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了解作者作品,识记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借回忆生活细节表达复杂感情,抒写生命感悟的方法。
3.理解母爱的内涵,把握作者的复杂感情,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史铁生( 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他双腿瘫痪,长年患病,却坚持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
创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为纪念多年关心体贴自己却突然去世的母亲而写的一篇催人泪下的散文。史铁生在年轻时,得了一场重病,导致下肢瘫痪。几年后,他的母亲因肝病去世。后来,他在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秋天的怀念》便是其中的一篇。
字音字形
瘫痪( ) 侍弄( ) 捶打( ) 憔悴( ) 絮叨( ) 诀别( ) 整宿( ) 仿膳( )
tānhuàn
shì
chuí
qiáocuì
xù
jué
xiǔ
shàn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思考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课本上做好批注。
1.划分文章层次。
2.画出文中描写母亲的语句。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部分(3-6)
第三部分(7)
双腿瘫痪后“我”暴怒无常,母亲忍受病痛小心翼翼呵护“我”。
写“我”好不容易同意跟母亲去看菊花时,母亲永远离开了人世。
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第一部分(1-2)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双腿瘫痪后的“我”内心极其痛苦,随意发脾气,母亲用体谅、宽容默默忍受着我的坏情绪,用自己的生命来呵护“我”,直到生命的尽头。“我”在母爱的感召和影响下,变得坚强勇敢。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用简练的语言归纳母亲为“我”做的四件事。
(1)“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
(2)母亲因为“我”而隐瞒病情。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临终嘱托。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细读课文,说一说“我”双腿瘫痪后生活态度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绝望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母亲要赶紧准备准备去看花,我说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建议明天去看花,我勉强同意,说
——好吧,就明天。
烦躁
精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精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语句,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
“悄悄地”“躲”“偷偷地”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与宽容,也表现出母亲的慈爱与细心。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精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悄悄地”再次表现了母亲的小心翼翼;“红红的”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母亲内心极为悲伤、痛苦,但又要强忍着,这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精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扑”“抓”表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怕“我”禁不住打击。“忍”字写出母亲抑制悲痛去鼓励、安慰“我”的良苦用心。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一方面写母亲劝慰“我”好好珍惜生命,一方面也暗含为了儿子,母亲会勇敢面对病魔。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精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能够说服孩子出去走走,母亲高兴得竟有些不知所措。表明她非常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精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母亲怕“跑”“踩”这样的字眼儿会刺激到“我”,就闭口不言。“敏感”表明母亲的内心比“我”还沉重。“又悄悄地”再次强调了母亲的小心谨慎。
精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语言描写。母亲在痛苦的弥留之际,心里惦记着的依然只有自己的儿女!表现了母亲无私的爱。
精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母亲是在隐瞒自己病情的情况下做出这一切的,文中哪一段有所暗示?这一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这一段运用插叙,交代了母亲饱受病痛折磨而“我”却“一直都不知道”的事。为了不给瘫痪的“我”增加新的悲伤,母亲隐瞒了自己的病情,表现了母亲的坚忍与无私;而作为人子,“我”“对母亲的病情毫无察觉,表现了“我”的悔恨与愧疚之情。
精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这是一位活得很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几次“悄悄”地出去和进来,及“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都体现出了母亲的细心。
慈爱包容
她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她想方设法宽慰儿子,多次央求儿子出去散散心,到北海看菊花,盼望儿子早日走出内心的绝望,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细心
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到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不是仅仅活着,而是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要找到一条幸福的人生路。
无私坚忍
她自己身患绝症,“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却从未向儿子提及,她承受着儿子瘫痪的残酷现实所带来的沉重打击,却从未抱怨。
睿智
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文中有哪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并理解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描写飘飞的落叶,暗示了自己当时凄凉的心情;同时也为下文写母亲“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排比修辞,从颜色和气质两个角度描写菊花,表现了北海菊花蓬勃的生命力。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课文结尾处描写北海菊花不同的颜色,有什么深意?
北海的各色菊花“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都要活得坚忍,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文章回忆了哪三次“看花”的经历?为什么反复写“看花”?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三次“看花”的经历
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我”答应了,
母亲却永远离开了。
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我”没去。
第三次:“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花。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写“看花”的原因
(2)“看花”是母爱的具体体现。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它将文章内容串联为有机的整体。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4)母亲生前爱花,文章反复写看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自己的悔恨。
(3)“看花”是“我”开始新生活的象征。文章结尾写“我”去看花,表明“我”已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本文流露出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①对母亲无尽的怀念之情。
②对自己未能及时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的悔恨与愧疚之情。
③对“好好儿活”的领悟。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表层意义:文章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文章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怀念。
深层意义:“秋天”常常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秋天的怀念”,暗示着作者经受过命运残酷的打击,经历过暴躁绝望的心理过程,在母亲去世后,在风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才真正体会了母爱的坚忍和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文章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的故事,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悔恨、愧疚之情,同时也启示人们,当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憾时,要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
课文主旨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
“我”与妹妹去北海看花
明白母亲的心,“好好儿活”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临终遗言,牵挂儿女
第二部分(3-6)
第一部分(1-2)
秋天的怀念
第三部分(7)
“我”双腿瘫痪,暴怒无常
母亲忍着病痛,安慰“我”
深切的怀念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