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东莞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课件(28张ppt+教学设计+学案共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东莞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课件(28张ppt+教学设计+学案共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1-09 21:47:22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学习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
2、举例说明它们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仓库】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0%,这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为水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这使得水域中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苔藓植物是自然界的拓荒者。它还能够促使沼泽陆地化。它还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在距今2亿多年以前,由于气候温暖潮湿,蕨类植物在地球上曾经茂盛一时。有的株高可达数十米,是当时地球上最占优势的植物种类。现在烧煤所得到的热量,就是古代蕨类植物等通过当时的光合作用储存在植物体内的能量。
【自主梳理】(批注式阅读,将关键词句作好标记)
1、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大都生活在______中,少数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它们细胞中都有叶绿体都可以进行___________作用。但藻类植物没有?_____、_____、_____等器官的分化。
2、苔藓植物多生活在________的陆地环境中。有茎和叶的分化,但茎中没有________,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________。因为许多苔藓植物的叶只有__________,容易被有毒气体侵入细胞,所以可把它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__________。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并且有专门的_________组织,所以可以长得高大一些。可它同藻类和苔藓植物一样,不结种子,而是靠_______(特殊的生殖细胞)繁殖。煤就是由远古时期的________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年代的演变形成的。
(优 、良 、合格 、不合格)组长签名____________
在预习当中,你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是
【合作探究】
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主要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的?对人类有什么作用?(请填入《知识网络》的表格中)
【知识网络】
孢子植物
生活环境
主要形态、结构特点
举例
与人类的关系、在自然界作用
藻类植物
大多生活
在 中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衣藻、水绵、海带、紫菜等
苔藓植物
生活在 的环境中
根很简单,称为 ,有茎、叶的化分,但 输导组织
葫芦藓、苔藓等
蕨类植物
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有根、茎、叶的分化,且在根、茎、叶中有 组织
肾蕨、铁线蕨、贯众等
【巩固训练】
( )1.属于多细胞的淡水藻类是
A.衣藻 B.水绵 C.海带 D.紫菜
( )2.李强的家里养了一盆观赏植物——肾蕨,为了使它长得好,你想为他提出下列
哪一种建议
A.放在向阳的地方,多浇水 B.放在背阴的地方,多浇水
C.放在向阳的地方,少浇水 D.放在背阴的地方,少浇水
( )3. 常常被人类当作监测空气污染指示植物,因为这类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
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这类植物是: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种子植物
( )4.在生物圈的绿色植物中,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是  
A.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B.种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C.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D.种子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
( )5.曾经有一年夏天,一艘轮船不幸中途失事,部分乘客漂到荒芜人烟的岛上。逃
生者从浅海中捞取藻类植物充饥而得以生还。他们最可能吃的是下列哪些藻类
A.球藻和衣藻 B.衣藻和硅藻 C.石莼和衣藻 D.海带和紫菜
( )6.下列各项中,属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都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分化 B.都能产生孢子,靠孢子繁殖后代
C.都没有输导组织,必须生活在水中 D.种子外面都没有种皮和果皮包被
( )7.在阴湿的地面和墙壁上,常常密集地生长着许多矮小的植物,像绿色地毯一样,
它们最有可能是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 )8.蕨类植物一般比苔藓植物高大的主要原因是
A.具假根和真正的茎、叶      B.靠种子繁殖
C.生殖过程不受水的限制      D.具根、茎、叶,有输导组织
( )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春来江水绿如蓝”描述是大地回暖时水里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B. 苔藓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C. 远古时代很多的大型蕨类植物遗体埋藏在地下,经漫长年代和特殊的地质条件
变成了煤。
D. 种子植物是通过种子繁殖后代,也是四大植物类群中最高等的植物类群。
【拓展提升】
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结合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说明它们的进化顺序。
课题名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课题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教师姓名
杨波
所在学校
东华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13712719506
QQ邮箱
ydb104@163.com
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1. 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2. 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3. 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4.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教材分析
1.知识主线
绿色植物的种类多、分布广,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决定着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本节内容既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植物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也十分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或在自然界的作用。
2.内容地位
本节介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它们均可利用孢子进行繁殖。但是,考虑到“孢子植物”这样的名称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教材中没有采用这样的节标题。同时考虑到这几类植物中,尤其是藻类、苔藓植物与多数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教材对它们的特征仅作了简要介绍。蕨类植物是孢子植物中的高等类群,较容易地观察到孢子囊群,因此教材在介绍蕨类植物时,才谈到“孢子”。紧接下来的第二节介绍种子植物,种子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生物进化角度来说,也可以说,本节内容是第二节《种子植物》的一个铺垫。
各栏目的价值
本节的“想一想,议一议”提示学生,藻类植物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一滴普通的池塘水中可能就有很多藻类植物,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这一节的兴趣。
本节对藻类和苔藓植物的阐述,都是结合生活中的关现象介绍常见植物,再安排“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它们各自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它们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之后介绍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教材在蕨类植物这部分内容里,没有安排“观察与思考”等活动,而是图文结合进行叙述。注意突出蕨类植物有输导组织这一特征。而蕨类植物的孢子囊群一般都比较容易观察,以此为例,说明这三大植物类群共同的繁殖方式——孢子繁殖。最后介绍了今天我们使用的煤主要来自生活于2亿多年前的高大植物蕨类植物遗体。
本节教材正文后安排的“社会·技术·生活”,安排了阅读材料“微藻与生物柴油”,是本次修订新增的,可以引导利用课余时间关注这一研究领域的成就。
学情分析
1.学生的起点状况分析:
1.1知识基础:学生对绿色并不陌生,但未能区分它们或者说未能说出它们的形态结构,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自主疏理,通过调查或资料收集进行了解;
1.2能力基础:学生认识了部分观察工具,但操作能力仍有所欠缺;
1.3情感态度(学习态度):东华初一的学生非常喜欢到生物实验室上课,因为他们可以动手;他们也非常喜欢生物课堂,因为问题多,答对加分也多。
2. 学生的潜在状况分析:
2.1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

有些学生的回答中,涉及生物术语的表达不够科学;有些学生在观察中,可能会运用多种工具,耗时较长;某些学习小组成员课前并没有开展调查或资料收集,对知识的消化能力不强……另外,学困生在动手操作方面不规范,回答不够积极,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
2.2学习过程中可能发展的状况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更喜欢生物课堂。他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同时,他们会更热爱自然,爱护环境,关注生物前沿科技。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主要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东华初级中学初一年级,已全面开展体验式高效课堂模式。每个班都有九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有发言人,有纪检员,有记录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相应地进行小组加分(10分,8分和5分),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回答的积极性。
本节内容的引入:通过对他们课前的准备(调查表,收集的资料)进行表扬,展示他们的成果,让他们知道课前自主梳理的重要性,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本节内容的开展: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节内容的设计,主要就是观察与思考,就是学习生物的基本技能。让学生对观察工具的选择,是对他们之前学习的一种检测。通过肉眼或借助工具观察这三类绿色植物,才能更好地认识它们结构特点。
本节内容的深入:学科之间知识的渗透,更能体现大自然的美。从古到今,生物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节用了三句诗进行过渡,分别介绍了三类“绿”。“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动手观察,得出这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关系/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
本节内容的总结:安排了学生表演。从生活中来,从生活去,寓乐于学,避免教师过多的说教,毕竟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人。让学生明白,每种植物都有的特点,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特点,“尺有所短,寸有所短”,做到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情感教育的升华;另外,让学生根据结构特点,将这些“植物”按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起来,既好玩,也为生物进化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内容的巩固:导学案中的《知识网络》和《巩固训练》,这是对学生是否完成本节知识目标的最好检测。当然,初一生物某些章节篇幅过大,一般只要求完成书本中的练习;如果章节内容比较少,一定要完成导学案中的习题。由于时间有限,本次习题放在课后,学生完成后校对答案,教师随机抽查,看完成的效果。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分享他们课前的劳动成果,有效地解决了选择观察工具的问题,高效地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对比说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特点。
(2)分别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展示自我能力。
(2)通过对图片的观看、实物的观察,培养和训练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同时培养辨证地看待生物进化的观点。
教学过程(流程及与之匹配的具体行为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目的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引入新课
1、温故知新;
2、明确本节课题;
3、为学生提供展示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地回顾第二单元的知识内容;
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已发现的有50多万种,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今天先学习前三大类绿色植物。
引导学生认识孢子。
加分提示,表扬优秀者,展示学生的调查表及收集到的资料(实物、相片和文档)。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回想上节课观察草履虫的情形;
简单地区分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说说他们的劳动成果。说出调查地点及收集资料的来源。
选择观察工具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学生已有的生物技能。
初步观察,了解这三类植物的形态特点。
要求学生肉眼观察判断实验桌上的这些植物分别属于哪些类群。
(对准确回答的学生所在小组加分——以下环节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简要地介绍在桌面上的观察工具和仪器,引导学生在观察这三类植物类群时选择适当的工具。
有了合适的工具,下面我们就从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关系/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来学习一下这三类植物。
学生快速观察,能准确说出实验桌上的植物名称,并看到了肾蕨叶片背面的孢子。
引导学生说出放大镜用来观察苔藓植物,可以制作临时装片,利用显微镜观察苔藓植物的叶肉细胞。
教学内容
(一)藻类植物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关系/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
学科知识的渗透,引起兴趣。
利用多媒体及实物,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藻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解析某些藻类不是绿色的原因。
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前沿科学。
第一类绿,通过古诗过渡。“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描写的是哪类植物。为什么变绿?受哪种非生因素影响?引导学生区分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
按课本P73“观察与思考”分小组讨论,完成其中的三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入导学案P31的【知识网络】中。(提示结合调查表)
教师巡示,指出存在问题。展示海带(由于某些藻类植物含有藻红素和藻黄素,所以不显绿色),分析固着器。为正确回答的小组加分奖励。
微藻与生物柴油。
学生回答“藻类植物”。
学生观察课本,得出答案。
学生用镊子夹起烧杯中紫菜,用放大镜进行观察,讨论。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填写导学案。

课外阅读。
教学内容
(二)苔藓植物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关系/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
学科知识进一步渗透,生物与语文的关联。
利用多媒体及实物,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苔藓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环境。
第二类绿, 通过古诗过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的是哪类植物。
按课本P75“观察与思考”分小组讨论,完成其中的三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入导学案P31的【知识网络】中。(提示结合调查表)
对学生的实验作及时进行纠正,对实验进行引导,提示,小结。
为正确回答的小组加分奖励。
联系东华校园的苔藓植物,引导学生说出它是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因为它的叶肉细胞很薄,会被二氧化硫毒死。
学生回答“苔藓植物”。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苔藓植物;制作苔藓植物叶肉细胞的临时装片。
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填写导学案。
东华校园的空气质量好,没有污染;泥炭是重要的燃料资源。
教学内容
(三)蕨类植物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关系/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
学科知识再次渗透。让他们知道,前人早对这些植物留意。
利用多媒体及实物,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融汇贯通,巩固学过的知识。
学会比较此三类植物的结构特点的异同。
第三类绿,通过古诗过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前半句描写的是哪类植物。为什么变红?(解析:由于满江红含有花青素,成熟时显红色)
展示部分蕨类植物图片。小组讨论,完成其中的三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入导学案P31的【知识网络】中。(提示结合调查表)
为正确回答的小组加分奖励。
设置问题:如将现代蕨类植物埋在地下,会有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说出,蕨类植物适应陆地环境的能力比前两类植物更强的原因。
学生回答“蕨类植物——满江红”。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植物的名称。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肾蕨和华南毛蕨背面的孢子,回答相关问题,填写导学案。
会被细菌等分解,因为现在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等,均和当时不一样。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有专门的输导组织。
课堂小结
“你来小结,
我来表演”。
寓乐于学,
情感教育。
把时间交给学生,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顺序,作适当小结。
参与表演的同学非常兴奋,其他观看的同学也心领神会。
巩固训练
巩固已学知识。
布置导学案。
提示:没有完成苔藓植物叶片观察的同学,可以课后继续观察。
完成导学案。
制作苔藓植物叶肉细胞临时装片,观察。
课外实践
学以致用。
课外提供所需材料,及时指导。指导学生调查东华校园的这三类植物,并如实记录在调查表上。
学生继续调查或收集资料。
三、教学反思(课后自评)
本节授课,时间安排45分钟。以展示学生作品——选择观察工具——完成教学内容
——学生课堂小结——学生巩固训练为主线,以诗句作为教学内容的过渡,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能力。具体反思如下:
(一)东华体验式高效课堂。东华初级中学初一年级在本学年度全面开展体验式高效
课堂,倡导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程度地赋予每个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前教师设计好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相应加分,这样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45分钟的课堂中,既能体现东华特色的学习小组(九组)合作学习形式,又充分培养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能力。整节课寓乐于学,学习气氛浓厚。
(二)培养了学生科学技能。整节课几乎将他们之前学过的生物技能都用上了,上完课后,很多同学还是意犹未尽。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利于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经历、积累和丰富活动经验,使他们会问、会想、会做,尽管他们的实验操作并不熟练,但他们至少实践过了。成败可以课后分析,但能力无形中得到提高。我们东华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也不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而是具备真正科学素养的好学生。
(三)各学科知识联系紧密。生物学是自然科学,属于理科;然而初中生物的识记性很强,容易被学生认为是文科。其实,生物学和其他学科联系非常紧密,自古以来,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节课多次利用古诗词,旨在告诉学生要热爱生物,热爱自然。又如结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享受成长、体验成功”这些名言名句,让学生辩证地分析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做生活的强者。
当然,不足之处也很多,如在观察苔藓叶肉细胞过程中,个别学生显操镜操作不当,没有逐个指导,且在清洗苔藓叶片用时较长;另外,还须进一步完善合作小组的评价体系,既评价小组,也评价个人,等等。欢迎各位评委给我的教学提宝贵意见;如有时间,期待各位评委莅临现场听课指导,谢谢。
教学评价(课后他评)
喻宏峰,中学生物高级教师,现在东华初级中学任教。
喻老师的点评:(根据录像选取原话)
本节课,杨波老师站在比较高的角度,去设计和思考,而且杨老师这节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限制,创造性实现了开放式合作探究的课型。它主要表现在:
在知识学习方面。课前学生对知识的收集和整理,实现了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对所学知识的预设,课上学生在交流、展示以及实验的观察,实现了对知识的生成,丰富了课后学生能开发学习资料的挖掘能力。
在教学手段方面。既遵循了传统的生物实验模式和教学方法,又结合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物展示,实现了教学手段多元化。
在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观察探究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锻炼。
在参与度方面。无论是收集资料,还是交流展示;无论是实验探究,还是课堂凝动;无论是课本知识,还是实际能力,都体现了与生活相紧密联系,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他们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完毕。
课件28张PPT。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主讲:杨波
单位:东华初级中学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有50万余种,是不是所有的绿色植物都能产生种子呢?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绿色植物种子植物有种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无种子
(有孢子)这节课,来认识下这些无种子的绿色植物吧!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上周布置的生物作业,很多同学积极参与,在此
提出表扬,他们是:
第三小组,第四小组,黄子豪,罗颖昕,黄学栋
方苑霖,谷子萌,邝淑莹,刘犇,袁正昊,
姜俊辉,黄心怡,包铭扬,吴斌武,吴梓健,
武晴溦,许柏宁,严文迪,杨子悦,张颖琪,
曾文韬,张楠,张业钦,张媛,周治。
当然还有WJZ。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展示我们的劳动成果 看来,我们在课前都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
以及收集资料(包括文档,相片,实物)。
今天我们运用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和讨论。
以上这些都是学习生物的基本技能。
无论是哪种技能,都必须实事求是。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小试牛刀1、用肉眼观察,结合调查表,能否区分实验桌上
的这些植物?
2、实验桌上放有一些仪器或工具:摄子、滴管、
放大镜、烧杯、培养皿等,桌下放有显微镜,
你将用哪些来观察这些植物?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我们一起来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这三类绿色植物的
①生活环境
②形态结构
③与人类的关系或在生物圈
中的作用?(关系 /作用)第一类“绿”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这种绿色植物指的是什么呢?合作探究一: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你能区分淡水藻类和海洋藻类吗?紫 菜海带鹿角菜裙带菜水绵衣藻(淡水)(淡水)(海洋)(海洋)(海洋)(海洋) 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大显身手~.~按课本P73“观察与思考”分小组讨论,完成其中的三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入导学案P31的【知识网络】中。别忘了,可以结合你们的调查表哦!1、生活环境:
大多数在 中
少部分在 陆地
2、形态结构:
没有 的分化
全身都能进行 。

水根、茎、叶潮湿光合作用 藻类植物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作用: 1、释放氧气
2、鱼类的饵料
3、食用、药用 藻类植物科学 技术 社会微藻与生物柴油P78 藻类植物第二类“绿”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里指的是哪种绿色植物?
合作探究二: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按课本P75“观察与思考”分小组讨论,完成其中的两个问题;并将答案填入导学案P31的【知识网络】中。
我来试试 苔藓植物别忘了,可以结合你们的调查表哦!1、生活环境:
大多数生活在 陆地
2、形态结构:
植物都很 ;
有 的分化;
根简单,称为 。
茎中没有 ,叶中也没有 。
3、作用:
监测空气的 。
潮湿茎、叶假根导管叶脉指示植物矮小 苔藓植物讨论我们学校有苔藓植物吗?说明什么问题。泥炭藓葫芦藓 苔藓植物满江红第三类“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合作探究三: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你认识吗?卷柏(还魂草)贯众铁线蕨鳞毛蕨 蕨类植物1、生活环境:
大多数生活在 .
2、形态结构:
植株一般很 ,叶呈 。
有 的分化;
有专门的 。
3、生殖方式: 。
4、作用: 。
阴湿的陆地根、茎、叶孢子生殖羽状输导组织食用药用、形成煤等 蕨类植物高大研究表明:蕨类植物要比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环境!!想一想 议一议 蕨类植物这是为什么呢?生物(结构特点)适应环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你来小结,我来表演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课堂小结大多生活在 中 的陆地上 的陆地上无 分化有 分化,有起固定作用的 。有 分化,有 。释放 、食用、药用等释放 、
作为监测空气的 。释放 、
食用、药用,形成 用于燃烧等。水潮湿阴湿根茎叶茎叶假根根茎叶输导组织氧指示植物煤氧氧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导学案《巩固训练》P32
你都做对了吗?答案:1B;2B;3B;4C;5D;6B;7B;8D;9B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