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1 12:4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登高》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登高》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八篇课文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 从对诗词的学习来说,在《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杜甫的许多诗歌,学生对杜甫的诗歌风格有了一定了解。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还需要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从而深层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积累重点字词,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深层情感,体会诗人的深沉苦痛与无尽哀思。
3、理解诗歌的主要意象。
4、培养对中国古典诗文的兴趣,提升自身的诗歌审美情趣。
重难点 1、朗读诗歌,积累重点字词,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2、结合诗人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深层情感,体会诗人的深沉苦痛与无尽哀思。
教学方式与策略 (1)朗读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 (2)讨论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学生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鉴赏诗歌应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但学生对杜甫的生平经历不太了解,需要布置课前预习。 课前完成预习 课前由课代表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
导入语: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命运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最上者,因其对苦难体会良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面对别人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依旧坎坷,身份依旧卑微,但是灵魂却因此而不朽。杜甫就是这样的人。 凡俗人如我辈,能做到中者已属上乘。于是,现在依稀明白,杜甫为何被称为“圣”了:因为他对自然、对万物、对人,有一种近乎执迷不悟的爱,无视自己的命运和苦难,无视自己的颠沛流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学生齐读导入语,引出诗人杜甫。 2分钟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2、背景介绍 身逢战乱:“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寄寓夔州: 11年(48—58岁),漂泊在外,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 心情郁闷: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在导入环节引出杜甫之后,紧接着利用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将作者及生平经历展示出来,如果学生预习的好,这一环节完全可以交给学生。 3分钟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 登高 杜甫 风急 天高 猿 啸哀, 渚清 沙白 鸟 飞回。 无边 落木 萧萧 下, 不尽 长江 滚滚 来。 万里 悲秋 常 作客, 百年 多病 独 登台。 艰难 苦恨 繁 霜鬓, 潦倒 新停 浊酒杯。分钟 节奏感 适当延长、有余韵 拉长声音 提高声调,悲愤、沉重、缓慢 缓慢、沉重 3分钟
诗歌赏读 思考: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形容。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声、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盘旋飞翔的鸟。 此环节衔接在诵读环节之后,学生自主思考找出意象并进行分析,解决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意象。 8分钟
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评价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借助练习册中的探究题:颔联历来为人所称道,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评价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设计成本环节的问题导入,以便学生课后做题时能回忆起课上所讲内容。 4分钟
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评论家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评价《登高》的颈联:此十四字含有“八意”,即有“八重之悲也”。请解析。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再次借助写作背景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颈联中所蕴含的“八悲”,从而更深层次的体会作者的情感。结合诗人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了解诗人的深层情感,体会诗人的深沉苦痛与无尽哀思。 10分钟
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的心头。 引导学生从尾联中探索“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文的兴趣,提升自身的诗歌审美情趣。 5分钟
总结: 当堂检测 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 当堂检测以理解性默写的形式,检测完成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分钟
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 2、《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对比阅读。 3、推荐阅读《品中国文人》。 作业的布置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的古诗背诵。二是比较阅读,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培养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三是推荐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多读书的习惯,扩大阅读量。 2分钟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首联 哀婉 孤独 颔联 沉郁 高昂 颈联 愁苦 沉痛 尾联 忧愤 无奈
教学特色与反思 教学特色: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通过逐字、逐句分析,一起走进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诗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诗歌的感悟,使得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快带领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课堂气氛融洽。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反思:通过这次授课,我的收益颇多,我深深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不足之处是在这节课上对学生发言的点评过少。 前半节学生思维活跃,互动较好,后半节就明显感到学生讲得太少,气氛不够热烈。这跟我自己安排的内容太多,学生思考时间不够有必然的联系。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懂得取舍,把重点拿过来,理解深透就行了。千万不要面面俱到,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还有就是,课堂要紧凑,不能散,要用几个层层递进的大问题串起来,问题不要多,要整体。其中的内容,让学生去体会发言,教师适当做一点引导。这是我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