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聚焦劳动细节,感怀国士风范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精读课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一稻济世,温暖天下,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他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用一生耕耘,为这句话写下注脚。
袁隆平,毕生梦想消除饥饿。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袁隆平的两个梦
禾下乘凉梦
源自2019年袁隆平在《人民日报》自述
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简介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0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获“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科研,经历坎坷传奇,成果造福人民,其人其事具有极强的可报道性。
新闻价值
社会效应
文化价值
针对袁隆平的新闻报道众多,本篇为何能够脱颖而出,打动人心呢?
1、了解素材来源,明确通讯准备。
2、梳理人物事迹,感知形象魅力。
3、探究行文个性,体会笔法之妙。
学习目标
采访袁隆平
采访周围的人
国内外学者的评价
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
袁隆平自己的观点
素材准备是写好人物通讯的基础,本文作者为了写好袁隆平,做了哪些素材准备呢?
任务一:明确素材准备
文献资料
实地采访
阅读课文,梳理袁隆平的典型事迹,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完成表格。
任务二:梳理人物事迹
典型事迹 人物品质
。
阅读课文,梳理袁隆平的典型事迹,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完成表格。
任务二:梳理人物事迹
典型事迹 人物品质
2001年春节刚过,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1961年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1964年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1997年,发表重要论文,选育出亚中间苗头组合,使水稻产量达到超级稻产量指标。 不断创新,勇于实践
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围绕主题,选材典型
突出人物,彰显个性
袁隆平感人至深的地方在于他的勤劳质朴,扎根于稻田的品质,战胜饥饿解决百姓粮食问题的高度使命感,以及理论与实践相互激荡双重探索的科学精神。相比较其他报道,本篇通讯是如何更好地凸显出人物的这些特点的?
任务三:探究行文特色
一、精彩生动的标题
标题 手法 效果
主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引用(毛泽东诗词)
副标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引用(毛泽东诗词)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比喻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比喻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引用(美国学者著作)
以丰收图景暗示非凡功绩
侧面凸显杂交水稻研究的世界性意义
化抽象为具体,揭示出“事实”对于科学家的重要意义
化抽象为具体,揭示出“创新”对于科学家的重要意义
以搏击风浪的画面展现昂扬奋发的激情
二、触动心灵的细节描写
2001年记者眼中在田间眯起双眼凝视观察的身影
1961年袁老第一次发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的场景
袁老寻找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的“泥腿子”形象
袁老在稻田接受记者采访时的画面
袁老对自己凡人之梦的兴奋讲述
小细节
大精神
三、身临其境的“我”的视角
文章大体以第三人称记述,但作者时不时以“我”的身份出场,写出自己的印象、感受。这样的文字更有“在场”感,亲切而真实,也更容易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情感态度;而读者则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课后活动
风吹稻香,精神永存。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社会各界深切怀念和无限追思。请你结合本篇通讯报道,为袁老撰写一句纪念语。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