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1 07:5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城市的记忆——升平与离乱
——《望海潮》《扬州慢》联读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此词流传至江北,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于是有了金兵南侵,扬州城也不能幸免。果真如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没有《望海潮》,也就没有《扬州慢》。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
—— 冯骥才《城市为什么需要记忆》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感受词的韵律美,把握情感基调
2、比较意象,体会两首诗不同的城市特点,意境
3、探究主题,理解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
任务一:诵读诗词,感受城市的悲喜
1.划分节奏,找出韵脚,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及不同的感情基调
2.揣摩词牌,思考词人表述的重点分别在哪两个字上?想传达内心怎样的感受?



柳永
东南 形胜,三吴 都会,钱塘 自古 繁华。烟柳 画桥,风帘 翠幕,参差 十万 人家。云树 绕 堤沙,怒涛 卷 霜雪,天堑 无涯。市列 珠玑,户盈 罗绮,竞 豪奢。
重湖 叠巘 清嘉,有 三秋 桂子,十里 荷花。羌管 弄晴,菱歌 泛夜,嬉嬉 钓叟 莲娃。千骑 拥 高牙,乘醉 听 箫鼓,吟赏 烟霞。异日 图将 好景,归去 凤池 夸。



姜夔
淮左 名都,竹西 佳处,解鞍 少驻 初程。过 春风 十里,尽 荠麦 青青。自 胡马窥江 去后,废池 乔木,犹厌 言兵。渐 黄昏,清角 吹寒,都在 空城。  
杜郎 俊赏,算 而今,重到 须惊。纵 豆蔻 词工,青楼 梦好,难赋 深情。二十四桥 仍在,波心 荡,冷月 无声。念 桥边 红药,年年 知为 谁生?
压 ing、eng韵,韵脚是:程、兵、城、惊、情、声、生,“慢”,哀婉感伤,单字领起句多达6处,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马窥江去后”的“自”等,增加顿挫感,给人沉郁的感受。






压a韵,韵脚是:华、花、娃、霞、夸等词,
“望”,极目远眺,整句居多,基本两字一顿,读来畅达流利。
任务二:比较意象,说说城市的特征
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梳理词中的意象。



杭州
扬州
太平盛世
劫后孤城
城内萧条、乐声悲吟、
无繁华之声,无赏花之人
物多、人丰、景美、乐声悠扬、歌舞升平
比较意象,概括特点
请从柳永的《望海潮》和姜夔的《扬州慢》中,各选择一个词语概括所写城市的特点。


《望海潮》
杭州
钱塘自古



《扬州慢》
扬州
都在

两首词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望海潮》
选取了“烟柳”“画桥”“云树”“霜雪”等意象,色彩明丽浓艳。以钱塘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动静结合,烘托出一副繁华富庶祥和的生活图景。
《扬州慢》
以荠麦、空城、冷月寒水等为意象,色调清冷,烘托出战后扬州城人际杳然、街巷空寂的凄凉景象,以乐景抒哀情。
杭州城:
树木丛生——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百花盛放——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人烟阜盛——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扬州城:
凄清荒芜——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人心惶惶——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无热闹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花自飘零——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盈” “空”
任务三:探究主题,寻找城市的记忆
两首词分别写了两座不同的历史名城,请和你的同伴一起寻找城市的记忆,试从词人的情感表达中体会城市兴衰折射的历史兴亡悲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请你根据柳永和姜夔的所见、所闻,从词中各找一个能表达词人情感的字,说说他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主题,城市文化。
一欢一悲,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柳永采用铺叙的手法,从地理位置、繁盛的历史、自然风光、市井风貌、百姓生活等不同方面,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杭州太平盛世的全景图,
并运用数词时极力往大处“夸”,且以约数为主,如人家“十万”,“千”骑拥高牙,“十里荷花”
归去凤池“夸”——赞美歌颂
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
从“杜郎俊赏”到“胡马窥江”再到眼前的“废池”、“冷月”,因为有了历史的参与,沧桑之感顿生!
算而今重到须“惊”——伤感无奈
一座城一种记忆,《望海潮》和《扬州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
渴望得到赏识与重用。



追忆扬州昔日的繁华景象
对战争以及侵略者的厌恶与痛恨
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叹
“盛世之欢"与“黍离之悲”
《望海潮》
宋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柳永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途经钱塘(今浙江杭州)。此时孙何任两浙转运使,柳永为一介平民,当时官府门禁极严,于是柳永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传唱,以使孙何知道。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是传说,但也说明柳永把杭州美景写到极致。
背景资料
《扬州慢》 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焚掠一空。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扬州再遭极其惨重的破坏,成为一座空城。隆兴二年,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在1176年冬至,诗人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的扬州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抒写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残破景象的哀思。
背景资料
丞相陆秀夫抱起8岁的小皇帝,绝望地问道:"战事一败涂地,我大宋大势已去,陛下可愿与我共赴黄泉,保住名节。"这位年仅8岁的小皇帝哭作一团,却答道:"数十万大军尽赴国难,朕年龄虽然小,但也不愿苟活!"于是,他背着一个8岁的幼童纵身一跃,十万军民闻讯之后,纷纷投海自尽。宋朝10万军民在无力反抗的情况下,宁死不降,用了最悲壮、最决绝的方式来回击。史书记载"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崖山海战
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空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当作家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文学中来,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有表情,才有情感。
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神,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城市的记忆
情感
风貌
兴亡
望海潮
扬州慢


繁华
空城
盛世之欢
黍离之悲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
“万里茶道第一镇”“八省通衢”的美誉
“买不尽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
江西“四大名镇”之一
明清时期,河口镇为赣东第一商埠,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有“景德瓷器樟树药,河口茶纸吴城木”之赞誉。镇上那条曾经商铺林立、车马喧嚣的明清古街如今幽深安静,却是地地道道的江西第一古街。
铅山记忆
铅山记忆
自唐迄清,中国有三张打响世界的名片——唐之丝绸、宋之瓷器、明清之茶叶。铅山河红茶乃是明清茶名片上最最耀眼的金斑银线。河红茶自问世后,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前来订购,俄、英、印度等国商人也不远千里至河口贩运。河红茶是最早出口西方的中国茶,为中国红茶鼻祖——上品河红茶“正山小种”(英国王室传统茶饮),被西方人誉为“茶中皇后”。
课堂作业
1.文旅公司要拍摄关于一座城市的宣传视频,请你为视频写一段解说词,说说你感受到的城市诗意。
2.制作城市明信片,做一个城市文化展。
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记得住的乡愁
如果你要写铅山
就不能只写铅山
你要写黄岗的巍峨、鹅湖的富足
和葛仙的灵验
你要写武夷山脉丰富的宝藏
如果你要写铅山
就不能只写铅山
你要写山野间随处可见的悬泉飞瀑
你要写辛公笔下的一水西来
万里茶道,千帆竞发
如果你要写铅山
就不能只写铅山
你要写这里的纸铜竹酒诗书茶
你要写河口装不完,九弄十三街
“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
如果你要写铅山
就不能只写铅山
你要写人中词龙藏园曲
你要写山歌嘹亮铁索寒
你要写畲汉一家亲,红色血脉代代传
如果
你要写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