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
课题: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时:1 编号:(7)
【学习目标】
1、能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概述晚清、民国和新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化。
2、能依据史料多角度概括分析中国近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变化的原因。
3、能通过具体的史实说明古今中外选官制度之间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时空定位】
【问题导学】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材料1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根据课本第一目前两段内容,总结晚清科举制度变革的背景和表现,结合课本和材料1,分析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及意义。
变革:
背景 列强入侵、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表现 维新变法时期 ①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③变法失败后,恢复旧制(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清末新政时期 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科举制被废除。
科举制废除的原因:
(1)经济上:科举制以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上:清朝末期封建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科举制不利于国家的统治。
(3)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使民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民开始呼唤改革。
意义:(1)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废除使新式学堂得到发展,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近代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实用的新式人才。
(2)推动选官制度改革。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3)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推动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进。
(4)为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社会与思想基础,推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5)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口号,并投身到近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去。
2、根据课本P39前四段内容,总结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的表现并分析其实质。
官制改革表现:①裁减冗官冗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置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②建立新式选官制:学堂选官制度(学而优则仕)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实质: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虽带有浓厚的旧制度的色彩,但它又是传统性与近代性相结合的产物,体现出鲜明的社会转型特点,培养了一批实用型的新式人才。
官制变革触及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成效不大。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阅读课本第二目内容,梳理民国时期各个时期官员选拔的内容,结合材料,完善下面表格。
材料 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显示出自身的特点:
第一,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制定了大量的法规法令和实施细则,使之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二,考试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产生、发展,以及内容、性质都将取决于制定制度的政权的性质。……因此,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必然要受到北洋政府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第三,考试制度和任用制度的脱节。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文官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第四,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有删节)
时期 内容 意义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根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下,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A.发扬了传统科举制的优势,去除西方文官制度的弊端,是政治思想史上的创新; B.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C. 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北洋政府时期 考试: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由铨叙局负责 民国时期最早的经考试任用的文官群体初步形成 (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甄别:主要指对现任文官的文凭、经历、工作成绩、学识、工作经验等进行审核、考查,决定其能够留任。 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 以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精华;允许女子参加考试,使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因其政权性质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这项制度并未完全发挥选贤任能的作用。
颁布一系列法律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4、材料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南京国民政府还在考试中增加了检定考试一项,即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而自学成才的青年,可以参加检定考试,及格后便取得参加高等考试与普通考试的应试资格。……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特点:考试为主、中西结合、开放平等、制度健全、党派性强、选任脱节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5、根据课本第三目内容,了解干部制度和干部的概念,梳理干部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发展历程:沿用: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发展: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和完善: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中共十八大,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意义: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6、根据课本P42内容,梳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后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并理解其建立的意义。
发展历程: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它借鉴了国外公务员制度的成功经验,把长期以来形成的干部人事管理的有效做法和改革的新经验上升为法律,标志着中国公务员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③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
原则:党管干部(具有社会主义特色)
意义:①从现代人事制度的发展趋势来看:建立公务员制度是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建设的必要措施,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一步。因为法制化是现代人事制度的基本特点,各国都在总结本国经验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本国人事制度体系,并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
②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国家治理需求来看:一是有利于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而是对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公务员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梳理和落实正确政绩观,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
【小组合作探究】
7、结合本课所学内容,比较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公务员制度,完成表格
教师点拨:
1.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
2.现代公务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坚定制度自信!
【思维导图】
【达标检测】见同步导学方案
【知识拓展】
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相关制度的影响。
对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影响:
⑴我国引入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始于清末新政,通过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清政府在制度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①改革国家行政机构的设置基本按照西方近代行政模式划分权限。
②改革文官录用制度,废除科举取官制度,采取新的方法录用文官。如在考试中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项目。
⑵在借鉴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同时,也有所创新,如考试权独立。但由于民国时期的民主政治并不成熟,并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实践效果。
对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⑴我国公务员制度来源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在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⑵尽管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管理公务员的科学经验,如实行分类与法制化管理体制、激励竞争等,但在借鉴的同时根据我国的国情加以改造,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
⑶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着质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