《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说课稿
昭通市盐津县第二中学 杜大庆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化学性质的第二课时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实验3-3钠与水的反应。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是教材第三章第一节中的内容,第三章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概念之后,开始系统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本实验安排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之后,可对实验基本操作进行进一步规范巩固,也为后面铁与水的反应实验探究提供了理论保障。同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也是高考的热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②掌握钠与水反应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②通过探究钠和水反应的实验,学生能观察到浮、熔、游、响、红等实验现象,能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用相对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索金属性质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同时培养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钠是一种性质活泼的金属,大部分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氧气反应。学习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2、学生学习本实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三、教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实验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并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另外,我将利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假设,进行推断,实验验证等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四、学法分析
在本实验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实验来探寻新知识。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
五、教学过程
1、实验的导入。
由一条“白色炸弹”的新闻引出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001年7月7日至9日,珠江惊现若干神秘“水雷”,据现场一位群众讲,早上10点多时,铁皮桶突然冒起一股白烟,从漂在水面的一个铁桶内蹿出一股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据悉,7月6日珠江水面上就发现了两个铁桶,有船员曾经把盖子打开后,接触桶内的物质,双手立刻感到剧烈的疼痛,于是他们又将桶推到江里,一遇到水,这个桶就爆炸了。经广州市化工集团的化学品专家们初步鉴定,铁桶内装的是金属钠。据调查共有8个装满金属钠的铁桶漂浮在水面上,其中5个已发生剧烈爆炸,另外3个还未爆炸,怎么处理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
2、钠与水反应的分组实验。
图1
按图1做此实验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提示学生要注意钠与溶液的变化、有没有气体产生、反应是否放出热量、是否有声响。此实验较难观察就是热量的判断,针对此情况,特别提醒学生在旁边观察钠的形状变化。实验完毕后应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发生此现象?并能否根据反应物质的元素组成和观察到的现象,推理反应的可能的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提示:可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得失,推出该气体是氢气。)追问生成的气体如何检验。
要求学生写出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引导学生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分析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得出结论: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跟水电离出的少量的氢离子发生反应。
3、实验拓展。
[思考1]:为什么实验室将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钠着火应怎样处理?
[思考2]:钠与水的反应比较剧烈,如何减缓钠与水反应放出氢气的速率,并收集气体进行实验验证?
图2 图3 图4
[思考3]:在钢铁厂《炼钢安全操作规程》中有这么一条严格的规定:炽热的铁水或钢水注入模具之前,模具必须进行充分的干燥处理,不得留有水,并应保持地面干燥。制定这条规定的原因是什么?铁和水反应需要什么条件?通过此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对比刚才学习的知识进行大胆推论。
4、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引导—实验探究法”,学生通过亲自设计实验、亲手做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问题来认识金属钠的有关性质。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整合能力。
课件15张PPT。《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说课课件说课内容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是教材第三章第一节中的内容,第三章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概念之后,开始系统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本实验安排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之后,可对实验基本操作进行进一步规范巩固,也为后面铁与水的反应实验探究提供了理论保障。同时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也是高考的热点。教材分析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②掌握钠与水反应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②通过探究钠和水反应的实验,学生能观察到浮、熔、游、响、红等实验现象,能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用相对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索金属性质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索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同时培养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金属钠
的化学性质。教材分析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钠是一种性质活泼的金属,大部分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跟氧气反应。学习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2.学生学习本实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教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实验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并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另外,我将利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假设,进行推断,实验验证等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学法分析 在本实验教学中我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实验来探寻新知识。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授课过程中一系列发散性的设问,使学生明确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好理论重在要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真正灵活地融入脑海之中。教学过程分析1.实验的导入
2001年7月7日至9日,珠江惊现若干神秘“水雷”,据现场一位群众讲,早上10点多时,铁皮桶突然冒起一股白烟,从漂在水面的一个铁桶内蹿出一股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据悉,7月6日珠江水面上就发现了两个铁桶,有船员曾经把盖子打开后,接触桶内的物质,双手立刻感到剧烈的疼痛,于是他们又将桶推到江里,一遇到水,这个桶就爆炸了。经广州市化工集团的化学品专家们初步鉴定,铁桶内装的是金属钠。据调查共有8个装满金属钠的铁桶漂浮在水面上,其中5个已发生剧烈爆炸,另外3个还未爆炸,怎么处理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教学过程分析2、钠与水反应的分组实验。图1 提示学生要注意钠与溶液的变化、有没有气体产生、反应是否放出热量、是否有声响。 3、实验拓展。
[思考1]:为什么实验室将钠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
中?钠着火应怎样处理?
[思考2]:钠与水的反应比较剧烈,如何减缓钠与
水反应放出氢气的速率,并收集气体进
行实验验证?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思考3]:在钢铁厂《炼钢安全操作规程》中有这么一条严格的规定:炽热的铁水或钢水注入模具之前,模具必须进行充分的干燥处理,不得留有水,并应保持地面干燥。制定这条规定的原因是什么?铁和水反应需要什么条件?通过此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对比刚才学习的知识进行大胆推论。教学过程分析4.课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引导—实验探究法”,学生通过亲自设计实验、亲手做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问题来认识金属钠的有关性质。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