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海头高级中学开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部分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的女性意识,主要是指某些女性对自身本体有一个自觉的认识,认识自我的生存意义,对
生命有理想、有追求,认识内心有想做的事情,也认识到社会现实环境,思考外在现实能不能容许她自我意
识得到发挥,实现她的愿望。现实或许不允许她完成愿望,会形成一种精神压迫以至于心理挫折,摧残自我
存在的价值,造成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坚持自我信念,或完成自己的追求,或宁死不屈,赍志
以终,这才是自我完成的女性意识。
曹雪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经历了十年写作,增删五次,而且书名也改了好多次。我们仔细想想,
有一种焦虑不安在触动心弦,逼迫他思考,到底用什么样的书名才合适,才可以展现出他最想呈现的这些人
物、这些角色,以及她们经历的惨淡人生。他提到金陵十二钗的时候,后面题诗一绝:“满纸荒唐言,一
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讲的“其中味”是什么?作者是心灵极其敏感的男子,他在身边的
女性身上,发现了她们真实人生处境的女性意识”。她们都对自身经历感受深切,都有自己向往的追求。或
许这种感受尚未形成明确的愿望,也不能清楚地作为志向来表达,但深藏在内心辗转纠缠的思绪却是真实
的。作者也同时发现,这些女子虽然内心有所向往,但真的是身不由己,完全不能左右身处的环境,甚至也
不敢站出来控诉,以行动去改变她们的血泪经历。
曹雪芹以敏感的艺术心灵,发现了女性生存应有的自我主体性,并且通过艺术虚构,体现了这些女性
自己无法清楚表达的主体性。在《红楼梦》中,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各自的特殊人格,在小说里因情节铺展
的要求,展现程度不一,但是人人都是独特的血肉存在,都有自我的生存经历,都是真实的生命告白与见证。
《红楼梦》特别突出“几个异样女子”,为她们的人生际遇抱屈,刻画了有血有肉有自我主体意识的女性,让
我们体会女性在传统社会环境的挣扎,显示文学想象对人性与人生处境有相对超越的感知,反映了艺术的
普遍性价值。
在这些女性所经历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的道德压制铺天盖地,但是书中突出了“几个异样女子”,
她们内心有着自我的道德天平,总是无法与社会规约取得平衡。假如我们只浮泛地使用《红楼梦》的浅层话
语,套用佛家说的苦海无边”,那么能不能回头是岸?作者其实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一来是因为书稿
试卷第1页,共9顶2024-2025学年度海头高级中学开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本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具体分值安排见群中!
1.B 2.B 3.C 4.①“红楼梦”中“红”有指代女子的意思,“梦”则体现了人生现实的虚幻性,让人对人类生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②“红楼梦”书名契合作者的创作主旨,既交代了这些女性的生存环境,又暗示了她们人生的惨淡,有“女性意识”的呈现。
③而“石头记”过于笼统,“金陵十二钗”只提到部分人物,都不如“红楼梦”合适。 5.①曹雪芹认为女子行止见识超越自己,是褒扬女性的价值,肯定女性的力量和作用;
②曹雪芹认为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要为她们著书,展现她们的实存经历;
③曹雪芹要让“闺阁昭传”,就是承认女性的自我主体性,通过艺术虚构肯定她们对生命的理想和追求。
6.C 7.B 8.①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性。如小说一、二部分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告诉读者“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小说结尾部分“我”则转换为贝尔小姐,交代了贝尔小姐的经历,让读者对贝尔小姐有全面的了解。②小说在第三部分使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全面深入地叙述贝尔小姐的生活情况。如对贝尔小姐心理的细致刻画,只有使用第三人称才能描述出来。③交替使用叙述视角,可以更灵活、全方位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本文交替使用叙述视角,突出了贝尔小姐坚韧、顽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钦佩之情。 9.①对美的执著追求。贝尔小姐不愿意卖掉山茶花树,因为她的日本山茶花树是“上好”的品种,能开出“如此美丽”的花。②对往昔美好生活的眷恋。贝尔小姐不愿卖掉山茶花树,她曾经有过如同山茶花一般甜美的爱情,亲情,因为杰德的变心而毁灭,但依然眷念往昔美好的生活。③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虽然处境艰难,但她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执著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任
写两点即可)
10.BDF 11.C 12.D 13.(1)大臣有诽谤魏征包庇自己亲人的,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不是这样。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3)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
14.C 15.①同:两者都是在夜深人静时,面对苍茫夜色,仰天长啸,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之情。(吐露不平之气,表达内心郁结也可)
②不同点:本词的“啸”主要表达的是对国土沦丧的痛苦和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忧虑和无奈。(对金人的仇恨,对朝廷偏安一隅的愤恨都可以)
③《过洞庭》的“啸” 还蕴含了词人对洞庭美景的陶醉之情以及词人豁达的气度和豪迈的气概。
16.A 17.D 18.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这句话由“‘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四个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组成,形成了排比。 增强了语势,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通过列举不同方面的工匠精神,更加全面、深入且强烈地展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具体表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让读者对工匠精神有更清晰、更强烈的感受。
19.C 20.参考一:选改句,理由:动作一气呵成,突出鲁智深的力大勇武;语言简洁明快,切合《水浒传》描写人物的要言不繁。
参考二:选原文,理由:写出了鲁智深“粗人偏细”(粗中有细/“不敢掉以轻心”/谨慎)的心理特征,每一个“把”字,显示每个环节都在掂量,在寻找着力点,测试可行性;暗示垂杨柳并不好拔;文字虽然一气呵成,却故意放慢了镜头,分解了动作,令人感到势大力沉,看得真切过瘾。
21.例文:
忍让与抗争,智慧抉择
与人相处,常常有矛盾龃龉,也会因种种原因而受到委屈甚至羞辱。面对委屈羞辱,是忍一时风平浪静,还是敢于斗争不能忍让?我想,我们应该酌情判断,而非一概而论。只有运用智慧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才既不会让自己委屈,又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鱼和熊掌二者得兼。
面对敌人,毛主席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句话道出了抗争的必要性。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我们需要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正如蔺相如面对秦王的傲慢挑衅,他挺身而出,果断反击,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是一种勇敢,一种担当,一种对正义的坚守。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另一种情况:“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某些时候,退让是一种智慧。面对廉颇的出言不逊,蔺相如选择了隐忍退让。这种退让,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智慧。它让我们避免了无谓的冲突,让局势重归平静。
在国际纷争、职场拼斗和个人冲突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抗争和忍让两种策略。面对恶意侵犯,我们应当勇敢抗争,捍卫尊严;而面对无心之失,我们则要学会包容,给予理解。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更多的是灰色地带。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策略,这便是智慧。
回首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英雄豪杰在面临忍让与抗争的抉择时,都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比如苏武的杖节牧羊,文天祥的宁死不屈,比如勾践的卧薪尝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他们既能勇敢地抗争,捍卫国家民族的尊严,又能适时地退让,谋求和平共处。这种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那么,在现代社会,如何才能正确处理忍让与抗争呢?我们需要学会审时度势,看清大局。只有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同时,我们要善于调整心态,明白忍让和妥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赢得最后的胜利;也应该清楚遇到原则问题必须抗争,软弱只会让人觉得可欺。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妥善处理忍让与抗争的智慧,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处理各种矛盾。这种智慧,正是我们走出困境,成就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
让我们勇敢地面对挑战,坚定地走向和谐共生的未来,用智慧抉择,处理好抗争和忍让的关系,为个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