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开学学情调研
(时间: 110分钟, 满分: 120分)
一、积累·运用(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和”已经渗入中国人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XX中学九 (1) 班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活动一】探究“和”内涵。
小文:在浩繁的汉字中, “和”是一个结构简单、人人皆识的字,但又蕴藉着丰富内涵。
小豫:的确。对个人来说, “和”是重要的修养目标。有人认为“和”是放弃自己的观点,我对此①,实际上“和”是求同存异的。儒家主张,若要有君子之修,必须善于兼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协调各种不同的关系。
小林:对社会来说,“和”是一种价值追求,和平、和mù ( )、和谐诠释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坚守的信念。
小夏: “和”还是构建理想世界的价值依据,面对风云变huàn ( )、纷争迭起的国际形势, “和”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号召,是“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小文:我十分赞同大家的意见。总而言之, “和”尊重万物之间的差异性,旨在使万物之间互相配合,②,最终达到和谐的状态。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1) 蕴藉( ) (2) 儒( )家 (3)和mù( ) (4) 风云变huàn( )
2. ①②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 ①不以为意 ②相辅相成 B. ①不以为意 ②水乳交融
C. ①不以为然 ②水乳交融 D. ①不以为然 ②相辅相成
【活动二】寻求“和”妙用。
3.古诗文中常常用到“和”,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体会“和”的妙用。(8分)
用平和之态与自然相处。常建漫步古寺,感受盈耳的钟声,淡然闲适之情溢于言表:“ (1) , (2) 。” (《题破山寺后禅院》) ;欧阳修闲游山间, 感受朝暮之景的晦明变化,乐趣无穷: “ (3) ,云归而岩穴暝。”
用和善之心对待他人。老人以卖炭维持生计,白居易感叹“可怜身上衣正单, (4) 。”(《卖炭翁》) ,充满了对老人的关怀与同情; 用谦和之心对待求知。宋濠求学先达,“援疑质理, (5)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送东阳马生序》) 。
用和谐之义构建理想社会:“ (6)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洋溢着老人与孩童的欢乐,让世外桃源成为人人向往的乐土; “老有所终, (7)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8) ”彰显着众人的各得其所,使大同社会成为无数仁
人志士追寻的梦想。
【活动三】溯源“和”历史。
4.请根据积累列举两则与“和”文化有关的古代名言。(2分)
【活动四】聚焦“和”活动。
5.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的意义,班委会决定邀请学校政教处张老师来参加本次活动,并请他作--场“和”主题演讲。下则邀请函格式和内容上各有一处错误,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4分)
邀请函 张老师: 您好! 我班准备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想邀请您来参加本次活动, 并请您作一场“和”主题演讲。希望您在9月1日上午八时抽空前来参加! 2023年8月25日 XX中学九 (1) 班班委会
格式上的修改建议:
内容上的修改建议:
【活动五】加强“和”传承。
6.班里准备开展“和为贵,谐为美”主题班会,由你担任主持人,请你为本次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40字。(4分)
二、阅读·思悟 (本大题共8小题,共29分)
(一) 文学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7-10题。(共15分)
什么是锁
何君华
①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自己的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要不是渴得实在难以忍受,旅行者是不会有失礼貌地闯进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旅行者一推开门就发现炉子上有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
②旅行者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又觉得不妥,还是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这一等就是一天。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 “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③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 “什么是锁 ”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④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已经走到21世纪,竟然还有人不知道什么是锁。旅行者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但是他马上陷入了困境,他发现给一个没见过锁的人解释什么是锁,无异于给一个没见过马的人解释什么是套马一样困难。他只能勉强解释说,锁是一种工具,把它安在门上别人就进不来,只有用钥匙才能把它打开。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⑤主人马上摇了摇头: “那怎么行 那肯定不行。”旅行者说: “那怎么不行 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 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 累了上哪里休息 ”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⑥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 ”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⑦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 “好,谢谢! ”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⑧吃晚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 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 就不怕东西被偷 ” “为什么要偷呢 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⑨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⑩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
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当旅行者再次来到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千舌燥。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7.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 (3分)
A. 小说的结局描写旅行者口干舌燥,呼应开头他口渴时进入牧民家喝到奶茶解渴的情节,表现了旅行者内心的惊愕、困惑、痛苦。
B. 旅行者“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忏悔他写的游记使更多的旅行者涌向草原,并把偷窃行为也带到了这里,伤害了这块纯净的土地。
C.这篇小说通过记叙一个旅行者两次到牧民家借水喝的经历,描绘了桃花源般宁静美好的牧区生活,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赞美了草原淳朴善良的民风。
D.小说人物对话简练直白,叙事详略得当,如详写了旅行者等待主人归来以及与老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略写更多旅行者涌向草原的情节。
8.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
(1) 他犹豫了一下,但是很快他就把茶壶拎了起来,像刚跑了一千里戈壁的老马一样一口气把奶茶喝了个精光。(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2)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赏析加点词语)
9.文中是如何刻画阿拉坦乌拉老人这一形象的 (4分)
10.文中的“锁”有什么内涵 (4分)
(二) 思辨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第11-13题。 (共10分)
清明时节为何雨纷纷
李嘉睿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写景亦写情,流传至今。
②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从气象规律来看,在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江南地区,清明时节的确降水量相对较高。
③清明前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北移动,北半球日照时间增加,大地逐渐回春。同时,大气环流频繁调整。此时,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仍比较活跃,虽然实力已无法与冬季时相提并论,但仍不断向南压。于是,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湿气团在江南地区频繁交汇,形成气象学上的锋面。暖湿气团被冷空气抬升,在上升过程中,气团温度不断降低,其中的水汽逐渐凝结并形成大量水滴,降落至地面成为降雨。在上述因素叠加影响下,4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阴雨天气的概率比较高。
④“润物细无声”是清明时节春雨的真实写照。从1991—2020年气象观测资料来看,在4月1日至10日期间,江南地区的降水日数能达到4至5天,有时降水日数甚至超过5天。清明时节的降雨量不大,以小到中雨为主。
⑤清明时节,在海平面气压场形势图上,经常能观测到低压系统活动,受低压系统、冷暖空气交汇以及季风影响,我国南方地区阴雨天气较多。4月初也往往是华南前汛期开始之时,也就是华南雨季拉开大器之时。
⑥春雨贵如油。清明时节仍处于春耕阶段,农作物的生长对水有较高的要求,此时的降水对农业生产来说至关重要。春天的细雨滋润大地,为作物的萌发生长以及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的返青提供了良好条件。对有些地区来说,还可缓解秋冬季以来持续的旱情,减少人工灌溉的成本。
但是,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也会带来光照减少和气温偏低等问题,对作物生长 产生不利影响。累计降水量大的地方还可能会有渍涝风险,并出现病虫害、土壤板结等一系列连锁问题,需时时关注降水量并提前做好防范工作。
⑦今年清明时节仍是雨纷纷,南方大部地区均有雨水降落,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大雨倾盆。
⑧“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春日里,宜播种、植树,撒下春天的希望,期待秋日的丰收。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4月06日, 有删改)
1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 太阳直射点在清明前后,不断向北移动,北半球日照时间增加。
B. 清明前后,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仍比较活跃,不断向北压。
C. 锋面是由于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湿气团频繁交汇于江南地区而形成的。
D. 清明时节降水量的多少,对春耕阶段的农作物生长既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1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润物细无声”是清明时节春雨的真实写照。
B. 使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润物细无声”是清明时节春雨的真实写照。
C.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清明时节的降雨量不大,以小到中雨为主。
D. 使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清明时节的降雨量不大,以小到中雨为主。
13.文章开头引用诗句,有何用意 (4分)
(三) 名著阅读
14.某同学读《艾青诗选》时,发现下面这首诗中心意象的象征义与名著《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中保尔的精神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4分)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我的分析:
三、诗文·积淀(本大题共6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 完成15—18题。(共13分)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狼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登南昌滕王阁,赣大水西来注北,阁与水称,杰然大观。然不若武昌黄鹤楼。虽水与滕王来去不殊①,而楼制工巧奇丽,立黄鹄矶上,且三面临水,又西对晴川楼、汉阳城为佳。总之有②不如岳州岳阳楼。君山一发,洞庭万顷,水天一色,奋无际涯,非若滕王、黄鹤眼界③可指,故其胜为最,三楼皆西向,岳阳更雄。
(节选自王士性《广游志》)
注:①殊:差别。②有:通“又”。③眼界:视力所能看到的范围。
15. 下列对两个文段中相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指连接,“吞”指吞吐,表现出气势磅礴的景象。
B.“浊浪排空”中的“排空”是一扫而空的意思,写出了浊浪肆虐的情境。
C.“满目萧然”中的“萧然”指萧条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意境。
D.“杳无际涯”中的“杳”是远得看不见踪影的意思,写出了洞庭湖的宽阔无边。
16.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17. 杨绛先生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面对贬谪的人生困境,范仲淹的胸怀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4分)
18. 乙文是如何写岳阳楼的 它写岳阳楼的目的与甲文有何不同 (4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题。(共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9.《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 (4分)
四、表达·交流 (共50分)
20.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
(1)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一定经历过许多事情,有过许多感悟。请以“成长需要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 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 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在 600字以上。
(2)“守常”,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管子》就曾用“故法而守常”,强调做事要按照常理、遵循规律。如今,我们也要守学习之常,守工作之常,守为人处世之常,守优秀传统文化之常,守理想信念之常……
围绕“守常”这一话题,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还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
要求: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字数在600字以上。九年级语文开学学情调研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共28分)
l.【答案】(1)jie
(2)rú
(3)睦
(4)幻
【解析】蕴藉:藏在其内,隐藏而不外露的意思,多形容君子气质。也指言语,文字,神情等
含蓄而不显露。
儒家: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提倡以仁为中心的道德观念,主张德治。
和睦:相处融洽,没有争吵。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2.【答案】D
【解析】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
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那样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
3.【答案】①万籁此都寂②但余钟磬音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④心忧炭贱愿天寒⑤俯身
倾耳以请⑥黄发垂髫⑦壮有所用⑧皆有所养
4.示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家和万事兴;
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己。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两条即可)
5.格式上的修改建议:落款单位在上,时间在下
内容上的修改建议:添加明确的地址“九(1)班教室”。
6.示例:同学们,大家好!“和为贵,谐为美”,“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
生活的主旋律,构建和谐校园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今天我们召开“和为贵,谐为美”
主题班会,希望通过此次班会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和谐的内涵。下面我宣布“和为贵,谐为美”
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7.C
【解祈】文章前半部分描绘了美好的牧区生活,后半部分记叙了大量旅行者浦入后,牧区上锁
的重大变化。作者用文学化的手段,表达了现代文明对淳朴草原文明的冲击的反思,这是小说
的深刻之处。因此“赞美了草原淳朴善良的民风”并不是文章主要表达的情感。故选C。
8.(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旅行者为自己随意闯入老人家里感到自责、惭愧和不安。
(2)“刺眼”原意是指光线过强使眼睛不舒服、睁不开,句子中写出老人家的锁让旅行者
感到不顺眼、意外和不解。
9.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语言描写以及旅行者“彻底震惊
了”“还是不甘心”“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简直不可思议”等反应的侧面烘托,二者结
合刻画出阿拉坦乌拉老人勒劳朴实、敦厚豪爽,友善热情好客的草原牧民形象。
10.现实中锁门的锁头:人与人之间的猜忌、戒备、情感的隔膜、隔阂。
11.B
【解析】依据③段“清明前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北移动,北半球日照时间增加,大地逐渐回
春。同时,大气环流频繁调整。此时,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仍比较活跃,虽然实力已无法与冬
季时相提并论,但仍不断向南压”中的“但仍不断向南压”可知,选项中“不断向北压”表述
有误。故选B。
12.A
【解析】依据“江南地区的降水日数能达到4至5天,有时降水日数甚至超过5天”可知,这
是运用列数宇的说明方法。依据“江南地区”可知,这是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句中没有使
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故选A。
13.引出说明内容“清明时节为何雨纷纷”,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用古诗词,增添文学色彩。
14.示例:诗中的中心意象“礁石”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相似。“礁石”象征着坚强
不屈的斗争精神,保尔也同样有着这种精种(必须突出人物与意象的相似之处)。保尔即使全
身瘫痪、双目失明,依然坚持完成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创作。
15.B
【解析】“浊浪排空”中的“排空”是冲向天空的意思,主要是形容洞庭湖波涛之大的景象。
故选B。
16.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贵。
17.迁客骚人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范仲淹则像古仁人一样,拥有“不以物喜,不
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8.用滕王阁,黄鸬楼层层铺垫,村托岳阳楼:
乙文目的在岳阳楼本身,意在突出岳阳楼景最美,楼最雄。而甲文目的不在岳阳楼本身,
而是由岳阳楼引起下文表达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