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古诗词鉴赏
品读人生失意处的诗意表达
文化目标
思维目标
在学习本单元作品的基础上,联系对既往文学作品的学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学习创作文学短评。
语言目标
疏通诗歌大意,通过诵读涵泳,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建构运用
发展提升
传承理解
单元目标
通过学习本单元经典诗歌作品,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审美目标
鉴赏创造
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综合审美鉴赏力。
“读” 学习重点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通读 制作卡片 读懂诗意 第1课时 疏通八首诗词大意,总结诗歌内容。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第2课时 了解八位诗人人生履历和诗歌创作背景。
诵读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第3课时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以读会情。
赏读 鉴赏品析 解读诗法 第4课时 单篇精读《短歌行》,学习意象。
第5课时 联读《归园田居》《登高》等,缘景明情。
第6课时 对比阅读《赤壁怀古》《声声慢》,体味风格。
第7课时 联读《短歌行》《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用典。
悟读 自主赏读 撰写诗评 第8课时 单篇自主赏读,创作诗歌短评,制作班级诗话。
主题总结 以笔会友 第9课时 总结八位诗人的人生境遇,体味生命诗意。
自主赏读诗词
例赏《琵琶行》,认识文学短评
选择切入点,学写文学短评
创作诗歌短评,制作班级诗话
创作诗词小序
汇总表格,知人论世
映射文本,体悟情感
创作小序,以意逆志
缘景
明情
诗词
诵读会
诵读展示,各显神通
组际评价,点出优劣
赋分评比,推选佳作
第三课段知人论世
第二课段诵读体味
第一课段疏通诗意
第四课段鉴赏诗法
品读人生失意处的诗意表达
第五课段撰写诗评
第六课段主题总结
笔友
结交
总结人生失意
品味生命诗意
选择笔友交流
数典明意
找寻意象,解读典型
描绘画面,体会意境
置身诗镜,缘景明情
典为何物,辨明原旨
用典何故,解读意旨
用典何效,品味妙旨
制作诗意卡片
制作卡片,疏通诗意
组际交流,质疑解惑
规律总结,解诗家语
单元框架:一本体·六任务·九情境·二十一活动
标题
内容
撰写短评
体味生命诗意
第八九课时
自主赏读 撰写诗评
主题总结 以笔会友
课前活动
精读《琵琶行》第二段的音乐描写,你觉得哪句诗的音乐描写最能打动你,尝试写一小段赏析文字。
阅读课后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壹
活动一 阅读课后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1.阅读名家语段,初步了解文学评论。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
作文艺批评,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脱。必须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余平伯
活动一 阅读课后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2.阅读《学写文学短评》一文,结合单元任务三,总结写作要求。
一首诗词,真情实感,深入准确;一个角度,切口当小,挖掘要深;叙议结合,既非复述,也非空谈。
例赏《琵琶行》,认识文学短评
贰
活动二 例赏《琵琶行》,认识文学短评
1.同学分享各自的赏析文字,由此总结《琵琶行》音乐描写的成功之处。
(1)运用许多比喻,使语言具有听觉感,令人读后如闻其声;
(2)善于运用语言的声音,直接模拟音乐。
(3)描写中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侧面描写)
活动二 例赏《琵琶行》,认识文学短评
2.赏读文学短评《浅析<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
活动二 例赏《琵琶行》,认识文学短评
音乐的形象是难以捕捉的,怎样用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这是描写音乐常遇到的困难,而白居易却写得灵活自如,使人读着他的诗,仿佛听到了音乐一般,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果,主要是在写法上突出以下三点:
其一,是作者运用了许多新鲜的比喻,使语言具有听觉感,令人读后如闻其声。如以骤然而至的“急雨”比喻大弦的声势,乐器的繁密;以款款而谈的“私语”比喻小弦声韵的幽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两句话形象地表现了琵琶形象多变的音响。以“珠落玉盘”比喻清脆圆滑,雨弦齐奏的和谐,好像听到了琵琶抑扬顿挫,清脆动听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诗用珠玉相碰击的声音,来模拟交错拨动粗弦、细弦这种弹技乐器的声音效果,非常恰切。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声音的婉转,这里“大珠小珠落玉盘”给人以圆滑之感。再如以“莺语花底”比喻音乐的明快,给人的印象是无比婉转幽美;冰下“流泉”比喻音乐的冷涩,给人以凝绝凄苦的感觉;以“水浆迸”“刀枪鸣”来比喻乐声激越雄健,则给人以昂然亢奋的感受。
活动二 例赏《琵琶行》,认识文学短评
其二,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声音,直接模拟音乐。如“茫茫”、“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等重字。“嘈嘈切切”、“大珠小珠”、“无声有声”等叠词,“间关”、“幽咽”等双声叠韵词,和幽美明快而富有音乐美感的语言的运用,都加强了悦耳的听觉或韵律的节奏,表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使这首诗的声调、音韵、节奏、旋律组合的异常完美,达到了非常和谐的境地。
其三,这首诗在精彩动人的音乐的描写中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就在这万籁俱静的时刻,琵琶女表现的隐恨,幽愁,却在潜滋暗长,无声的间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至比有声的演奏还要丰富,还要动人。“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演奏进行中,诗人迷于乐曲忘记观察环境。这时他举首四望,只见周围聚集着层层大船小舫,人们仍然沉浸在乐曲之中,毫无声响,月白江清,更给这绝妙的音乐增添了无穷的诗意。这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用音乐休止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特色。
活动二 例赏《琵琶行》,认识文学短评
1)题目以小见大,极好地处理了文学短评中“点”与“面”的关系。《琵琶行并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其细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还是曲折动人的情节,无不为后人所称道。本文着重选取了音乐描写这一方面,足以体现作者选点的精心独到。
2)采用文学评论的“总—分—总”的基本结构模式。文章第②段是文学短评的总纲,③④⑤段开头画线句子是分条论述,第⑥段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1
2
小结
活动二 例赏《琵琶行》,认识文学短评
(3)从原文中举出实例,“叙”“议”有机结合。③④⑤段从分析原文中音乐描写的具体内容入手,分别分析了音乐描写中的比喻手法、以声传情和将人物的往事与现实联系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的描写亮点,做到了“叙”“议”的有机结合。
(4)语言表达准确、简洁,有一定的文采,适当引用了原文精彩的语句。
1
2
小结
活动二 例赏《琵琶行》,认识文学短评
提示
文学评论是对作品做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我们一定要提高文体的区分意识,区分“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文体差异。就文学短评而言,我们更应该进入作品的内里,以作品本身的艺术为评论对象。
选择切入点,学写文学短评
叁
同学交流,以本单元诗歌为文学评论对象,有哪些文学评论的切入点可以选择?
活动三 选择切入点,学写文学短评
活动三 选择切入点,学写文学短评
《登高》的音律特色;《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想象与夸张;《短歌行》的比兴;《归园田居》的白描;《声声慢》的叠词;入世与隐世的选择;浪漫与现实的对比;豪放与婉约的对比;“酒”意象的对比解读等。
单元总结
单元总结
校园心理社推出“笔友结交”活动,旨在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为有需要的人们搭建“知音通道”,假如本单元中的八位诗人也参加这个活动,那么你会选择哪位诗人作为你的笔友呢?你写给他(她)的第一封信又会是什么内容呢?明确你的选择,围绕单元主题“生命褶皱处的诗意表达”,构思你的书信内容。
诗人 人生褶皱
曹操 人生苦短,功业未就
陶渊明 质性自然、委身官场
李白 诗才横溢、不被重用
苏轼 被贬黄州,人生曲折
杜甫 年老漂泊,忧国伤时
白居易 遭谗被贬,沦落江州
辛弃疾 满腔热血,壮志难酬
李清照 国破家亡,丧夫漂泊
活动一:总结人生失意
依托背景知识,总结八位诗人所面对的人生困境。
相同点:
用“诗意”来表达他们在人生褶皱处的心境与感触。
交流分享:
依托知识支架对于“诗意”的解读,你对哪位诗人在人生褶皱处的生命诗意颇有感触,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二:品味生命诗意
学习支架:
“人,诗意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
诗意: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给人以美感的意境或者强烈的抒情意味。
提到诗意,我们能够联想的不仅仅是诸如“浪漫、美丽、多情、惬意、闲适”等一些美好的词汇,另外一些关键词也可以是一种诗意,比如“抗争、呐喊、泰然、豁然、澄明、不卑不亢、和解、责任担当”等。
“诗意”强调的是一种体验,一种心态,尊重生活,敬畏生命,敢于面对眼前的“苟且”,在艰难时期能尝试把自己扶起来,从“困顿”的此岸到达“诗意”的彼岸,这一过程,就是一种“诗意”。
活动二:品味生命诗意
活动三:择笔友,撰书信
依托于前面活动中对于诗人“人生失意”与“生命诗意”的解读,请选择一位诗人作为你的笔友,并尝试给他(她)写一封信,围绕“生命褶皱处诗意表达”的话题与他(她)展开交流。
您的欣赏
感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