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四季之美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时长 40分钟
教学背景分析 《四季之美》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从不用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而《四季之美》则是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视角独特且描写细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根据描写想象画面,从而来感受四季独有的美。
教学目标 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美,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重难点 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四季的美,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方式与策略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四组描写四季的四字词语。引导:你有什么发现?选择一个词语说说你自己心中四季的美。 导入课题:春天给人以生机,夏天给人以热情,秋天给人以丰盈,冬天给人以沉静。作者以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色彩缤纷的四季。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徜徉在四季的美景中,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出示作者简介。 先通过出示描写四季的词语,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口语表达,想象四季的画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简介作者生平,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 5分钟
二 、自主合作,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识记字词。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在书中标记下来。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黎”、“漆”) 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7分钟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眼中四季的美分别是什么呢? 2.指名说作者笔下的四季的美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归纳: 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 3.默读课文,边读边画,课文分别写了四季哪些最美的景物,是按照什么方法叙述的?引导学生比较“黎明”和“早晨”、“夜晚”和“黄昏”等词语,从时间的细微差别等方面,体会作者感受之细腻。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自己的感受出发更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主要内容和产生美的感受。 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15分钟
四、指导朗读,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下面,我们读一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由自己的感受出发更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主要内容和产生美的感受。 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13分钟
板书设计 春天----黎明 四季之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教学特色与反思 《四季之美》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知四季各自的美,并初步了解作者如何通过文字描绘这种美,成功之处在于 1.利用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四季变换的美景,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四季美景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分享个人对四季景色的感受时,学生们表现出了高度的参与热情,积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建立了情感上的共鸣。2.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四季的特点,提高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合作性。 3. 注重朗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朗读过程中强调感情的投入,指导学生根据四季的特点调整语速和语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分配不均衡由于在导入和感知四季美的部分耗费时间过长,导致后续深入探讨文本和作者表达技巧的环节较为仓促,影响了学生对文本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不足,在部分环节,教师的引导和讲解过多,没有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限制了学生自我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缺乏个性化指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差异,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评价不够,未能实现因材施教。改进措施优化时间管理合理规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特别是对文本深入理解和分析的部分,应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思考。总的来说,在本次《四季之美》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虽然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但在时间管理、学生独立思考及个性化教学方面还存在不足。未来,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努力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有效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