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说课课件(29张PPT)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册地理

文档属性

名称 9.1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说课课件(29张PPT)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册地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8-11 16:55:31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八(下)人教版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说课

教学
反思

教学
流程

教法
学法

学情

教材
说课目录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对应的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位置和范围。
2、运用事例说明地理单元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本节教材是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材分为两个标题:第一个标题为“世界屋脊”,从青藏高原的地形入手,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高寒;第二个标题为“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和人们生活、生产的特色。
2、教学目标
1. 利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说出青藏地区 的主要地形组成;(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2. 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3. 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
1. 理解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
2. 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
二、说学情
学生在八年级第五章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知识,对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有一定的了解,在八年级上,已经学习了我国地势特点,对本区位于第一阶梯已经有所掌握,对本区的“高”,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对本区因“高”而“寒”,便于理解。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先进行以上知识的复习,有利于本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法
1.创设情景法
2.读图分析法
3.启发式教学法
4.讨论式教学法
学法
1.合作交流
2.自主学习
3.探究学习
依据:坚持“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四、说 教 学 流 程
导入新课: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开启青藏地区的研学之旅
用视频《青藏高原》歌曲导入
1、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
2、青藏地区范围仅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个省级单位。( )
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显著特征。( )
4、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
5、青藏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冬寒夏热,年温差大。( )
研学之旅(一)—出发前,知识储备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84—85页,判断 是真是假


×
×
×
高 称“世界屋脊”
寒 终年积雪 冰川广布
(归纳)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高 寒
景观特征: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湖泊星罗棋布
合作探究: 坐上火车去拉萨
1.怎么去?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路线)
2.带什么? (参考自然环境和实际需要)
研学之旅(二)—怎么去?带什么?
1、怎么去? 奎屯---拉萨的路线
2、带什么?认识青藏高原的独特风光 P86活动
氧气袋:提供氧气,因为青藏地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
棉服:御寒,因为青藏地区气候寒冷,日温差大;
防晒霜、墨镜、遮阳帽等物品:防紫外线, 因为青藏地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考虑到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你要准备哪些物品?为什么?
研学之旅(三)—走进牧民,体验生活
自主学习:读课本第86页、第89页图文, 归纳牧民生活 的衣、食、住、行
雪域高原之旅
藏袍 :青藏高原上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而游牧民族又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携带增减的衣物,所以把衣服设计成这样的款式,平时漏一个袖子,冷了把另一个也套上,热了就把两个袖子都解下来。

服装设计上有何特点?
雪域高原之旅
青稞酒
糌zān粑:将青稞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
牦牛肉、
羊肉
酥油茶

雪域高原之旅
非牧区居民:碉房
牧区居民:毛毡帐篷

碉房主要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结构上有何特点?
雪域高原之旅

毛长皮厚可以保持体温,防御寒冷;体矮身健可以载负重物
牦牛是怎样适应高原独特环境的 (P87活动)
溜索过河
青藏地区的邮递员
“高原之舟”
青藏地区——农业
探究1 (1)青藏地区以哪一种农业部门为主?
为什么?
(2) 青藏地区有哪两大牧区?
主要牲畜有哪些?
研学之旅(四) 合作探究:青藏地区人们饮食结构成因
以畜牧业为主,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青藏地区——高寒牧区
牦 牛
藏绵羊
藏山羊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江谷地
探究2:(1)青藏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2)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分布在哪里?
种植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哪些?
因为 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土壤较肥沃;有灌溉水源。
有利:日照时间长、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有河流水源。 不利:海拔高,气温低;山地多,平地少。
青藏地区——河谷农业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江谷地
主要农作物
青稞
豌豆
小麦
种植喜温凉农作物
三、课堂总结
1.这次旅行,
我知道了去青藏地区旅游要……
2. 这次旅行,
我看到了青藏地区的……
3. 这次旅行,
我学到了青藏地区的……
1.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以干旱为主的的自然特征
②河流较少,多为内流河
③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④很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B
四、检测提升
2、“高原之舟”指的是 (  )
A.牦牛 B.藏羚 C.骆驼 D.藏绵羊
3、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位于我国西南部
B. 位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
C. 在昆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脉以西
D. 只包括我国的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
A
D
4、制约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技术落后 B. 水分不足
C. 气候寒冷 D. 光照不足
C
5、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是( )
A.高寒 B.湿热 C.干旱 D.干热
A
五、 说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是一堂市级公开课,课题:《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本人在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地势、河流和气候指图展示和分析过程中,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了青藏地区各大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了地理现象背后深刻的地理原理,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 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发现规律。如通过青藏高原的图片,分析总结青藏地区的气候特点,从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奎屯到拉萨的交通图,让学生规划并上台指图说明,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识迁移到教学实际中。
五、 说 教 学 反 思
4、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一次雪域高原之旅,体验青藏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了解了青藏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会是什么样子,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锻炼。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
1、导课新课时不够精炼、生动,时间有点长。学生活动时间的安排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可让学生的活动更加充分一些。
2、缺少对学生的课堂语言激励和评价,今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评价应多元化。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的关注方面少,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改进。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第九章 青藏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教材分为两个标题:第一个标题为“世界屋脊”,从青藏高原的地形入手,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高寒;第二个标题为“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主要介绍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青藏地区农牧业和人们生活、生产的特色。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第五章已经学习了我国四大地区的划分知识,对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有一定的了解,在八年级上,已经学习了我国地势特点,对本区位于第一阶梯已经有所掌握,对本区的“高”,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对本区因“高”而“寒”,便于理解。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先进行以上知识的复习,有利于本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位置和范围。
2、运用事例说明地理单元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3、四大地理单元自然特征差异比较。
教学目标
1. 利用青藏地区地形图找出青藏地区的范围,说出青藏地区的主要地形组成;(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2. 掌握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区高寒带来的影响;(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3. 了解青藏地区受高寒的影响,农牧业生产和生活的特色。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点
1. 理解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
2. 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对农牧业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法、问题法、启发式讲述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歌曲《青藏高原》为背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青藏地区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青藏地区,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青藏高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本节地理学习之中。
讲授新课
全班分成六个小组,通过课上解答问题来获取积分,计入综合测评。
活动一(自主学习)研学之旅(一)———出发前,知识储备
师布置任务:阅读课本84—85页,判断 是真是假
1、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
2、青藏地区范围仅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两个省级单位。( )
3、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地形显著特征。( )
4、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
5、青藏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冬寒夏热,年温差大。( )
追问:通过自组学习,你们知道青藏地区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吗?
(师生归纳) 青藏地区自然特征:高 寒
设计意图
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概括地理事物的特点的能力。
活动二(合作探究)研学之旅(二)———怎么去?带什么?
师:1.怎么去? (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路线) 出示中国铁路
2.带什么? 认识青藏高原的独特风光 ( P86活动)
考虑到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你要准备哪些物品?为什么
师生归纳:防晒霜、墨镜、遮阳帽等物品:防紫外线 因为青藏地 , 区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氧气袋:提供氧气,因为青藏地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棉服:御寒,因为青藏地区气候寒冷,日温差大。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以旅游的方式来学习本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将研学旅行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活动三 研学之旅(三)———走进牧民,体验生活
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读课本第86页、第89页图文, 归纳牧民生活 的衣、食、住、行
生:(1)衣 藏袍 :青藏高原上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而游牧民族又不可能在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携带增减的衣物,所以把衣服设计成这样的款式,平时漏一个袖子,冷了把另一个也套上,热了就把两个袖子都解下来。
(2)食 糌粑、牛肉、青稞酒、酥油茶,通过藏民日常饮食引导学生了解高寒气候对青藏地区农牧业的影响。
(3)住学生通过观察房屋结构,能说出碉房材料特点,以及窗小墙厚的构造特点。
(4)行 牦牛是怎样适应高原独特环境的
毛长皮厚可以保持体温,防御寒冷;体矮身健可以载负重物
让学生了解以前藏族人民的出行不便。凸显青藏铁路对于青藏地区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到因为高而寒,因为寒,而影响到吃穿住行等,培养学生概括地理事物能力,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
活动四 研学之旅(四) 合作探究:青藏地区人们饮食结构成因师布置任务:
探究1:青藏地区以哪一种农业部门为主?青藏地区有哪两大牧区?主要牲畜有哪些?
探究2:(1)青藏地区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2)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分布在哪里?
种植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哪些?
师生共同归纳:
有利:日照时间长、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有河流水源。
不利:海拔高,气温低;山地多,平地少。
因为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土壤较肥沃;有灌溉水源。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探究事因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活动五——(课堂延伸)
解释:1、太阳能资源丰富原因 2、藏族的 “高原红”现象
师生归纳: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所以太阳能自然丰富。拉萨年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被称为"日光城"。
发生“高原红”现象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带,如 西藏、 青海等地区,因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皮肤吸氧不足,细胞缺氧,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课堂小结:青藏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高寒。高寒影响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学习一个地区应该抓住其最主要的特征,分析其与其它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检测提升
1.关于青藏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以干旱为主的的自然特征 ②河流较少,多为内流河
③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④很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高原之舟”指的是 (  )
A.牦牛 B.藏羚 C.骆驼 D.藏绵羊
3、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位于我国西南部
B. 位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
C. 在昆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脉以西
D. 只包括我国的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
4、关于青藏地区农业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农业 B、旱作农业
C、水田农业 D、绿洲农业
5、下列景观描述,属于青藏地区的是 (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6、制约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 技术落后 B. 水分不足
C. 气候寒冷 D. 光照不足
7、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显著特征是( )
A.高寒 B.湿热 C.干旱 D.干热
教学反思:在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地势、河流和气候指图展示和分析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了青藏地区各大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探究了地理现象背后深刻的地理原理,真正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一次雪域高原之旅,体验青藏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了解了青藏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会是什么样子,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探究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展示自己的勇气,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锻炼。
本节课也存在不足:
1、缺少对学生激励措施
2、关注学困生较少
今后在这方面要加强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