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情境任务
一个是大家闺秀,不谙世事的一代才情少女,一个是 在年轻时登顶而呐喊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 志,然两人晚年遭遇乱世,于苦闷中用自己诗作吟唱出自 己的生命况味,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体会他们乱世人生。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 渡 , 争 渡 ,
惊起一滩鸥鹭。
学习目标
1.概括诗歌的体式类型 和不同情感内涵。
2.从声与情、内与外等角度设计朗诵脚本,个性化 吟诵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3.选择最喜欢的一首诗歌,用散文化的笔法描绘诗 歌画面,初步探寻理解诗意人生的内涵。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
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
“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 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 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説,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 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
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
照集校注》。
活动一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李清照像
(现代工笔画)
活动一知人论世
少女不识愁滋味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富裕,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官至礼 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她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 便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她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 在太学做学生。他们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 赏古籍、器物、金石篆刻,他们婚后生活相当幸福美满。
中年识尽愁滋味
公元1127年,金人攻破洛阳,宋徽宗、宋钦宗被捕(靖康之变),北宋 亡。朝廷南迁,高宗即位,建立了南宋。不久,李清照一生的收藏几乎 全部被焚毁。两年后,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死,这时李清照四十六岁,从 此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旅程。她的作品也失去了年轻时清新 可人、浅酌低唱的风格,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 孤单凄凉的境况。《声声慢》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此词作于南渡后,孤身一人的李清照
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
诬陷通敌,险些入狱;随身携带的凝聚了
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
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偏安东南亡国恨
夫死家亡思亲苦 辗转异乡漂泊愁 玉壶颁金伤心案 遇人不淑二次婚
人生之幸
书香门第富贵家 情投意合如意郎
活动一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生之不幸
思考与探究
1. 《声声慢》词眼是哪个字 哪些句子是直接抒情,哪些句子是间 接抒情 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找出具体的句子,并说出情感内 涵 )
2、《声声慢》运用了一组叠词,这组叠词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情感 基调,请赏析。
3、《声声慢》在写景时用到了意象,请找出诗句中的意象,并分析 意象特点及含义,在意境中体会作者情感。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4. 《登高》作者登高都看到了什么景 景的特点如何 表达了作者什 么 情 感 (找出具体的句,并说出情感内涵)
5.《登高》作者极尽炼字,表达了自己的八重悲,请结合背景赏析。
活动二读诗情
低沉、缓慢、哀伤
听配乐朗诵,把握感情基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 来 风 急 雁 过 也 ,/正伤心,却是/日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 悴 损 ,/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 /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按照鉴赏词作的顺序,我们先来找“词 眼”,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呢
愁
那么这“愁”是怎么抒发出来的呢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活动3赏读诗句
活动3赏读诗句
直接抒情的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惨惨戚戚。
如同丢了什么似的,)我在苦苦寻觅,只见一切景 物都冷冷清清的,使我的心情更加愁苦悲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情此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活动3赏析诗歌
开头七组叠字赏析
孤苦无依、若有所失
肃杀、凄清
动作 寻寻觅觅
环 境 冷冷清清
心情 凄凄惨惨戚戚 愁情 凄然寡欢、惨然不乐
体现
眼前景
感情基调:哀怨凄凉
这十四个字运用叠字手法,把孤独寂寞的迷离彷徨之感,大笔 渲染,绘上了浓重的色彩。“寻寻觅觅”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寻找什
么失掉的东西,其实词人要寻觅的,是国破家亡之前烹茶论文的生活 。这四个字是一种动作情态,是作者心情茫然时的初步感觉。“冷冷
清清”则是寻觅的结果,是经过“寻觅”发现确实不见之后的内心体
验。“凄凄惨惨戚戚”,这是由于发现确有所失,有“冷冷清清”的 感受之后,心情更趋悲凉和寂寞。李清照这十四个字字字含情,由动
作写到感受,再写到内心的悲痛,一层深入一层,流畅自然,十分感
人.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 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
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
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
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
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
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七个叠词奇巧的抒写了 诗人心情之悲怆、处境之孤独。
活动3赏析手法
开头三句叠字成句,细致地描绘了词人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试着赏析。
①“寻寻觅觅”是动作层面的,是愁妇内心空虚试图寻觅以往甜 蜜欢乐,但是没有找到,心中有说不出来的苦滋味。
②第二层“冷冷清清”是环境层面的,寻觅无所得,因而只觉得 残秋沉寂,一片冷清,愁妇内心也倍增凄凉和苦楚。
③第三层“凄凄惨惨戚戚”心理感受层面的,比前两层多了一组 叠词,愁妇更加意识到和亲人阴阳两隔,国破家亡,美好一去难 再,于是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悲痛。
这十四个叠字,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 居妇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精神状态,凄凉心 境。
活动3赏析诗歌
叠字艺术效果
一 、起强调作用。(即摹形摹色,摹声摹动)
①形象性:是描写的自然景色和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前两句写 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 ,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呼之欲出。
②确切性。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确切。
《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的叠字,写木兰的叹息声,十分精当。 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用“瑟瑟”形容 江水的颜色好像碧玉一般。
二、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富有音乐美。
活动3赏析诗歌 赏读诗句
一组叠字以情入笔。音韵上婉转哀切,绵绵不绝;感情上层层递进,一意
贯通,如泣如咽。为全词奠定了凄凉、惨淡和悲戚的基调,顿挫凄绝,可谓 “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个叠字者。
——张端义《贵耳集》
连下十四个叠字,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清 ·梁绍壬)
活动3赏读诗句 赏读诗句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
此情此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请同学们思考下,这首词一共写了李清照 几多愁
知人论世析愁情:
李清照所言之“愁”,应该有亡国之恨—国愁,应 该有丧夫之哀一家愁,也应该有孀居之苦—情愁。作为 读者我们很难将作者的愁绪一一说尽。李清照本人可能 也觉得愁苦袅袅不绝难以说尽,才用这开放式的结尾作 为收束。这样的结尾,使得全词都笼罩在一种凄凉、低 沉的氛围之中,情不能已。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
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
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
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 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 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
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
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 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 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 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 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
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
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 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 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 深沉也更博大。
作者为何而生愁,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 1084年:李清照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婚后两 人情投意合,共赏文物。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此时李清照46 岁。
1130年:李清照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孤苦飘零。
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了人世;无人知道死 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夫,孤苦飘零,晚景凄凉,没有子嗣,孤独离世。 愁:
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 ——亡国之恨 无依无
靠 颠沛流离之苦
活动3赏析诗歌
间接抒情的句子:
找出主要意象,体会它们的特点。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细雨
梧桐
选一个意象,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淡”是主观感受,是与“浓”相对而言的,如果觉得酒
淡,那什么是“浓”的呢 结合语境,课知,词人意在突出愁
情的浓 重 ,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一个
“淡”字表明了词人晚景是何等凄凉惨淡。
活动3赏析诗歌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
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忽暖忽冷,天气变化无常的时 候,最难调养身体,虽然喝了 几杯淡酒,又怎能抵挡傍晚时 秋风的寒凉呢
赏析诗歌
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酒是“愁”的象征
赏析诗歌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秋风渲染愁情
赏析诗歌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有一群大雁向南飞去,这正是我伤心的时候,(那身影,那叫声,)却 又是旧时的相识。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雁”这个意象的固有内涵是思念。雁入冬则南飞,李清照 因“靖康之变”南下避难,所以说与雁是“旧时相识”,不同的是, 雁可年年飞回北方,作者却只能永久地客居江南。因此,这勾
起了她的国破之痛与怀乡之情,怀乡则思人,也表现出词人对
丈夫的思念之 情 ,再者,雁 飞 成 群 ,词人却形单影只,更添 凄 苦愁情。
赏析诗歌
雁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雁”象征离愁
菊花是盛开状态还是已经枯败
承接上片最后写到的秋日高空,转写 自家庭院。黄花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 头上,而如今枯萎,满地堆积,再也 无人摘取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 逝,人已衰老、憔悴。
赏析诗歌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地上满是落花堆积,菊花已经枯萎,凋零殆尽 ,如今还有谁能够去摘
黄花
赏析诗歌
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杜甫《九日》
黄花喻容颜憔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温庭筠《更漏子》
赏析诗歌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梧 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对着窗户独自坐着,孤苦伶仃,怎样挨到天黑!在这黄 昏时节又下起细雨,从梧桐叶片落下的水滴。(声声入 耳,令人心碎)。
梧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赏析诗歌
梧桐更兼细 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雨
借意象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是什么
借景生情,寓情于景。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
融入到了对淡酒、飞雁、黄花、细雨等这些萧瑟惨淡
的意象之中,描绘了 一 种悲凉凄婉的意境。
《声声慢》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 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 然而对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 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 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 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 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意象总结及拓展:
淡酒-----愁
秋风-----凄凉无依
大雁-----离愁
黄花-----容颜憔悴
梧桐-----凄凉悲伤
雨--------哀伤、愁思
象征哀愁的典型意象还有哪些呢
1、 芭 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联系在一起。 孤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2、 流 水。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猿 猴 。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杜鹃鸟 。 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5 , 黄昏、夕照。表达感伤的心情意绪。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6, 细雨、烟 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抒情方式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眼)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痛愁哀凉
凄苦悲伤
(意境)
淡酒
急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写法小结
抒情方式
(意象)
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
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用清冷环境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内容小结
下阕:
上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内小练 :
你来读,你来译,你来练!
《登高》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幼好 学,知识渊博。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又因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有“诗圣”之誉,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传世。代表作《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望岳》等,组诗“三吏”、“三别”。
34
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
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
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
南 下 。本想直达夔州,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
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
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
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
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 杜 甫
首 联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劲急,天空高远,猿鸣悲哀,水清沙白的河州上鸟儿飞舞盘旋。 颔 联 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树叶萧萧飘下,望不到尽头的长江流滚滚奔来。
颈 联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远离故乡、客居异乡,秋天更添悲凉,晚年疾病缠身,今天又独 自登临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两鬓白发又增添; 穷途潦倒心意冷,因病戒酒不举杯。
尾联一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你认为选择哪个词, 最能体现诗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进入这首诗,看看诗人是如何 抒写“悲”情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 特写镜头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 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鸟儿。
使人感到非常冷。既
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更 主 要 是 心 灵 的。
显得天底下的人
风急 天高狼啸哀,
洛清沙白鸟飞回。听到它的叫声让人感
到非常是凉。
鸟儿在急风中不住盘旋,
或许是因为饥饿在寻找食物, 或许是因为无家可回。这是 一具孤独痛苦的鸟儿。
很 小 , 很孤单。
鉴赏首联
意象分析
“猿啸哀、鸟飞回”就是
包含作者在内的千千万 万个流离失所者的真实 写照
寓情于景,萧索惨淡
的画面照出诗人内心 的凄惨,哀猿的啼叫 暗示着作者的悲 苦。
意境肃杀凄凉
诗人站在高天之下,急风之中,面对清渚、 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 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衰、绝望。
体会作者心情
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状题之广 (范围上)
“不尽长江滚滚来”:言悲 之多 ( 数量上)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 化 ,空间在横向纵向无限扩大,不仅使世人联想到无边落木 之声,不尽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 感慨,气势磅礴,沉郁悲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分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作者 怎样情感
突出人生短暂 、自我渺小以及作者壮志难酬的
悲 愤 。
落木萧萧下---------- 生命短暂
对 比 反 衬
不尽长江---------- --永世长存
前两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 一连出现哪些意象 渲染 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答:(1)作者描写了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 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无边的落
叶、滚滚而来的长江水等景物。
(2) 渲染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氛围。
研讨思想内容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作 客 :客居他乡。
常: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 登高都是一家人去的,且登高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已的家乡
0
鉴赏颈联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 客 ,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
百 年 ,暮齿(晚年)也;
多 病 ,衰疾(体弱多病)也; 台 ,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合,无亲朋也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析此联十四 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
可 悲
分析
· 颈 联 是 对 诗 人颠沛流离的一生的高度概括,以“万
里”和“百年”写出了诗人常年漂泊之苦,老病孤愁之
悲,与颔联的“无边”“不尽”呼应。
· 给诗人的思乡之愁增加了悲秋苦病的情思,融入
了诗人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慨,使诗意更加深
沉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 难 :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 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苦 恨 :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 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新 停 :刚刚停止。
鉴赏尾联
尾联有什么作用
·尾联与开篇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强烈 的对 比。
·上句写诗人备尝艰苦,白发弥天;下句 写 诗人潦倒日甚,疾病缠身。
·全诗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
颈联字字含悲,尾联点明缘由:
悲的根源何在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线明展现5 个 具 忧国 伤 时 伟 大情操的请人。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仰 望 云天秋风
俯 视 江水渚洲
无边落叶 状悲之广
不尽江水 言悲之多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 恨 霜 鬓
新停酒杯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 愤 无奈
首 联
领联
颈 联
尾联
写 景 悲 抒 情
这首诗以“悲”宇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
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他景生悲到想 要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因病新停酒杯而无处消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L
1、思考: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用诗中的一个字 或一个词来形容。
衰
景:自然之秋 己:人生之秋 国:国家之秋
2、思考: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出现了哪些意象 渲染了秋 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
哀鸣的猿啼、孤零的小岛
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雄浑高远肃杀凄凉 漂泊痛苦
孤独无依
3、思考:颔联写了“落木”和“长江”两种景物的什么特点 这 样的景色对人生暮年飘零流落,同时又胸襟阔大的杜甫来说,会 产生怎样的感慨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示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诗人会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 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4. 《登高》作者极尽炼字,表达了自己的八重悲,请结合背景分析析。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客居他乡)之愁也; 常作客,久旅(长期漂泊)也;百年,暮齿(晚年)也;多病,衰疾( 体弱多病)也;台,高迥(高远)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
5、你能不能概括一下《登高》一诗的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 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包含了对个人穷困潦倒生活的深沉 感叹,对壮志难酬的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的忧愁和对人民 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己复杂 感情。
肃杀萧瑟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时光流逝
秋景
《登高》
仰望:风急天高
俯视:渚清沙白
仰视:无边落木
俯视:不尽长江
孤苦之愁
感时伤世
悲秋作客
颈联
尾联
新停酒杯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首联
颔联
直抒胸臆
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