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找寻青春身影,
体验青春滋味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文学阅读与写作
第一单元学习任务
阅读《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五首诗歌,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意象。
01
阅读《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最能触动人心的片段入手,聚焦“描写”和“意象”展开欣赏,从而把握小说的艺术形象和主题。
02
总结和分析本单元每篇课文背后的“青春形象”,引导学生体验青春滋味,感悟青春价值,找寻属于自己的青春人生。
03
借鉴本单元现代诗歌的写作艺术,发挥想象、联想,以“青春”为主题写作一首诗歌,全班诗歌可以汇集成册。
04
整体感知青春风采——梳理7篇作品的写作背景
诗歌中的青春形象(一)——品赏《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与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青春形象(二)—— 品赏《立……》《峨……》 中的意象与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青春内涵——鉴赏小说中前后呼应和感动人心的细节描写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活动4
活动7
活动8
诗歌中的青春象征——探究《红烛》中的“红烛”及《致云雀》中“云雀”寓意
小说中的青春形象——品析《哦,香雪》和《百合花》中的人物形象
活动5
活动6
诗歌中的青春对话——赏析《红烛》《致云雀》的“对话”表达
单元总结:青春藏馆的建设
第一单元大单元设计框架
单元任务:
找寻青春身影
体验青春滋味
找寻诗中“我”的青春身影
——第三课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
课前活动
诵读诗歌,联系诗歌的标题,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两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示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一个( )者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我”是一个( )者
诗歌诵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诵读视频
诗歌诵读
诵读视频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关注描写角度,
勾勒“我”的形象
课堂活动2
聚焦关键意象,
探寻意象和“我”的关系
课堂活动3
重现活动场景,
想象“我”的形象
课堂活动1
任务一 品读诗歌,赏析“我”的青春形象
活动1.重现活动场景,想象“我”的形象
结合诗歌内容,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借助任务单中的表格,用语言描述歌唱者“我”放声歌唱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攀登者“我”奋力攀爬的地方是什么样的?由此想象“我”的形象特点。
任务一 品读诗歌,赏析“我”的青春形象
活动1.重现活动场景,想象“我”的形象
景物特征 景物色彩 景物声音 人物形象
歌唱者的舞台
攀登者的山峦
波澜壮阔
高大险峻
明丽耀眼
辉煌—黑暗
宏大猛烈
嚣鸣—宁静
巨人
勇士
活动2.关注描写角度,勾勒“我”的形象
结合诗歌内容,借助下列表格,画出描写“我”的句子,多角度描述歌唱者“我”放声歌唱样子和攀爬者“我”奋力攀爬的样子,由此概括“我”的形象。
任务一 品读诗歌,赏析“我”的青春形象
活动2.关注描写角度,勾勒“我”的形象
人物动作 人物语言 人物心理 人物形象
歌唱者
攀登者
昂首挺立
放声歌唱
揳入巨石
奋力攀爬
激越雄浑
无声
积极坚定
渴望向上
自信进取
坚韧顽强
活动3. 聚焦关键意象,探寻意象和“我”的关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峨日朵雪峰之侧》两首诗歌均入选了《中国现代诗歌典藏合集》,需给两首诗配一幅插图,如果你有机会拿着摄影机给舞台或山峦中的一个物象拍特写镜头,你会选择哪个物象?说明选择的理由。
任务一 品读诗歌,赏析“我”的青春形象
活动3. 聚焦关键意象,探寻意象和“我”的关系
示例:我选择蜘蛛
“我”在蜘蛛的身上看到了自我的渺小,看到了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的感伤,但也看到了坚毅,看到了自己。
“我”与它一同默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不再痛苦于征服的艰难,从一只蜘蛛身上获得了力量,也获得了对人生新的认识。
谦卑而坚毅,伟大与渺小,理想与现实,全由这只蜘蛛诠释了。“蜘蛛”与“我”已经合二为一了。
思考探究:
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与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关系?
任务二 知人论世,探究“我”和时代的关系
任务二 知人论世,探究“我”和时代的关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创作时间:
1919年的9月、10月间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创作时间:
1962年的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任务二 知人论世,探究“我”和时代的关系
五四运动
“我”是时代精神的投射与放大
诗中的“力”不仅是自然之力,更是时代之力,是摧毁一切落后、黑暗,共同创造理想光明的新世界的力量。“我”身上所具有的就是那个“狂飙突进”时代里勇于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热烈向往、执着追求,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任务二 知人论世,探究“我”和时代的关系
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正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了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余秋雨《一个让人心疼的作家》
任务二 知人论世,探究“我”和时代的关系
“我”是诗人经历的写照与超越
初稿时诗人正处于自己人生的一段苦难经历中,20多年过去之后,当改革开放到来,让他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写作的状态,他重新删定了这部作品。有评论家这样说,20年前我们的诗人昌耀要歌颂的是一种对英雄的探寻,而20年之后伴随着改革人性的复苏他礼赞的是一种作为人的精神。
任务三 微型写作,审视我们的青春成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形象,请同学们运用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结合时代特征,塑造一位新时代“我”的青春形象。要求200字左右。
写作指导:
1.为“我”选择身份,如诗中“歌唱者”、“攀登者”。
2.为“我”设置活动的场景,烘托“我”的形象。
3.抓住“我”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展开描写。
4.结合时代特征,塑造新时代“我”的形象。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