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论语》
十 二 章
不每自法方金不实聚分
不不制师不胜而失料早女
绣 不 帝 薄 山 题 机 繁 山 今
种定而免质民能常而要盛性
白 代 时 强 而 地 班 山 呼
呼月三不落感衣慕陋意
战作型现公名糖室州
长 规 决 不 里 售 顺 中
装状才以民城不不的
并不指美亡竹市
挥美着淹作出市
A
文化常识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 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 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和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 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陬邑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 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 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 《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 秋》。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 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 人,更是一 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时代背景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 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动荡阶段。人们本 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 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人
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
492章,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 思想的主要依据。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语录体:偏重于言 语 的 记 录 ,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 篇与篇之间或段与段之间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必然 联系。
了解《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
学习任务一:理解
“好学”的内涵
整合提炼,研读章句,理解“好学”的内涵。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进,吾往也。”(《子罕》)
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注释: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 而②:表顺承。
就:到,接近。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正:使……端正,匡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译 文 :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
做事勤勉,言谈谨慎,靠近有道的人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人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敏于事而慎于言
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
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行为
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 质方面。
重在排除干扰
重在实践锻炼
重在虚心请教
好学
子曰:“朝闻道,夕 死可矣。”(《里仁》)
注释: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闻道:得知真理,即懂得了仁义的道理。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 迫 切 。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译 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仁义的道理,让我当 晚死去也可以。”——执着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 的精神。
补充阅读: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郑国和弟子走散了,孔子在城墙东门旁发呆等着
弟子们,弟子们也在寻找孔子。子贡回来告诉孔子说,他在寻找夫 子的时候有个郑国人告诉他:“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 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
——《史记 ·孔子世家》 > 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 ·公孙丑上》
译文:真理所在之地,即使有千军万马的人来阻拦,我也要勇往直前。
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注释: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自省:宾语前置,“省自”,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误)
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 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见贤思齐、自 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方法。
人
补充阅读: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 益亲。”鲁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 学 ,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
也。”——《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
篑,进,吾往也。”(《子罕》)
注释:为:堆积。 篑: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如果这时停
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如
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 比 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 废,要持之以恒;主动权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
人
在理解上述《论语》中关于“好学”的章句之意
后,再联系下面的章句,谈谈你对“好学”的理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 (《述而》)
“好学”应有优秀的学习榜样
人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好学”应有坚持和勤奋的学习精神
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 ,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进,吾往也。”
“好学”应源自人的内在力量
人
学习任务二:理解
“君子人格”的内涵
如何成为君子
整合提炼,研读章句,把握君子人格的内涵。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人
子曰:“君子喻于 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注释:喻:知晓、明白。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对偶、 对比,在义和利的取舍上,君子更看重义,小人更看重利。
如何理解“文”和“质”
启发:写一篇文章,质就是文章的内容,文就是文章的文采。你
认为哪个更重要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指内在的品质,“文”则指文 化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 俗;“文胜质则史”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 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 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内在品质,又要有文 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真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一方面体现 了孔子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 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 文与质对立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完美。
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
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注释: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意志坚强。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 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难道不也很 重大吗 到死才停止,难道不也很遥远吗 ”——双重否定和反问
句,“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人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注 释 :知:同“智”。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 不会畏惧。”
· 智者:明达事理,看得通透
·仁者:存公心去利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
· 勇者:内心强大,淡然处事,有舍生勇气
人
提取下面章节中成就君子人格的关键词,把握君子人格的内涵。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人
提取下面章节中成就君子人格的关键词,把握君子人格的内涵。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5.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 者不惧。”(《子罕》)
人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结合预习内容,研读下列章句,思考“君子”与“小人”之间存 在着哪些区别。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
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 为人处事的出发点大相径庭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
>人生价值观相差甚远
求协调。”
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处世态度泾渭分明
◆子曰:“君 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
译文: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
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名利。”
思想境界截然不同
人
小结
君子文质彬彬、重利轻义
君子安贫乐道、坦荡无私
君子胸怀广阔、志存高远
君子仁爱守德、治国安民
由孔子创立的这一文化思想,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们的观 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 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式。
——李泽厚《孔子再评》
学习任务三:理解
“仁”的深刻内涵
整合提炼,研读章句,理解“仁”的内涵。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颜渊》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 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颜渊》)
注释:克:约束。 复:归复。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由:依靠。 目:条目,细则。 事:实践,从事。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 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 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 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 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请允许我实践 这些话。
人
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
人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
由 内
克己 复礼
而 外
视 听 言 动
合乎礼
仁
由 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 ‘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注释:言:字。 行:实践。 其:大概。
恕 :体谅,以仁爱的心待人,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 ”孔子说: “ 大 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人
●仁——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
子曰:“人而不 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注释: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
呢 ” 礼、乐:名作动,对待礼,对待乐。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 一个人如
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
● 仁——礼乐所由之本
● 仁在内,礼乐在外;仁是内容核心,礼乐是外在形式
●治国之基础
仁政:完善的治国理念
小结:“仁”的体系
仁德:完美的个人修养
仁爱:理想的人际关系
仁政:完善的治国理念
孔子的思想就是以“仁”为总纲,仁者的伟大就在于自觉地将求 仁、为仁和成仁当作一个乐知乐行的过程,贯穿到君子人格塑造的人 生观、学以致其道的为己之学的学习观、以友辅仁朋友信之的友谊观、 仁者崇礼尚德的道德观、尽善尽美的音乐教化观之中,表现出伟大的 “仁者安仁”和“知者利仁”的崇高理想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学习任务四:理解儒
家的“诗教”传统
问题引导:理解孔子以《诗》教的相关背景——孔门弟子的学习内容
·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雅》《颂》 各得其所。” (《子罕》)
·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 十有二人。(《史记 ·孔子世家》)
· 子曰:“兴于《诗》, 立 于礼,成于乐。”(《泰伯》)
以《 诗 经》为逻辑起点,可完成个人道德的整体提升,并达
到成人成德之目标。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注释: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为什么不。 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 :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 事:通“侍”,侍奉。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诗 读诗,可以培养联想力, 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呢,可以 运用其中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侍奉君上;而且多多认识 鸟兽草木的名称。”
A
联系《论语》中的相关章节及《诗经》中的诗句,理解“兴观群 怨”的内涵。
【兴】朱熹注为“感发志意”。意为激发人的情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 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
与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孔子说:“漂亮的笑容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黑白
分明,波光流转,把洁白的面容打扮得绚丽多彩,说的是什么意思
呢 ”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才可以描绘出美丽的图案。” 子夏说:“礼仪是不是也建立在仁义之后呢 ”孔子说:“启发我的
人,是卜商你啊,从现在开始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啊。”
人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主要是“观”人们的道德
精神心理状态。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译文:《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的,哀愁并非是过
于悲伤的。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诗经 ·秦风》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怨】指讽刺时政。
☆大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 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揶风 ·式微》)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何有家不归 若不是君主的缘故,哪 会置身露水 天黑了,天黑了,为啥有家不回 若不是为了君主,哪
会夜踩泥水 (讽谏劳役之苦)
联系下列章句,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内涵。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 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小雅 ·蓼莪》
译文:父亲啊,生了我。母亲啊,养育我,抚摸我,爱护我,喂 大我,教育我,照顾我,关怀我,出入抱着我。我要报答父母的恩德, 父母的恩德比天还大。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诗经 ·大雅》 译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学诗以致用
人
联系下列文本,理解“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内涵。
“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故学于 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则俯仰 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 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 其仁。诗教本于性情,不徒务于多识。”
——钱穆《论语新解》
学诗以博识
人
燕 热心子能师 瓜 老 。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句大意:燕儿双双飞在天,双翅参差尾似
剪。年轻姑娘要出嫁,郊野送别心戚戚。
诗句大意:一对雎鸠关关唱,和鸣黄河绿洲
上。那位娴静的姑娘,应作君子的好对象。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国风 ·揶风 ·燕燕》
《国风 ·周南 · 关雎》
叔于马田。, 辔(ch( gi)如乘组(,sh两è g)
(cān) 如舞。
诗句大意:鹿儿呦呦山野鸣,呼朋引伴食青
苹。我有满座好宾客,乐师鼓瑟又吹笙。
诗句大意:叔去打猎真威武,驭马驾车技艺
熟。手执缰绳如丝组,两匹骖马似跳舞。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国风 ·郑风 ·大叔于田》
要 一 奇 章
大 言 大
代代大慎求主章
馬
言为置意章
《小雅 ·鹿鸣》
喘 場
風 米
字
野有 虎
大和停之章
德 此 鸣 幸
承薄中数
兄 心
心 言
章野
鹿
李树
|春|天|之|李|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
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诗经 ·王风 ·丘中有麻》
芦苇:择水而生的伊人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选自《秦风 ·兼葭》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 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
人
现代人为什么还要学《论语》
“经典文化体系”的基本精神,通过《论语》中孔子及 其弟子的言行活生生地表现了出来,为中国人确立了人格楷 模,使世代读书人为之奋斗。在中国,一个人想脱离低级趣 味,不读《论语》,是很难想象的。在今天,虽然中国古代 经典体系已经被彻底颠覆,但《论语》也没有变成只作为古 典知识存在的“文物”它所呈现出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圣贤集 团形象,像一座倚天耸立的灯塔,照耀着当代人的生存之路 和心灵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人类的继续生存提供了宝贵的思 想资源和价值选择。——刘毓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
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