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1 09:1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欧阳修
学习目标
翻译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理解鉴古知今、借古讽今的艺术技巧。
理清文章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作者简介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欧阳修
解题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伶官传序

伶官
伶官传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
五代
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
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
史料补充
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后唐---庄宗
史料补充
建立后唐——杰出的军事将领
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有三股互相敌对的势力,晋王李克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嘱咐他要完成三件大事:一是讨伐刘仁恭(刘守光),攻克幽州(今北京一带);二是征讨契丹,解除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件大事就是要消灭世敌朱全忠。
李存勖将三支箭供奉在家庙里,每临出征就派人取来,放在精制的丝套里,带着上阵,打了胜仗,又送回家庙,表示完成了任务。经过十多年的交战,李存勖基本上完成了父亲遗命,于公元923年攻灭后梁,统一北方,四月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主要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诗文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
本文和《六国论》一样,以散体写史论,通过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纳出道理,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批注重点文言现象,翻译全文,梳理脉络。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
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疏通文意
人为的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推其根本
……的原因
庄宗
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全文的中心论点,奠定了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
这一历史事实是“盛衰之理”的最有力的证明。
疏通文意
感叹开篇,突兀而起,用以引发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
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
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译文: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
世人说
临死
拿,把
判断句
扶持
订立盟约
背叛
连,表目的,来
三件事
判断句
到死还感到遗憾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表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愿望
接受

出兵作战
官名
羊猪各一头。羊、猪再加牛即为“太牢”
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向前走

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
晋王赐矢——晋王遗命——庄宗受而藏之
庄宗用兵(请矢)——作战(负矢)——凯旋(纳矢)
描绘庄宗忠实地执行父命的情形,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战争状况,体现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寓论点于叙述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欲抑先扬,为下文张本。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
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当他
缚、拴
丝带、丝绳,这里指这里泛指绳索
动词,用木匣子装
首级
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

成功的消息
骄盛
雄壮
仇人
平定
一个人
作乱
匆忙出逃的样子
向东出逃
叛军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
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以至于
割断
眼泪
多么
衰颓
难道
或者
推究
由、从
尚书
自满
招致
好处
忧虑辛劳
使……兴旺
安逸享乐
使……死亡
道理
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盛赞庄公的成功
感叹庄公的失败
鲜明的对比
反问:否定这一说法
设问:肯定“自于人”
寓结论于疑问之中,引人深思
引用经典进行论证
得出结论:与开篇的论点相互照应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
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强盛
全、普
抗争
衰败
围困
自己
嗤笑
积累
细微的事情
才智和勇气
仅仅
思维导图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后唐庄宗史实
论证

庄宗接受遗命
庄宗执行遗命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继承父志
灭燕
灭梁
忧劳可以兴国
宠幸伶人
史论
以论带史
以史证论
祸患常积于忽 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908
912
923
逸豫可以亡身
以古鉴今
总结
对比
文章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