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七年级历史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道试题,每题2分,计30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 )
①开通大运河; ②营建北京城;③修筑长城;④修建赵州桥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2. 《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写道:“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C. 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D. 设置机构,专制顶峰
3.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
A. “开皇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4. 某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归纳制作下表。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序号 事件或史实 作用或影响
① 《清明上河图》 推动城市经济繁荣
② 马可·波罗向欧洲介绍中国印刷状况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③ 设立三司 加强中央集权
④ 八股取士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 如下图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 经济重心南移 D. 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6. 下列对两宋时期的宋辽盟约、宋夏合约、宋金议和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给少数民族岁币,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②双方和谈签订合约,利于边境贸易兴旺
③都向少数民族称臣,说明两宋积贫积弱 ④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促使民族交融加强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7. 下侧是《唐宋发行铜币数目统计表》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体现出宋代( )
A. 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 B. 外贸所得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C. 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 D. 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8.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以下文物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 )
A. 高超的绘画艺术 B. 多样的娱乐生活
C. 精彩的歌舞技艺 D. 激烈的体育竞技
9. 以下选项中,符合示意图中①处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
A.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水耕而火耨
B. 湖广熟,天下足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苏湖熟,天下足
10.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实施表格所示措施的朝代是( )
中央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 文官出任知州;州增设通判;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11.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下列人物属于此范畴的是( )
①鉴真像 ②郑和像 ③郑成功像 ④玄奘西行求法(邮票)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2. 下为某同学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所做的读书笔记。若为其补充一条内容,应选择( )
①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②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④______
A. 引进了占城稻,推行复种技术
B. 出现了早市、夜市
C. 四川地区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D. 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中国
13.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科学技术的进步 B. 中外文化的融合
C. 书法艺术的繁荣 D. 古代文学的发展
14.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辉煌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以下科技成就属于宋代的有( )
A. 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改进造纸术
C. 指南针用于航海 D.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15.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 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 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
C. 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
D. 实行开放政策,民族交融加强
16. 比较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前代农民起义中建立的政权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
17.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了他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文中的“他”是
A. 戚继光 B. 郑和 C. 郑成功 D. 岳飞
18. 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逐步融合,相互通婚,逐渐形成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 )
A. 维吾尔族 B. 回族 C. 苗族 D. 白族
19. 下图是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 明朝建立 B. 迁都北京 C. 李自成起义 D. 明朝灭亡
20. 下图反映了清朝某一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这一变化( )
A. 源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反映清朝社会日渐兴盛
C. 表明清朝疆域急剧扩大 D. 加剧了清朝的人地矛盾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道试题,计4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图A中,______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他就是隋文帝;图B中,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______”;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机构)加以管理;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______”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材料二: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间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杭州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手工业出现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以史为鉴,你认为应当如何促进西安城市的发展?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历史再认识》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在宋朝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表现;分析其对宋朝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下皇位继承。
——《元史 百官志》
(2)依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在地方采取的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元朝在②处设立的管理机构;鉴于元亡的教训,朱元璋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俸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
(3)依据材料三,雍正时期设立了什么机构来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23.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胡汉交融】
材料一:
①(唐高宗)显庆二年十一月,苏定方平贺鲁(西突厥贵族),分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分其种落,列置州县。于是,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都护府。——《旧唐书.地理志三》 ②陕西富平朱家道村唐墓东壁乐舞图(局部)。图中既有中原乐器(笙、箫等),也有西域乐器(箜筷、四弦琵琶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具体表现。分析这些表现产生的原因。
【因地制宜】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是哪一游牧部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
因俗而治】
材料三:边境一日不宁,内地之民一日不得休息;恩威并重,有时偏恩,有时偏威,采用封爵、给俸、联姻等笼络安抚;从俗从宜,各安其习,注重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尊重,设理藩院。
——摘编自《清文献通考》
(3)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为安定边疆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订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七年级历史 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5道试题,每题2分,计30分。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隋朝的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下列各项属于隋朝建设的是( )
①开通大运河; ②营建北京城;③修筑长城; ④修建赵州桥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属于隋朝建设”和所学知识可知,①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605年起, 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④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③我国修筑长城主要是秦朝和明朝,排除AB项;②营建北京城发生于明成祖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 《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写道:“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C. 中央集权,重文轻武 D. 设置机构,专制顶峰
【答案】B
【解析】材料中“隋及初唐时”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保证皇权的集中,同时三省六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符合“突破性进展”,B项正确;明朝时期废除丞相,排除A项;宋朝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C项;设置机构,专制顶峰是在清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 )
A. “开皇之治”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B项正确;“开皇之治”是隋文帝杨坚开创的盛世局面,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创的盛世局面,排除C项;“康乾盛世”是清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开创的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4. 某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归纳制作下表。其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序号 事件或史实 作用或影响
① 《清明上河图》 推动城市经济繁荣
② 马可·波罗向欧洲介绍中国印刷状况 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③ 设立三司 加强中央集权
④ 八股取士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次分析,①城市经济的繁荣促使了作者绘制《清明上河图》,①因果倒置,错误;②马可·波罗向欧洲介绍中国印刷状况,印刷术介绍到欧洲促进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正确;③明朝废行省,设三司,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正确;④明朝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正确;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①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5. 如下图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答案】D
【解析】图中政权显示的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权,体现出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朝,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明清时期,排除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图示中政权并立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6. 下列对两宋时期的宋辽盟约、宋夏合约、宋金议和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给少数民族岁币,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②双方和谈签订合约,利于边境贸易兴旺
③都向少数民族称臣,说明两宋积贫积弱 ④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促使民族交融加强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宋辽盟约、宋夏合约、宋金议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辽盟约、宋夏合约、宋金议和的共同之处有:都是宋朝给少数民族岁币,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双方和谈签订合约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有利于边境贸易兴旺;都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促使民族交融加强;①②④正确,A项正确;宋辽盟约是宋辽结成兄弟之盟,宋夏合约是夏向宋称臣,③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7. 下侧《唐宋发行铜币数目统计表》和《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材料体现出宋代( )
A. 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 B. 外贸所得在财政中占重要地位
C. 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 D. 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唐朝时期主要使用铜币,北宋时期出现纸币,纸币出现的原因是商业的繁荣,图片反映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程度超过唐代,C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商业活动时间、空间不再受限,排除A项;图片没有涉及外贸所得,排除B项;图片没有体现都市出现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排除D项。故选C项。
8. 文物是历史活化石,是传承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以下文物共同反映了宋元时期( )
A. 高超的绘画艺术 B. 多样的娱乐生活
C. 精彩的歌舞技艺 D. 激烈的体育竞技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宋代蹴鞠铜镜”、“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些都是人们日常娱乐活动丰富多样,B项正确;“宋代蹴鞠铜镜”、“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不属于绘画技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宋代蹴鞠铜镜”体现的内容不属于歌舞技艺,排除C项;“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体现的不是体育竞技,排除D项。故选B项。
9. 以下选项中,符合示意图中①处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
A. 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水耕而火耨
B. 湖广熟,天下足
C.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苏湖熟,天下足
【答案】D
【解析】根据示意图,可知处于隋唐时期和元朝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中①处与宋朝相关;从唐朝中期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D项正确;“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水耕而火耨”,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意思是江南地区,地广人稀,排除A项;明清时期,民间流传“湖广熟,天下足”,排除B项;“忆昔开元全盛日”,与唐朝开元盛世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实施表格所示措施的朝代是( )
中央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地方 文官出任知州;州增设通判;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在中央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在地方,包括转运使在内,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由文官任知州,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据此判断,该王朝是宋朝,C项正确;隋唐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地方实行节度使制度,排除AB项;清朝时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表述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 中国古代对外交流频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下列人物属于此范畴的是( )
①鉴真像 ②郑和像 ③郑成功像 ④玄奘西行求法(邮票)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鉴真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①符合题意;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②符合题意;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回国后积极翻译佛经,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没有促进中外交流,③不符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 下为某同学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所做的读书笔记。若为其补充一条内容,应选择( )
①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②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④______
A. 引进了占城稻,推行复种技术 B. 出现了早市、夜市
C. 四川地区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 D. 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中国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学习明清时期经济所做的读书笔记”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D项正确;由越南传入的占城 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排除A项;在宋代出现了早市、夜市,排除B项;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开始使用纸币进行交易,排除C项。故选D项。
13.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科学技术的进步 B. 中外文化的融合
C. 书法艺术的繁荣 D. 古代文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李白诗集》”“《苏东坡文选》”“《窦娥冤》”“《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属于古代文学,所以题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古代文学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中没有科学技术的有关内容,比如印刷术、指南针或科技著作等,排除A项;题干主旨是反映古代文学的发展,不能体现中外文化融合和书法艺术的繁荣,排除BC项。故选D项。
14.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以下科技成就属于宋代的有( )
A. 发明雕版印刷术 B. 改进造纸术
C. 指南针用于航海 D.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属于宋代”,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北宋末年,中国海船开始使用指南针,后传向世界,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C项正确;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排除A项;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作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排除B项;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 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 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
C. 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
D. 实行开放政策,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统一以后,疆域十分辽阔,为了加强各地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元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体系,A项正确;元朝丝绸之路畅通,便利贸易往来,但与材料“使驿往来,如行国中”不符,排除B项;“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欧洲”说法错误,驿站主要设置在国内,并未出现在欧洲,排除C项;“实行开放政策,民族交融加强”说法错误,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并非开放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比较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前代农民起义中建立的政权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①都是在前代农民起义中建立的政权: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且元朝并非直接在前代农民起义中建立。元朝的前身是蒙古帝国,其建立者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通过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包括征服金朝、西夏和南宋等,最终统一了全国。这个过程中,虽然也有反抗蒙古统治的起义,但元朝的建立并非直接源于农民起义。因此,①错误。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隋朝并非由少数民族建立,其建立者是汉族人杨坚。而元朝则是由蒙古族建立的,这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因此,②错误。③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元朝则结束了宋、金、西夏并立的局面,通过征服战争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因此,③正确。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这些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元朝则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一制度在地方管理上进行了重大创新,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④正确。综合以上分析,③④正确,B项正确;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①②的选项,排除ACD两项。故选B项。
17.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了他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文中的“他”是
A. 戚继光 B. 郑和 C. 郑成功 D. 岳飞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戚继光希望东南沿海的倭寇彻底肃清的心愿。选项B是在明朝时七次下西洋;选项C是收复台湾;选项D是抗金英雄。故选A。
18. 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逐步融合,相互通婚,逐渐形成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 )
A. 维吾尔族 B. 回族 C. 苗族 D. 白族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结束了长期以来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当时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族、蒙古族、畏吾儿等族逐渐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B项正确;维吾尔族、苗族、白族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其形成与“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逐步融合”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9. 下图是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 明朝建立 B. 迁都北京 C. 李自成起义 D. 明朝灭亡
【答案】A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对应时间轴上的①,A项正确;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排除B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1629年至1645年,排除C项;明朝灭亡,是在1644年,对应时间轴上的③,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下图反映了清朝某一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这一变化( )
A. 源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反映清朝社会日渐兴盛
C. 表明清朝疆域急剧扩大 D. 加剧了清朝的人地矛盾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所示清朝某一时期人口变化统计图可知,从1741年到1840年,清朝人口增速过快,这加剧了清朝的人地矛盾,D项正确;“源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整个清朝人口快速增长,排除A项;单从人口增长无法反映出社会日渐兴盛,排除B项;人口数量快速增长并不会造成疆域的急剧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道试题,计4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图A中,______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他就是隋文帝;图B中,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______”;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机构)加以管理;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______”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材料二: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间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杭州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手工业出现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以史为鉴,你认为应当如何促进西安城市的发展?
【答案】(1) ①. 581年 ②. 瓦子 ③. 市舶司 ④. 闭关锁国
(2)原因: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杭州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南迁;临安(今杭州)是南宋都城。
变化:出现了手工工场。
(3)发展:要不断传承与创新古代优秀历史文化;促进西安经济的不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发挥西安的地理优势;优化人文环境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①:根据材料一的图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他就是隋文帝;②结合图B及所学知识可知,开封城内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二“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可知,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是杭州工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杭州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有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南迁,临安(今杭州)是南宋都城。
新变化:根据材料二的图片“传统男耕女织图”和“清代纺织图”可以看出,传统的手工业是以家庭为单位个人进行生产;而清代出现了集体生产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手工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因此可知,清代的手工业出现的新变化是:手工工场出现。
【小问3详解】发展: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西安自身的历史、地理位置等进行作答。如:要不断传承与创新古代优秀历史文化;促进西安经济的不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发挥西安的地理优势;优化人文环境等。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历史再认识》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度在宋朝进一步发展的具体表现;分析其对宋朝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下皇位继承。
——《元史 百官志》
(2)依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在地方采取的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元朝在②处设立的管理机构;鉴于元亡的教训,朱元璋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俸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
(3)依据材料三,雍正时期设立了什么机构来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答案】(1)表现: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积极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管理制度:行省制。
机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宣政院)。
措施: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3)机构:军机处。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
【解析】
【小问1详解】表现:结合所学宋朝时期科举制发展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积极影响:结合所学宋朝时期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可知,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小问2详解】管理制度:结合所学元朝时期的制度创新可知,元朝时期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机构:结合所学元朝时期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措施:根据材料二“元朝丞相‘掌军务,贰丞相,凡军国重事,无不由之’,甚至可以左下皇位继承”并结合所学明朝在中央采取的措施可知,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大大加强了皇权。
【小问3详解】机构:根据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俸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可知,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元朝的行省制和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清朝设立的军机处等知识,可从皇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
23.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胡汉交融】
材料一:
①(唐高宗)显庆二年十一月,苏定方平贺鲁(西突厥贵族),分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分其种落,列置州县。于是,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都护府。——《旧唐书.地理志三》 ②陕西富平朱家道村唐墓东壁乐舞图(局部)。图中既有中原乐器(笙、箫等),也有西域乐器(箜筷、四弦琵琶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具体表现。分析这些表现产生的原因。
【因地制宜】
材料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代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是哪一游牧部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
【因俗而治】
材料三:边境一日不宁,内地之民一日不得休息;恩威并重,有时偏恩,有时偏威,采用封爵、给俸、联姻等笼络安抚;从俗从宜,各安其习,注重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尊重,设理藩院。
——摘编自《清文献通考》
(3)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为安定边疆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订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答案】(1)表现:疆域辽阔,设置管理机构;民族交融加强。
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相互学习。
(2)部族:蒙古族;
作用: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还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赢得了各族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3)特点:重视边疆稳定;恩威并重;因地制宜;设立专门机构。
措施:平定叛乱:如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立机构: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如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府等;册封制度: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赋予其一定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以加强对其的笼络和控制例如册封达赖喇嘛。等等
(4)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表现:结合所学,根据材料“分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分其种落,列置州县。于是,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都护府。”可知疆域辽阔,设置管理机构;根据材料“陕西富平朱家道村唐墓东壁乐舞图(局部)。图中既有中原乐器(笙、箫等),也有西域乐器(箜筷、四弦琵琶等)”可知,民族交融加强。
原因:结合所学,唐朝国力强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朝代,其经济、文化、军事实力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种强盛的国力为唐朝进行对外扩张和边疆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统治者实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例如,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等管理机构时,充分考虑了当地民族的特点和利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措施。 丝绸之路的畅通: 丝绸之路的畅通为唐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丝绸之路,唐朝不仅引进了大量的西域商品和技术,还促进了与西域各国在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这种交流与融合进一步推动了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相互学习: 在唐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相互学习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汉族与周边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这种交流与合作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也推动了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
【小问2详解】部族:结合所学,元朝是由蒙古族这一游牧部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作用:结合所学,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开国皇帝,他采纳了汉族儒臣的建议,积极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一举措对他完成统一大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忽必烈推行中原地区的制度与文化,使得他能够更有效地管理新征服的地区,特别是中原地区。这些制度包括行政、法律、财政等各个方面,为元朝的统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同时,文化上的融合也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其次,忽必烈重用汉族儒臣,这些儒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够为元朝的统治提供有力的支持。他们帮助忽必烈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等,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实力。最后,忽必烈推行中原地区的制度与文化,还赢得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广泛支持和拥护。这种支持和拥护为元朝的统一大业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综上所述,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对他完成统一大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还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赢得了各族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小问3详解】特点:根据材料“边境一日不宁,内地之民一日不得休息;”可知重视边疆稳定;根据材料“恩威并重,有时偏恩,有时偏威,采用封爵、给俸、联姻等笼络安抚;”可知恩威并重;根据材料“从俗从宜,各安其习,注重对蒙、藏、维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和尊重,设理藩院”可知因地制宜;设立专门机构。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为安定边疆采取了多项措施,主要包括:平定叛乱:如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通过军事手段打击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 设立行政机构: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如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府等,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册封制度:对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赋予其一定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以加强对其的笼络和控制例如册封达赖喇嘛。等等
【小问4详解】
主题:从材料一可知,唐朝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以及胡汉之间的交往;从材料二可知,元朝入主中原后,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以加强全国的统一以及对地方的管理;从材料三可知,清朝前期对边疆的重视与管理。所以可以提取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