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共5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2《项脊轩志》课件(共5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1 19:4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刘禹锡—陋室
梁启超—饮冰室
蒲松龄—聊斋
欧阳修—非非堂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比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梁启超的“饮冰室”、鲁迅的“绿林书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探究文章围绕“喜”和“悲”展开叙述,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写法
3.品析文章通过对日常生活进行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

知人论世
学习目标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宣化里人。
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35岁中举,八试不第;迁嘉定,收徒讲学;花甲及第(中进士),授长兴县令,后任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
其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8岁时,母亲周氏去世;
17岁时,奶奶夏氏去世;
18岁时,写成《项脊轩志》前四段;
20岁时,考中院试第一名,之后参加乡试五次落第;
24岁时,娶了母亲生前为他定亲的女子魏氏;
29岁时,发妻魏氏去世;32岁时,魏氏婢女寒花去世;
33岁时,重新拿出《项脊轩志》,补写最后两段;
35岁时,考中举人第二名,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
43岁时,长子去世;44岁时,继室王氏去世。
48岁时,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备倭事略》等;
60岁时,考中三甲进士;及第后历官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故被称为“归太仆”;
64岁时,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65岁时,因劳累过度而抱恨病逝。
补充知识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补充知识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一次,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  
文学常识·唐宋派散文
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文风后人评价曰:“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腐朽,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归有光的散文多以身边琐事着笔。“项脊轩”是他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
文题解读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项脊”之意有三: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
二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追宗怀远”之意。
三是因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作者自号“项脊生”,可理解为他想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
“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 “物”,“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文学常识——志
“志”为文体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听朗诵视频,再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
轩 渗漉 修葺 垣墙
栏楯 偃仰 迨 异爨
阖门 长号 扃牖 象笏
呱呱 老妪 先妣 中闺
扉 兀坐 庖 栖于
啸歌 万籁 姊妹
xuān


yuán
dài
cuàn

b
guī
fēi



jiōng y u
sh n
y n
háo

páo

xiào
lài

成语积累
1.雨泽下注:雨水往下流。
2.冥然兀坐: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坐着。
3.珊珊可爱:美丽可爱。
4.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指办事不合情理。




间书斋
种感情
世变迁
个女人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多可喜,亦多可悲
祖辈,父母辈,自己
先大母,妪,先妣,妻子

件事情
修葺项脊轩;诸父异爨、老妪忆母、大母励志、回忆亡妻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1.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表达自己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
第二段:写项脊轩的变迁,分家离乱,思念亡母和祖母,表达作者对仕途坎坷的悲哀和对先祖母的愧疚。
第三段:写自己闭门苦读以及项脊轩四次遭火未焚的神奇。
第四段:补写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表现丧妻前后的欢乐与悲痛。
第五段:睹物思人,满腔惆怅,令人感叹不已。
整体感知
2.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以“喜”贯穿。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整体感知
第一段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旧日的,原来的
判断句
一丈见方
渗漏
名作状,向下
书桌
环视四周
……的地方
向北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渗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倾注;每次移动桌子,环视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了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狭小
破旧
阴暗
第一段
余稍为修葺,使(之)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修补
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它不再从上面漏雨。在屋前新开四扇窗户,围着庭院筑起围墙,用来面对着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院我又混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
名作状,从上面
名作动,砌上围墙
名作动,围绕
面对着
明亮的样子
种植
栏杆。纵栏横楯

雅致
第一段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照于)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安居休息,长啸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端坐着,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优美舒缓,美丽可爱。
偃:倒下
偃仰:安居,休息
静默
独自
泛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农历每月十五
错杂
树影摇动的样子
幽雅
宁静
修葺前 修葺后 感情
对 比
狭小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破旧
阴暗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不漏
明亮
幽雅
修葺前后的项脊轩分别是什么样子的?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译文】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官守法
二者必居其一
昂其值,居为奇货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过了
处于
当,任
占据
存储

第二段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在室内外设置了很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院中先前修筑了篱笆,不久就又修筑了围墙,总共变动了两次。
形作名,高兴/悲伤的事情
承上启下
在这之前
中间相通
数作名,一体,整体
等到
分灶做饭、指分家
到处
向西
越过厨房
吃饭
开始
不久后
一共,总共
两次
悲之一:大家庭的衰败离析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家人之间的冲突,但是空间的距离暗示了“人心”的距离,到处都是的门墙代表着兄弟之间的淡漠、隔阂与疏离。

将甑放在灶上的双手
甑,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如同现代的蒸锅
灶口的象形
一根根柴火
双手

本义:烧火做饭
把一根根柴火推进灶内,火在下面熊熊燃烧着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第二段
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哺养了两代人,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过一次,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从门板外回答她。”话没有说完,我就哭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年老的妇女
去世的祖母
判断句
名作动,喂养,哺育
对待

内室
每次,指经常
处所,地方
代词,你的
这里
指小儿啼哭声
介词,用
代词,指先母
悲之二:怀念慈母
关爱子女
温婉慈爱
第二段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怎么一整天默默地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等到离去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长期以来没有取得成效,这孩子的成功,就可以期待了呀!”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它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在昨天刚发生,真令人长声悲号不能控制自己啊。
男子十五岁
看望,探望
代词,你的
整天
很像
等到
同“合”,关闭
指未取得功名
一会儿
名作动,上朝
回忆
抑制、克制
悲之三:怀念祖母
慈爱亲切
殷切期望
古代文化常识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两三岁的儿童
总角 垂髫:幼年的儿童 豆蔻年华:十三岁的少女
及笄jī :十五岁的少女(女子成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
加冠,弱冠:男子刚成年20岁 而立之年:男子30岁
不惑:男子40岁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五十岁
花甲:六十 耆qí:六十岁以上
古稀:七十岁
耋dié :七十到八十岁 耄mào :八十岁到九十岁
期颐: 一百岁
文学常识:古代借代词
象笏:官员 庙堂:朝廷 缙绅:做官的人
簪缨:贵族
朱门:富贵人家
南冠:囚犯
青衿:读书人
巾帼:妇女
须眉:男子
黄发:老人
伉俪:夫妻
白丁、布衣、黔首:平民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分家)
从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深长的感叹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情动于中,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
令人长号不自禁
情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控

①情感表达极有层次,
逐渐加深,渐趋强烈
②由内向转为外露
家族衰败,父辈分家,使他感到遗憾与惆怅;
2.对已故母亲的怀念;
3.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
联系第二段归家家族变迁及归有光自身的人生际遇,分析归有光的情感变化。
三世变迁
作者主要写了祖辈、父辈和己辈三世怎样的变迁?抒发了什么感情?
祖辈
父辈
己辈
此(象笏)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迨诸父异爨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则可待乎。
1、对家族往昔荣光的追忆;
2、对家族分崩离析却无力挽回的无奈与悲凉;
3、对振兴家族的期望与奋发。
人物 人物表现(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感情
先妣
先大母 “儿寒乎?欲食乎?”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他日汝当用之!”
问寒问饥,关爱子女,温婉慈母形象
疼惜关爱孙子;
期望孙子功成名就
思念
悲痛
根据细节描写,分先妣和先大母的形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三段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凭着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原来
窗户
关闭
凭借
一共
大概
闭门苦读
勤奋好学
第三段讲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自己闭门苦读
四次遭火未焚
补叙,用极富生活实感的琐事写出作者的生活体验,与第一段呼应,进一步表达作者对人、对老屋的深厚感情。
第四、五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我写了这篇志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历史故事,或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这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那之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它的形制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庭院前有一棵枇杷树,它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高高地耸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伞盖一样了。

女子出嫁
介词,向
经常
倚着,靠着
书桌
书写
出嫁女子回家省亲
那么
形制,规制
名作状,亲手
高耸的样子
判断句
悲之四:爱妻亡故
对于妻子的亡故,作者没有用“泣”“长号”或“悲”之类表达伤感的字眼,但其悲伤之情仍溢于言表,从哪里可以看出?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以乐衬哀:以当年小夫妻在轩内琴瑟和鸣的欢乐来衬托今日丧偶的悲哀。
2.妻子死后,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足见作者对亡妻的真挚感情和深切思念,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悲伤。
3.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看到树,自然想到种树之人,想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明写树,实则借物抒情,寄托了对爱妻早亡的悲痛之情以及对妻子深深地怀念。
第4—5段 补记:怀念亡妻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生前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死后
室坏不修。

余久卧病。


①暗示时光流逝。“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发生了变化。
②借物抒情,融情于景,抒发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感伤。作者看到树,自然想到种树之人,想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作者明写树,实则借物抒情,化无形的相思为有形之物,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③以景结情。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1、分析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妙处。
2、项脊轩与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项脊轩在此文中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他们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特别是对妻子“时至轩中”的叙述,抒发了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
修葺项脊轩,反映作者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他的不得志;项脊轩是他喜悦与悲伤、希望与梦想的见证者。
项脊轩牵系着作者自己和家族的许多事,项脊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暗示着家道的衰微。

总结全文
小结
项脊轩志
项脊轩修葺前后之变化
写景
项脊轩的变迁
诸父分家
老妪忆母
怀念大母
补记婚后生活
叙事、写景




抒情手法
前后对比
细节描写
直抒胸臆
以乐衬哀
借景抒情
赏析艺术特色
1. 善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扣扉问食
母亲
——慈爱
祖母
——至轩过余
——怜爱、期望
亡妻
——凭几学书
归宁妹语
——恩爱
怀念往昔思念亲人
2、善于利用细节描写。
3. 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4. 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一词多义

①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⑤杀人如恐不举,刑人如恐不胜。
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⑦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动词,战胜
动词,超过,胜过
形容词,美好的,优美的
动词,承受
副词,尽
名词,胜利
名词,美
一词多义

①大母过余曰。
②人往,从轩前过。
③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④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
动词,看望
动词,经过
名词,过错
动词,超过
动词,犯错
动词,责备,督责
拓展延伸
《项脊轩志》与《陈情表》是两篇传情佳作,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同:
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亲人、家庭、家族的重视。李密不愿为官而要奉养祖母,体现的是感人至深的孝道;归有光体现的是对家庭,家族的珍视。
提示:从“内容、主题(情感)、手法、写作目的”等角度分析。
拓展延伸
《项脊轩志》与《陈情表》是两篇传情佳作,比较两篇文章异同。
异:
《陈情表》感人因为作者的孝心本来感人,也因为作者精心撰写文章刻意感人。
《项脊轩志》是“志”,是作者自抒情意之文,虽然不无法度,但毕竟可以随性落笔,写景物,绘细节,记言语,不求感人自有动人之处。
一间书斋,两种情感,三代亲人。短短一文,道尽了归有光为改变家道中落而闭轩苦读的坚忍,将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化为热切的光宗耀祖的自觉使命感跃然纸上。同学们在求学的过程中,也承载着家人的鼓励与期盼,希望同学们亦能从家庭中汲取动力,刻苦学习,实现自己的凌云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