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2 16:0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科举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学习重点  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学习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知识点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变革
(1)背景:西学的传播和      的开展。
(2)表现
①考试内容:1898年,清政府加设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②教育体制: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③废除科举制:    年,废除科举制,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概念解读] 蒙养学堂
蒙养学堂属于小学阶段的学堂,中国近代的蒙养学堂是新式学堂。它打破了过去蒙学单个授课模式,实行集体上课;学习内容也与过去只教识字、古文等不同,有算学、格物等现代学科。20世纪初,纳入学制。
2.学堂选官制度的设立
(1)背景
①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     ,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
②更新选官制度: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2)标志: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        》,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3)内容: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    。
3.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确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       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
4.影响: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1.学堂选官制与科举制有何异同




2.废除科举制的原因有哪些



知识点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依据
①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
②孙中山的      思想。
(2)内容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     ,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    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影响
①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北洋政府时期
(1)选官方式:考试和    两种方式。
(2)文官考试制度
①标志: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        》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②内容:《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    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3)甄别
①含义: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②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公务员制度
①背景: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②建立:1933年颁布《        》。
③机构: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2)考试制度
①依据: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     》。
②认识
a.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得到了确立。
b.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    。
c.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d.对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
1.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的来源有哪些


2.简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


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定义: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    、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2)沿革
①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      的干部制度。
③改革开放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    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3)结果: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体制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取得很大成绩。
2.公务员制度
(1)确立
①背景:    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标志: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     制度正式形成。
③内容: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      的办法。
④意义: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     轨道。
(2)发展
①表现: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②意义: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1.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探究主题一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素材依托】
史料1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选派学生到西洋各国求习专门学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了学生章程。这时,已经实行了对各级学堂毕业的人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名衔的办法,而且规定按照科举考试制度通过会试的人还必须去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史料2 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史料3 (清政府)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成立学部,同时,在京师设立仁学院、进士馆,各省设立课吏馆。
——引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思考探究】
(1)根据史料1,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史料2,归纳文中袁世凯的主张,为说服政府改革,他是怎样论证的


(3)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3中选官制变革的原因。


【思维拓展】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使得社会上有着变法图强思想的贤能之士进入统治阶层,让他们的先进思想有了用武之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君主立宪思想的发展。
②学堂选官替代科举取士成为清末官制改革的初动力,也极大地推动了学堂教育在当时中国的发展。
③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都为当时的社会发掘、培养、积累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各领域新式人才,使得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都呈现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进而推动了晚清社会单一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体制的加速解体。
(2)消极影响
①科举废止以后,清王朝急需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而学堂选官的模式并不能立刻见到实效,便想以留学毕业生选官的方式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结果是花费大、收效小。
②改革后的选官制度,新旧交杂导致了清政府最后从官制结构的设置到具体操作都异常混乱、腐败。
探究主题二 中国近代文官制度
【素材依托】
史料1 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文官普通考试法》等700多种行政法规文件,初步形成了近代化的文官管理法规、法令体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行政范围和行政规模日益增加,急需一大批懂业务、有专长、技术娴熟的专业行政官员来有效执行中央号令。国民政府考试院陆续颁布各种相关法规,应该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起了一整套以西方文官制度为模板的近代文官制度。
史料2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吸收了科举环环相接、细密有序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对科举公平竞争、平等开放、择优录用、机构公正等选才精神的继承使公务员考选制具有了名副其实的科举特色……较大限度地网罗了一批高素质人才,许多没有背景的考生,因成绩优异而得以入选,为各阶层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
——以上均据陈小锦《南京国民政府(1927—1937)
公务员考选制的科举特色》整理
【思考探究】
(1)根据史料1,概括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背景。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考选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思维拓展】
多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的文官制度
(1)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转型:中国近代文官制度构建既有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因子,又有近代外国文官制度的异质细胞。晚清封建专制与吏治腐败的社会形势,迫使清政府展开科举考试制度改革,废除科举制度。文官任用、考绩、俸禄、惩戒、培训等方面改革相继开始。
(2)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创立: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文官管理思想、对文官制度的设计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开创了我国文官制度之先河。
(3)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进一步发展,涉及文官考试、任用、考绩、奖惩、培训及官等薪俸、服务与保障等方面,该时期的文官制度形成正式公文和法律。
探究主题三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及认识
【素材依托】
史料 虽然西方国家公务员的录用宣称是民主、平等的,但其形式平等多于实质平等,种族、民族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务员录用的民主、平等难以真正实现。我国《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照顾。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退役军人应予照顾。”同时要求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第四章“报考资格审查”第十四条规定:报考国家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这是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息息相关的,与西方国家要求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形成鲜明对比。
——摘编自《关于中西方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及
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分析报告》
【思考探究】
根据史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同之处。综合史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思维拓展】
我国公务员制度与原干部人事制度的主要区别
(1)我国公务员制度实行分类管理体制,原干部人事制度中,所有干部按一个模式管理,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助长了“官本位”思想的滋生,甚至带来人事管理中的不正之风乃至腐败现象的滋长。
(2)我国公务员制度实行激励竞争机制,从公务员“进口”管理到使用管理的诸个环节,都鼓励竞争;原干部人事管理长期存在端“铁饭碗”、坐“铁交椅”的现象,缺乏生机和活力,实行公务员激励机制。
(3)我国公务员制度实行公务员的新陈代谢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吸收新鲜血液、增加新的活力的问题;原干部人事管理遗留了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以及领导任职年龄偏高等弊端。
(4)我国公务员制度实行公务员勤政廉政保障机制,使以往那种“出勤不出力”的陋习得以纠正与克服,为政不廉的腐败现象得以防止和消除;原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中滋生了消极、腐败现象。
(5)我国公务员制度实行法制化管理体制,原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着人治的弊端。
【典例展示】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相继颁发了一整套文官法,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文官法的颁发
                  
A.为复辟帝制作准备 B.规范了官员等级秩序
C.有利于政治近代化 D.推动了政党政治发展
[试答]    
[解题思路]
审题干:(1)明考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
(2)抓关键:将文官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负责制定政策,随内阁更替而变动;事务官负责执行政策,管理行政事务,不因内阁更替而变动。
判选项:
选项 具体分析
A项  文官法的颁布是民国初年稳定政权、巩固统治的需要,与复辟帝制无关,故错误
B项  材料规定了政务官、事务官的职责,不涉及官员等级秩序,故错误
C项  由材料和所学可知,民国初年的文官制度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正确
D项  事务官独立于党派之外,无法推动政党政治的发展,故错误
找技巧:本题以袁世凯颁发一整套文官法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评价试练】
1.下图是1907年绘制的两江师范学堂全图。两江师范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立的师范学校之一,其设立的直接相关背景是(  )
A.洋务运动进行
B.戊戌变法运动
C.教育制度改革
D.民族危机加深
2.孙中山说:“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那官吏不是君主的私人,是国民的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能任用。但是这考选权如果属于行政部门,那权限未免太广,流弊反多,所以必须成了独立机关才得妥当。”下列符合孙中山这一主张的是 (  )
A.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成立政事堂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立中华民国
C.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成立学部
D.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成立考试院
3.中国近代最早规定男女平等参与官员选拔考试的是 (  )
A.晚清政府
B.南京临时政府
C.北洋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4.近年来,中共党内先后颁布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00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02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2004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06年)等法规文件。这体现出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的 (  )
A.制度化
B.连续性
C.法制化
D.广泛性
5.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 (  )
A.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B.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C.公务员制度取代干部制度
D.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参考答案
【新课导学·预习提示】
知识点一
知识梳理
1.洋务运动 经济特科 1905 2.外务部 奏定学堂章程 选录 3.归国留学生 
学情调查
1.不同点:考试组织上,科举制是各级政府组织,学堂选官制是各级学校组织;组织机构上,科举制是吏部组织,学堂选官制是学部组织;考试内容上,科举制考查范围在四书五经内,学堂选官制考查范围是四书五经、数学、化学、机械等方面。相同点:二者都是通过考试选拔;都是由中央统一部署;儒家思想都占重要地位。
2.①经济上,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②政治上,清朝末期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统治。③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使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开始呼唤改革。
知识点二
知识梳理
1.文官考试 考试院 文官 2.甄别 文官考试法草案 女子 3.公务员任用法 考试法 平等性
学情调查
1.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2.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前期推行效果相对较好,中后期流于形式。
知识点三
知识梳理
1.考核 分类管理 回避 2.1993 公务员 择优录取 法制化
学情调查
1.商品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旧的干部制度带来巨大冲击。
2.(1)建立公务员制度是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建设的根本措施,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开端。(2)实行公务员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二是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
【素养落实·师生互动】
探究主题一
[提示] (1)措施:派遣留学生;改革选官制度(学堂选官与科举制相结合);对科举考试获得功名的学子进行培训。意义:选官制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
(2)主张:废科举,兴新学。论证:可换取列强信任;可使留学生潜心求功名而不受蛊惑;可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总之,可维护清朝统治。
(3)经济发展需要专门人才,科举制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必须作出调整;教育、选官制的调整为废除科举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探究主题二
[提示] (1)背景:科举制的历史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北洋政府奠定的文官考试基础;国民政府建立后的行政需要。
(2)特点:将西方文官制度与传统科举制度相结合。影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
探究主题三
[提示] 不同之处:重实质平等;坚持“德才兼备”;坚持“党管干部”。启示:要结合国情,有选择地借鉴历史和西方经验;严把“入口”关,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扩大考任制实施范围;完善考试录用方法和铲除招录中不合理现象;等等。
【解题突破·课堂评价】
典例展示
C
评价试练
1.C 【解析】 洋务运动时期确实兴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但与190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戊戌变法1898年失败,故B项错误;1901年清政府通令教育体制改革,各地掀起兴办大、中、小学堂热潮,故C项正确;民族危机与兴办学校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2.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两层意思,一是官吏是“国民的公仆”,另一层是考试权独立,因此D正确。
3.D 【解析】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4.C 【解析】 题干材料中一系列法规文件的出台,使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法制化,故选C。
5.D 【解析】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