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导航]
课 标 解 读 1.厘清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初建共和、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党政治和国民党的《训政纲领》,构建“时空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中国近代的尝试。2.梳理中华苏维埃政权、“三三制”政权和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相关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共和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增强制度自信。
时 空 坐 标
知识点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政治
(1)中华民国建立
①时间:1912年1月1日。
②标志: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③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
②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③影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北洋政府的政党政治
(1)背景: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2)过程
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②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③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3)结果
①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②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3.国民党时期的“训政”
背景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
内容 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党政府总揽执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实质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4.国民党时期的“宪政”
时间 1948年
内容 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评价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标志: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②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
③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
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内容 在各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意义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1)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
①内容: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②意义: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①内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础: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作用
①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5)挫折:1957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6)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完善 改革开放后,该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确立: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发展
①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②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特点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4)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势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一、二、三”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个目的: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两大影响: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从法律上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三项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漫画“刀大杀人多”
这是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一幅漫画,其反映了什么?
提示:反映了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用血腥手段来排除异己,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
军政、训政、宪政
孙中山把建立中华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
军政就是军政府,由军队暂时管理国家,作为训政预备期,进行民主启蒙、机构建设之类的工作。训政指孙中山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主张在训政阶段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训政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将中华民国最终建设为民主的国家,即“宪政”的阶段。宪政的本质是限政,即不论一个政府的组织形式如何,都不得存在不受限制的最高权力。
“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1)“革命根据地”,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
(2)“敌后抗日根据地”,指1937年到1945年即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
《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政协不是由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的,延续了《共同纲领》的基本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是不同的国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政协属于政党制度的范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其决议无法律效力。
国家治理能力建设
中华民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由国务总理和各部总长组成)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提取材料一信息,并据此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提示:主权在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2.论证观点 辛亥革命的政治智慧
材料二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摘编自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有学者将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论述这一观点。
提示:这种观点是对辛亥革命政权和平转移方式的概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革命过程中,双方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与法制的程序和平转移政权,从而避免社会动荡,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牺牲,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被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素养形成································································
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
2.内容
(1)主权在民: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三权分立: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内阁制:由议会多数党组织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4)共和代议制: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3.影响
(1)在政治上,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家国一体的观念,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否定了传统的臣民观念。
(3)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法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发展。
(4)文化上,利用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党团和报刊大量涌现,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上,强调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
4.局限性: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准确认识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1.条件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
(3)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
2.影响
(1)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成为中国政党政治的肇始,是中国从传统君主集权体制向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阶段,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拐点。
(2)它在客观上延缓了专制政治复辟的进程,也使中国经历了一次民主实践的洗礼,并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3)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保证,最终名存实亡。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情境探究·
1.获取信息 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
材料一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 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和意义。
提示: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意义: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巩固。
2.论证观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据材料二,论证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全权性”“党的领导”与“代表性”的特点。
提示: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素养形成·······························································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特点
(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2)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
(3)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1.下表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由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从法律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废除了君主制度,所以建立的不是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年宪法,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
2.1928年,国民党的“训政”时期开始。对“训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B.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C.训政与宪政时期国民党的任务相同
D.它的实质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D [由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因而不能体现“三民主义”,更不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A、B两项错误;按照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在军政、民政、宪政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训政”实质上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故选D项。]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 )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C [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结束于1927年,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于1931年通过,故A项错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与民主革命纲领不符,故B项错误;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属于进步的革命力量,《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含有理想化因素,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故C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党的领导人很多人从莫斯科回国,因而此时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还较大,故D项错误。]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 )
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束
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D [新政协是1949年9月召开,齿轮和麦稻穗分别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体现出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故选D项;新政协的召开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始,其内涵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排除A项;B项的标志是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的标志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5.中共十八大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中共十七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在“建设”与“建成”这一字之变中,小康社会的目标离我们更近了,也更加令人振奋。“建设”与“建成”这一字之变意味着( )
A.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完成了量变
B.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已完成了质变
C.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量的积累
D.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促成质变
D [在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上,“建设”与“建成”这一字之变意味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将更加注重促成质变,D项符合题意。]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解析] 第(1)问,“异”主要从两者的内容入手作答;“同”主要从权力运作特点以及作用等角度入手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这一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