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课件(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课件(共6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2 10:34:3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61张PPT)
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了解意象和意境;积累相关意象的内涵。
2.理解诗歌内容,欣赏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抒发的伟大抱负,把握诗歌主题。
3.反复诵读,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学习目标
知识介绍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无品可上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象,是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感体易秘食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象资桥极日士要华是体先动的自然景象。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观沧海
曹操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曹操
创作风格
创作风格:
曹操的诗歌多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势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
创作背景
本诗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乌桓是当时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于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大战之后,曹操在班师途中,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当时正是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文学常识
乐 府
乐府,原是古代朝廷的音乐官署,起于汉代,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各地的诗歌和乐曲。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最初指乐府这一机构所采制的诗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观沧海
认真朗读诗歌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观沧海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译文: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向东,往东
大海,这里指渤海
到达,登上
连词,来
多么
耸立
水波荡漾的样子
观沧海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茂盛;茂密
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巨大的波涛
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璀璨的日月星汉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的。(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运行
银河
如同,像
达到极点
心意,志向
观沧海
第二层
(3-8句):
第三层
(9-14):
交代了“观”的方位、地点及对象。
描写了海水、山岛及山岛上的草木。
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
第一层
(1、2句):
观沧海
“观”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
两个“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是诗人自己的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以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若”字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里。
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写
虚写
诗中的景物描写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四句展描绘出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诗人会产生这样的想象?
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诗人当时正处在事业的最高峰,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曹操登上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这样的想象。
观沧海
本诗借景抒情,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想一想,这首诗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
课文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 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观沧海
日月若出其中
星汉若出其里
海水:水何澹澹
海的宏伟
(实景)
海的气概
(虚景)
观海地点:碣石
博大胸襟
远大抱负
山岛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海波:洪波涌起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誉为“诗仙”。他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走近作者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文学常识:绝句
绝句,四句一首,短小精悍,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创作背景
《新唐书·文艺列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王昌龄被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歌,从远方寄给了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认真朗读诗歌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译文:在柳絮落尽、子规啼叫的季节,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
柳絮
布谷鸟,又称杜鹃
指王昌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
给予
地名,怀化境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句诗主要写了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一种悲凉、感伤的离别气氛。
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 有何作用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尽”和“啼”字用得很精彩,请简要赏析。
“尽”字既点明是暮春时节,又含有飘零之感。“啼”字写杜鹃的叫声,带有悲凉之意。
两个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苦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简析“过五溪”的表达效果。
“过五溪”说明被贬之地的荒远、道路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好友被贬的忧虑和同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对友人被贬遭遇的同情和忧虑;
(2)对友人无限的思念和热切的关怀;
(3)对现实的愤懑不平。
“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中“愁心”二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那么,诗人有着怎样的“愁心”呢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两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希望明月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关切之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妙在何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诗歌中出现那些意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写景——杨花、子规
抒情——愁心
叙事——左迁
同情
关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次北固山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
走近作者
王湾
次北固山下
创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的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诗是诗人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次北固山下
律 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译文:旅途在青山之外,(游子)行舟于绿水之中。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而行,船帆高高悬挂。
向前
北固山
开阔
风顺(而和)
挂,吊挂
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书送到什么地方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进入
升起
家书
到,送到
次北固山下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早春时节,潮水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船帆因风而高高悬挂。
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自然理趣: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①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景象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②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次北固山下
表现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集中体现了这种感情。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体现了这种感情?
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作者使用丰富的意象,表达了真挚的情感。请任选一个意象,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一:“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写出大江直流,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景象,意境开阔,表达出诗人的昂扬乐观,对未来充满期待。
示例二:“乡书”“归雁”
借归雁传递家书,表达出淡淡的思乡愁绪。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绿水前
思乡:北归大雁 捎书洛阳
观景
潮平岸阔 风正帆悬
海日残夜 江春旧年
早春景色
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走近作者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在年轻时热衷功名,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其政治抱负一直未能实现。 他半生都在漂泊无依中度过,也因此郁郁寡欢,困窘潦倒。在一次旅途中,时逢黄昏,灵感突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创作背景
天净沙秋思
散 曲
散曲,是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的主体,主要有套数和小令(与词中小令不同)两种。套数也称散套、套曲、大令。
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相连而成的套曲,同一套数的各支曲子押韵必须相同,要一韵到底。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乐曲的终结。
小令,又叫叶儿,一般是独立的一支小曲子,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小令简短精练,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坐落着几户人家,
古道上一匹骨瘦如柴的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向前行走。
干枯的枝蔓
秋风
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夕阳从西方落下,伤心断肠的人(还远)在天边。
形容悲伤到极点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几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
天净沙秋思
用自己的话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深秋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袅袅。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古道上孤零零地走着。
天净沙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 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全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动静结合。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衬托出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
请赏析“夕阳西下”一句。
(1)选取典型景物“夕阳”,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
(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引出“断肠人在天涯”一句,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
天净沙秋思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和肝肠寸断的念家思亲之情。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夕阳西下
羁旅之思
思乡之愁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肠断天涯
写景
抒情
凄凉
冷清
游子
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