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一、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二、知识梳理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地位: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形成与发展时期。
2.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打破原始民主下的禅让,建立了世袭制王朝国家。
3.商朝
(1)内外服制度;
①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②外服:指王畿四周。
(2)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结合,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1)贵族等级分封制
1)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等。
2)分封序列: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分封地区:除镐京和东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
4)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5)诸侯权利: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2)宗法制和礼乐制
1)宗法制:用父系血缘的亲属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2)礼乐制: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秩序,防止僭越的行为工具。
4.原始民主遗存:
(1)君主的权利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利有制约作用;
(2)国家重大问题国军要征求国民意见,国人也可通过舆论干涉朝政;
(3)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拓展:5.先秦时期政治体制的特征:
(1)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家国政治结构,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3)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之间很难逾越;
(4)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5)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政治体制的开始产生
(1)原因:
1)经济的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产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的变动: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兼并战争频繁,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统一趋势出现;
3)思想的繁荣:各种思想流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法家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
(2)表现: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2.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
(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1)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
2)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等大权,“天下之事无大小大皆决于上”;
3)皇帝世袭: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死后传位给子孙
(2)三公九卿制:中央行政体制
1)三公九卿及其职能
①三公:a.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
b.太尉掌管军事;
c.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②九卿:三公之下分掌各类政务的机构
2)特点:
①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
②主要官职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彼此制约,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③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郡县制:地方行政体制
1)背景:总结西周分封制的历史经验
2)表现: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3)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打破了贵族世卿世禄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①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②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的行政演变
(一)中央行政机制
1.两汉: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但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府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1)汉武帝时: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或称“内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2)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制取代,中朝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大。
(3)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利受到削弱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及其职能
1)三省:
①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②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并称宰相,政事堂为其议政场所。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职务。
(2)特点:
①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
②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3)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宋朝
(1)内容:三省职能废弛瘫痪,另设中书门下省“佐天子,执大政”,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履行宰相的职权。
(2)特点:机构重叠
4.元朝
(1)内容: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
(2)特点:丞相权重
5.明朝
(1)废除丞相制: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丞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2)建立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6.清朝
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二)地方行政机制
1.两汉
(1)西汉:郡国并行制
1)郡县制:①郡设太守为义军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军事)、县丞(行政);
②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属吏。
2)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利不断被削弱,诸侯国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2)东汉:到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刺史凌驾于郡守智商,逐渐享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变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2.魏晋南北朝
(1)地方行政体制:州、县、郡三级制。
(2)主要内容: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3.隋朝: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4.唐朝:
(1)唐继隋制,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2)安史之乱后,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以及行政实体,唐中期后,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后发展到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
(3)唐朝把京都和作为陪都的州成为府,还在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以管辖光大边境地区。
5.宋朝:改道为路,将隋唐时期作为军事管理机构的府变为以及行政区划,形成了路、府、县三级制
6.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后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体制。
7.明清
①明朝:废除行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②清继明制,巡抚变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
③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直隶州)。府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三、随堂练习
1.商朝主要的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其中内服制主要管理( )
A.商族活动区域 B.商族以外的活动区域
C.黄河中上游地区 D.长江流域地区
【答案】A
【解析】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故A正确,B为外服的范围;商朝主要活动区为河南、河北地区,C和D为地理位置,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2.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 )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
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
【答案】C
【解析】材料既强调了血缘政治又强调了国家政权,即说明西周政治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未实现权力集中,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始于秦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秦朝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和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这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C项正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是通过郡县制等制度实现的,A项错误;材料未有涉及思想统一,B项错误;秦朝暴政是专制统治导致的,不是材料中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导致的,D项错误
4.《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 )
A.提升司空地位 B.提高行政效率
C.抑制丞相职权 D.完善行政机构
【答案】C
【解析】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也是宰相,提升了御史的地位,是具体做法,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材料“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三者地位相等,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故C项正确;完善监督体制是指健全监察机构,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5.唐朝元和年间有大臣上书请求减少官员的俸禄以节约朝廷开支。皇帝下诏书批准后却被给事中崔祐驳回,事情无果而终。根据材料来看崔祐是下列哪一机构的官员(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户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如遇不可执行的诏令可以驳回,重新交由中书省制定。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崔祐应该是门下省的官员。故选B。尚书省负责执行,其具体执行的机构是下设的六部。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
明弘治四年,礼部尚书丘溶与吏部尚书王恕俱加官太子太保,官位都是从一品,当年,丘溶入阁。以前,六部以吏部尚书为长,弘治六年后,丘溶位在王恕之上。这说明当时( )
入阁官员的地位提高 B.六部都是内阁的下属机构
C.六部与内阁机构合并 D.内阁阁臣纷争不休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内阁官员的地位较高,故A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无权统领六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实事,故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内阁阁臣的地位而非其相互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四、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