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生物学第一次模拟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生物学第一次模拟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8-12 20:46:40

文档简介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生物学第一次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学说认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B.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及其产物所构成的
C.细胞的发现者魏尔肖指出,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完善了魏尔肖所建立的细胞学说
2.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能引起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病毒,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只传染猪和野猪。下列关于非洲猪瘟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非洲猪瘟病毒的繁殖只能在病毒自身细胞中进行
B.非洲猪瘟病毒可以同时感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C.非洲猪瘟病毒和其他生物一样,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层次是细胞
D.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非洲猪瘟病毒无法存活
3.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
B.核糖核酸、纤维素、ATP 及磷脂共有的元素为 N 和 P
C.DNA 分子中含有氢键,RNA 分子中不含有氢键
D.细胞中转运氨基酸的载体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4.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膜与某些细胞器膜之间存在脂质、蛋白质的交流
B.细胞膜上多种载体蛋白协助离子跨膜运输
C.细胞膜的流动性使膜蛋白均匀分散在脂质中
D.细胞膜上多种蛋白质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
5.下图甲表示细胞内某种物质的合成和转运过程,图乙表示胰岛素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的细 胞膜、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的面积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甲的C物质是蛋白质,结构A是核糖体,C物质形成的方式是脱水缩合
B.属于图甲C类物质的是呼吸酶、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和血红蛋白
C.若G是合成D物质的原料,则G物质所经过的结构依次是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 细胞膜
D.图乙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
6.在无任何相反压力时,渗透吸水会使细胞膨胀甚至破裂,不同的细胞用不同的机制解决这种危机。高等动物、高等植物与原生生物细胞以三种不同的机制(如图所示)避免细胞渗透膨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细胞避免渗透膨胀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
B.植物细胞吸水达到渗透平衡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相等
C.三种细胞的细胞膜均具有选择透过性
D.若将原生生物置于高于其细胞质浓度的溶液中,其收缩泡的伸缩频率会降低
7.如图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时,反应物的体积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
A.a、b、c表示酶的浓度,则a>b>c
B.a、b、c表示温度,则一定是a>b>c
C.a、b、c表示底物的浓度,则a>b>c
D.a、b、c表示pH,则一定是a>b>c
8.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长期不进食的病人,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B.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多,从而保证了生物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C.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的ATP的量比安静时少
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使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又顺利进行
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提及的葡萄酒是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而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般会根据发酵工程最后获得的酒精产量来选育合适的酵母菌菌种
B.无论传统酿酒还是工厂化发酵都需要对培养基和发酵设备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C.温度是影响酵母菌生长的重要因素,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
D.酿酒时除了要在发酵罐内完成主发酵外,还需进行后发酵来完成大部分糖的代谢过程
10.某植物有甲、乙两品种。科研人员在设计品种乙组织培养实验时,参照品种甲的最佳激素配比(见下表)进行预实验。为确定品种乙的Ⅱ阶段的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参照表中a2(a2>2.0μmol/L),以0.5μmol/L为梯度,设计5个浓度水平的实验,其中细胞分裂素最高浓度设为M。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品种甲组织培养阶段 细胞分裂素(μmol/L) 生长素(μmol/L)
Ⅰ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a1 b1
Ⅱ诱导形成幼芽 a2 b2
Ⅲ诱导生根 a3 b3
A.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出协同作用
B.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配比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C.Ⅰ阶段通常选择细胞分化程度低的茎尖、幼叶等作为外植体
D.确定品种乙Ⅱ阶段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实验中,M为a2+2μmol/L
11.下图表示将人成纤维细胞与小鼠细胞进行融合,获得部分杂种细胞的过程,①②③表示过程。(注:杂种细胞甲、乙、丙中人类的染色体会随机丢失,各种杂种细胞保留人类染色体及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Ⅰ、Ⅱ、Ⅲ…表示人的染色体;A、B、C、D…表示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过程①加入灭活仙台病毒的作用是促进细胞融合
B.过程③用特定的鉴定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杂种细胞系
C.Ⅱ染色体上有A、C基因没有D基因,可进一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正确的
D.若每种杂种细胞只保留人的1条染色体,从染色体组角度考虑,杂种细胞可能有24种
12.小曲白酒清香纯正,以大米、大麦、小麦等为原料,以小曲为发酵剂酿造而成。小曲中所含的微生物主要有好氧型微生物霉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酵母菌,还有乳酸菌、醋酸菌等细菌。酿酒的原理主要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传统酿造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小曲白酒的酿造过程中,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关于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O2结合,无氧呼吸产生的[H]不与O2结合
B.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进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有氧呼吸有热能的释放,无氧呼吸没有热能的释放
D.有氧呼吸需要酶催化,无氧呼吸不需要酶催化
13.某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做了以下两组实验:用注射器A缓慢吸入 25 mL酵母菌葡萄糖培养液,倒置,排尽注射器中的气体,再吸入 25 mL无菌氧气,密封;用注射器 B缓慢吸入 25 mL酵母菌葡萄糖溶液,倒置,排尽注射器中的气体,密封。将两注射器置于 25℃的水浴锅中保温一段时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将注射器 A 中的气体通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中,可观察到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
B.取注射器 B中的适量液体,滴加少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C.当观察到注射器 A 中的总体积大于 50mL 时,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
D.当注射器 A、B中的总体积均为 50 mL时,两注射器中酵母菌消耗的葡萄糖的量相同
14.某同学利用洋葱为实验材料,进行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同学也可选择鸡血、猪肝等动物细胞为实验材料提取DNA,但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B.将洋葱切碎加研磨液研磨、过滤后,滤液放置4℃冰箱中静置几分钟后,DNA存在于沉淀物中
C.向含有DNA的粗提取液中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后,出现的白色丝状物为DNA
D.鉴定DNA时,需先将DNA溶解在2mol/L NaCl溶液,再加入二苯胺试剂并进行沸水浴加热
15.凋亡诱导因子(AIF)位于线粒体膜间隙中,它既是对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又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有研究表明,AIF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在正常胃细胞中的。某医学实验室人员从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提取AIF基因进行PCR扩增,并进行鉴定,相关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逆转录和PCR均可获取DNA产物,两个过程所需要的原料和酶是不同的
B.电泳鉴定AIF基因时,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浓度和DNA分子的大小等有关
C.检测AIF在胃细胞中的表达量,可能成为预防胃癌的手段
D.AIF引起的细胞凋亡是基因所决定的细胞死亡,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红色复合物中的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消失。表中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利用此培养基可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培养基的成分:
纤维素 15g FeSO4 0.5g
KH2PO4 1g ZnSO4 0.5g
K2HPO4 1g CaCl2 0.5g
尿素 0.5g 刚果红 适量
MgSO4 0.5g 琼脂 20g
定容 1L
A.培养基中纤维素和尿素分别提供碳源和氮源
B.KH2PO4和K2HPO4在提供无机盐的同时还能维持培养基的pH
C.将土壤稀释液接种在平板上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
D.平板上5个菌落都有透明圈,说明5个菌落都能分解纤维素
17.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基经湿热灭菌后,待冷却至50℃左右时才可倒平板;PCR过程中复性所需温度与前者相同,若温度太高,引物与模板DNA单链不能牢固结合
B.将供体细胞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后,通过电融合法使两细胞融合;在高渗或等渗溶液中也可采用此法促进原生质体的融合
C.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需要一定的激素诱导和营养条件;成纤维细胞转化为iPS细胞则不同,可通过直接将特定蛋白导入细胞中来实现
D.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是选育菌种;而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过程需要使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18.玉米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当玉米根部受到水淹后,处于缺氧初期,根组织细胞主要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随后进行产乙醇的无氧呼吸,相关细胞代谢过程如图所示。糖酵解是指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在细胞质中经一系列反应被分解成为丙酮酸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物质A是果糖,进入细胞后被磷酸化的过程属于放能反应
B.图中的丙酮酸在氧气充足时,可在线粒体基质中与O2反应生成CO2
C.缺氧初期根细胞内产生乳酸导致pH降低,使丙酮酸脱羧酶活性上升
D.图中葡萄糖经糖酵解后,多数能量转移到ATP中,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19.质子泵是生物膜上特异性转运H+的蛋白质,对维持细胞局部环境以及能量代谢的正常进行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耐盐植物的液泡膜上的H+-ATPase质子泵和Na+/H+反向运输体系的活性随盐度升高而上调。Na+能够借助H+电化学梯度进入液泡,以减少 Na+对细胞质基质的伤害。如图是常见的两种质子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两种质子泵既有运输功能也有催化功能
B.V型质子泵转运H+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C.耐盐植物通过F型质子泵来维持细胞质基质内的低Na+水平
D.耐盐植物根尖细胞中,F型质子泵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
20.将小麦幼苗叶片放在温度适宜的密闭容器内,测得该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0~5min容器内的气体,可观察到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B.B点时,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C.若小麦叶片的呼吸速率保持不变,则5~15min叶片产生氧气的速率为6×10-8mol/min
D.与A点相比,B点时叶绿体基质中C3含量增加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3分)某科研机构为研究间作套种对花生生长的影响,以花生为实验材料做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生长发育状态良好且一致的花生幼苗均分为四等份,分别在不遮光、遮光27%、遮光43%、遮光77%的自然光照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各组色素含量和RuBPcase(固定二氧化碳的酶)活性,结果如下表。
光照强度 叶绿素a 叶绿素b 类胡萝卜素 RuBPcase活性相对值
不遮光 1.52 0.45 0.36 100
遮光27% 1.67 0.51 0.37 82.2
遮光43% 1.72 0.56 0.35 54.1
遮光77% 2.17 0.79 0.34 18.1
(各组光合色素含量(单位:)和RuBPcase活性相对值)
①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位于 ,RuBPcase位于 。
②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遮光处理有利于花生适应 (选填“强光”或“弱光”)的环境,理由是 。
③当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植物的光合速率不会再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这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饱和点。经遮光处理后的花生植株,其二氧化碳饱和点将_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理由是 。
(2)将上述四组幼苗每组均分为两份,分别置于光照强度强光和弱光条件下立即测量净光合速率(其他外界条件相同,短时间内色素含量和RuBPcase活性不发生改变),结果如下图所示。不考虑遮光处理对呼吸速率的影响。
①在光照条件下,遮光组的净光合速率低于不遮光组,原因是遮光组光合作用过程中的________(选填“光反应”或“暗反应”)限制了光合作用速率。
②在光照条件下,光照强度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如果此时提高光照强度,光合作用速率提高最明显的是 组。
③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选填“单独种植”或“间作套种”)更有利于提高花生单产。
(3)间作套种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22.(10分)柠檬酸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食品酸度调节剂,食品工业生产柠檬酸时,可以红薯粉为原料经黑曲霉发酵获得,如图为黑曲霉发酵工程生产柠檬酸的简要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柠檬酸的优良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也可以通过 育种获得。(答出一种育种方法即可)
(2)据图分析,黑曲霉的代谢类型是 ,将菌种接种至A培养基的方法为 ,将
该菌种由A培养基转接至B培养基的目的是 。
(3)请从培养基营养成分的角度分析,加α-淀粉酶的作用是 ,加蛋白胨的作用是 。
(4)在柠檬酸发酵过程中,操作人员会定时检测培养液中的黑曲霉浓度以了解发酵进程,若将稀释了100倍的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包含16个小格)通过显微镜观察计数,则理论上统计的中方格中黑曲霉平均数量应不少于 个才能达到个/mL的预期浓度。
23.(7分)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常指利用某种外界因素(如射线)辐照某一细胞原生质体,选择性地破坏其细胞核,使其染色体片段化并丧失再生能力;再利用此原生质体作为部分遗传物质的供体与另一原生质体融合,从而实现有限基因的转移,在保留亲本之一全部优良性状的同时,改良其某个不良性状。用这种方法可以将胡萝卜的抗黑腐病性状转移到烟草中,获得抗黑腐病(由真菌引起)烟草杂种植株,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原生质体培养液中需要加入适宜浓度的甘露醇以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相比,②过程不宜采用的诱导方法是___________; ③④过程中需添加的两种关键性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对称细胞融合过程中,染色体丢失的程度在同一组合不同的杂种中是不- -致的,导致融合后再生后代中的_____________数量变化很大。影响细胞融合染色体丢失程度的因素,除了紫外线还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等有关。
(3)对杂种植株进行 接种实验,可筛选出对黑腐病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
24.(12分)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因此.如何保护和繁殖大熊猫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设计如下繁殖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核移植过程:
(1)获取的精子需要___________后才能参与受精,囊胚中的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___________________。
(2)核移植时对MII期卵母细胞去核其实是去除_______________复合物。图中获得试管熊猫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生殖(填“无性”或“有性”)。
Ⅱ.胚胎移植过程:
(3)胚胎移植时应选_________________期的胚胎进行移植。代孕受体对移入子宫的早期胚胎基本不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胚胎在受体内存活的生理基础之一。胚胎移植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激素处理可使供体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培育更多的早期胚胎。代孕受体在移植前需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处理,以便早期胚胎成功植入或着床。
(5)为了繁殖更多后代,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技术,产生同卵多仔。下列关于该技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___。
A.增加胚胎数量,快速繁殖 B.同卵多仔的表现型一定相同
C.该技术涉及显微操作技术 D.可以采用相关酶处理卵裂球
25.(13分)如果已知一小段DNA的序列,可采用PCR的方法,简捷地分析出已知序列两侧的序列,具体流程如下图(以EcoR I酶切为例):
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步骤I用的EcoR I是一种___________酶,它通过识别特定的____________切割特定位点;步骤Ⅱ用的DNA连接酶催化相邻核苷酸之间的3′-羟基与5′-磷酸间形成____________;
(2)PCR扩增基因的原理是____________;PCR循环中,升温到95℃是为了获得__________;Taq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______________;为使TaqDNA聚合酶激活,PCR反应缓冲液中通常加入________。
(3)若下表所列为已知的DNA序列和设计的一些PCR引物,步骤Ⅲ选用的PCR引物必须是__________(从引物①②③④中选择,填编号)。
DNA序列(虚线处省略了部分核苷酸序列)
已知序列
PCR引物 ①5′- AACTATGCGCTCATGA-3′ ②5′- GCAATGCGTAGCCTCT-3′ ③5′- AGAGGCTACGCATTGC-3′ ④5′- TCATGAGCGCATAGTT-3′
(4)PCR结束后,常使用__________方法来鉴定PCR产物;此过程中,DNA分子需要通过_________显色。
(5)对PCR产物测序,经分析得到了片段F的完整序列。下列DNA单链序列中(虚线处省略了部分核苷酸序列),结果正确的是________。
A.5′- AACTATGCG-----------AGCCCTT-3′ B.5′- AATTCCATG-----------CTGAATT-3′
C.5′- GCAATGCGT----------TCGGGAA-3′ D.5′- TTGATACGO----------CGAGTAC-3′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生物学第一次模拟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A C C B A C C D B A D B 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题号 16 17 18 19 20
答案 ABC BD C BC A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共13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①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
②弱光 遮光处理导致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增多,提高了花生吸收光的能力(2分,意思对即可)
③下降 RuBPcase活性降低,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2分,意思对即可)
(2)暗反应 不遮光 单独种植
(3)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光能利用率 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2分,合理即可)
22.(共10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合理即可)
(2)异养需氧型 平板划线法 扩大培养(或增加黑曲霉菌种数量)
(3)将红薯中的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提供碳源(2分,合理即可)
提供(碳源、)氮源、维生素(2分)
(4)30(2分)
23.(共7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保持原生质体的完整性(正常形态) 灭活病毒诱导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答全给分)
(2)染色体 不同物种细胞融合的细胞亲缘关系、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等(2分,一点1分,合理即可)
(3)黑腐病菌
24.(共12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获能处理 胎膜和胎盘(答全给分)
(2)纺锤体-染色体 有性
(3)桑葚胚或囊胚 免疫排斥反应 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2分)
(4)超数排卵 同期发情
(5)胚胎分割(和移植) B
25.(共13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限制性核酸内切(或限制) 核苷酸序列(DNA序列) 磷酸二酯键
(2)DNA半保留复制 DNA单链 合成DNA子链(以DNA为模板的DNA链的延伸) Mg2+
(3)②④(2分)
(4)琼脂糖凝胶电泳 300nm的紫外灯
(5)B(2分)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初考试模拟试题(2)
高三生物学
试题考查范围:选择性必修3、必修1前五章 试卷难度:偏难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学说认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B.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及其产物所构成的
C.细胞的发现者魏尔肖指出,所有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D.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完善了魏尔肖所建立的细胞学说
【答案】B
【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细胞的发现,涉及到英国的罗伯特.虎克(1665年发现死亡的植物细胞)和荷兰的范列文胡克(1674年发现金鱼的红细胞和精子,活细胞的发现)。
2、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在众多前人观察和思维的启发下,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3、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涉及德国的魏尔肖。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详解】AB、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及其产物所构成的,A错误,B正确;
C、细胞的发现者不是魏尔肖,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C错误;
D、魏尔肖完善了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建立的细胞学说,D错误。
故选B。
2.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能引起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的病毒,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只传染猪和野猪。下列关于非洲猪瘟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非洲猪瘟病毒的繁殖只能在病毒自身细胞中进行
B.非洲猪瘟病毒可以同时感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C.非洲猪瘟病毒和其他生物一样,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层次是细胞
D.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非洲猪瘟病毒无法存活
【答案】D
【分析】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其繁殖只能在宿主细胞中进行,A错误;
B、非洲猪瘟病毒只传染猪和野猪,B错误;
C、非洲猪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错误;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独立生存,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
B.核糖核酸、纤维素、ATP 及磷脂共有的元素为 N 和 P
C.DNA 分子中含有氢键,RNA 分子中不含有氢键
D.细胞中转运氨基酸的载体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答案】A
【分析】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2、核酸、磷脂、ATP、ADP等物质的元素组成均为C、H、O、N、P。
【详解】A、细胞鲜重化学元素含量差异是O>C>H>N,而细胞干重化学元素含量差异为C>O>N>H,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A正确;
B、核糖核酸、ATP和磷脂元素组成为C、H、O、N、P,纤维素元素组成为C、H、O,故共有元素为C、H、O,B错误;
C、DNA一般为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具有氢键,但也有DNA是单链的;RNA多数为单链,但tRNA中含有氢键,
故DNA和RNA中均可能含有氢键,C错误;
D、转运氨基酸的载体是tRNA,其本质为RNA,不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4.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膜与某些细胞器膜之间存在脂质、蛋白质的交流
B.细胞膜上多种载体蛋白协助离子跨膜运输
C.细胞膜的流动性使膜蛋白均匀分散在脂质中
D.细胞膜上多种蛋白质参与细胞间信息交流
【答案】C
【分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脂质中主要是磷脂,动物细胞膜中的脂质还有胆固醇;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与细胞膜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功能越复杂,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详解】A、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膜形成的囊泡融合到细胞膜中,此过程细胞膜与某些细胞器膜之间存在脂质、蛋白质的交流,A正确;
B、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所以细胞膜上多种载体蛋白协助不同的离子跨膜运输,B正确;
C、膜蛋白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分布是不对称、不均匀的,或镶、或嵌、或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D、细胞膜上多种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糖蛋白与细胞表面的识别功能有密切关系,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正确。
故选C。
5.下图甲表示细胞内某种物质的合成和转运过程,图乙表示胰岛素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的细 胞膜、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的面积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甲的C物质是蛋白质,结构A是核糖体,C物质形成的方式是脱水缩合
B.属于图甲C类物质的是呼吸酶、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和血红蛋白
C.若G是合成D物质的原料,则G物质所经过的结构依次是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 细胞膜
D.图乙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
【答案】C
【分析】分析图甲:A是游离型核糖体,E是附着型核糖体;B内质网;④高尔基体;F是线粒体;C是细胞内的蛋白质,D是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
分析图乙:分泌蛋白的合成: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①膜面积最终减少,应是内质网膜,③膜面积有所增加应是细胞膜,②膜面积最终几乎不变应是高尔基体膜。
【详解】A、图甲中的C物质是蛋白质,结构A是核糖体,C蛋白质物质形成的方式是脱水缩合,A正确;
B、图甲中的C物质表示胞内蛋白,如呼吸酶、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和血红蛋白,B正确;
C、若G是合成D物质的原料,则G物质为氨基酸,所经过的结构依次是细胞膜→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乙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的结构是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物膜和物质转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6.在无任何相反压力时,渗透吸水会使细胞膨胀甚至破裂,不同的细胞用不同的机制解决这种危机。高等动物、高等植物与原生生物细胞以三种不同的机制(如图所示)避免细胞渗透膨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细胞避免渗透膨胀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
B.植物细胞吸水达到渗透平衡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相等
C.三种细胞的细胞膜均具有选择透过性
D.若将原生生物置于高于其细胞质浓度的溶液中,其收缩泡的伸缩频率会降低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动物细胞通过将细胞内的离子运输到细胞外而防止细胞过度吸水而涨破。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伸缩性较小,因为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植物细胞不能过度吸水而涨破。原生生物通过形成收缩泡将细胞内的水分向外释放,从而抵抗过度吸水而涨破。
【详解】A、动物细胞避免渗透膨胀需要转运蛋白将离子转运到细胞外,以减小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防止细胞渗透吸水涨破,A正确;
B、植物细胞在低浓度溶液中会发生吸水,但是由于细胞壁的支撑作用,吸水到一定程度后达到平衡,但此时细胞外溶液浓度仍可能小于细胞液浓度,B错误;
C、三种细胞的细胞膜都能选择性的吸收和排出物质,都具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
D、原生动物生活在低渗溶液中,会通过收缩泡将多余的水排到细胞外,若将原生动物置于高于细胞质浓度的溶液中,其收缩泡的伸缩频率会降低,D正确。
故选B。
【点睛】
7.如图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时,反应物的体积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 )
A.a、b、c表示酶的浓度,则a>b>c
B.a、b、c表示温度,则一定是a>b>c
C.a、b、c表示底物的浓度,则a>b>c
D.a、b、c表示pH,则一定是a>b>c
【答案】A
【分析】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等.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反应物的量野兔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图中a达到反应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最短,反应速度最快,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b,最后是c。
【详解】A.反应物量一定时,酶量越大,催化效率越高,即酶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快,所以如果a、b、c表示酶的浓度,则a>b>c,A正确;
B.a、b、c表示温度,在达到最适温度之前是a>b>c,但在达到最适温度之后是a<b<c,B错误;
C.由于反应物的量是相同,酶浓度一定时,反应物的剩余量越多,酶的活性越低,反应时间越长,反之越短,C错误;
D.a、b、c表示pH,在达到最适pH之前是a>b>c,但在达到最适pH之后是a<b<c,D错误。
故选A。
8.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长期不进食的病人,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B.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多,从而保证了生物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C.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每摩尔葡萄糖生成的ATP的量比安静时少
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使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又顺利进行
【答案】C
【解析】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详解】A、长期不进食的病人,细胞中ATP与ADP也可以通过转化达到动态平衡,A错误;
B、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少,可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迅速形成,从而保证了生物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B错误;
C、人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每摩尔葡萄糖生成ATP的量比安静时少,C正确;
D、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能使生物体内各项化学反应能在常温常压下快速又顺利进行,D错误。
故选C。
9.“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提及的葡萄酒是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而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般会根据发酵工程最后获得的酒精产量来选育合适的酵母菌菌种
B.无论传统酿酒还是工厂化发酵都需要对培养基和发酵设备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
C.温度是影响酵母菌生长的重要因素,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
D.酿酒时除了要在发酵罐内完成主发酵外,还需进行后发酵来完成大部分糖的代谢过程
【答案】C
【分析】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
【详解】A、发酵工程需要的酵母菌菌种一般需要满足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产物易回收等要求,不是根据发酵工程最后获得的酒精产量来选育,而是选育好了才用于发酵工程生产酒精,A错误;
B、传统酿酒不需要对培养基和发酵设备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B错误;
C、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是影响酵母菌生长的重要因素,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约为28℃,C正确;
D、主发酵期麦汁中的溶解氧已基本被酵母消耗,开始厌氧发酵,将大部分可发酵的糖类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产生其他代谢物,D错误。
故选C。
10.某植物有甲、乙两品种。科研人员在设计品种乙组织培养实验时,参照品种甲的最佳激素配比(见下表)进行预实验。为确定品种乙的Ⅱ阶段的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参照表中a2(a2>2.0μmol/L),以0.5μmol/L为梯度,设计5个浓度水平的实验,其中细胞分裂素最高浓度设为M。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品种甲组织培养阶段 细胞分裂素(μmol/L) 生长素(μmol/L)
Ⅰ诱导形成愈伤组织 a1 b1
Ⅱ诱导形成幼芽 a2 b2
Ⅲ诱导生根 a3 b3
A.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出协同作用
B.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配比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
C.Ⅰ阶段通常选择细胞分化程度低的茎尖、幼叶等作为外植体
D.确定品种乙Ⅱ阶段最适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实验中,M为a2+2μmol/L
【答案】D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中植物激素使用:物组织培养中关键性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同时使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素,细胞既分裂又分化。
【详解】
A、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出协同作用,A正确;
B、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配比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因素,B正确;
C、Ⅰ阶段通常选择细胞分化程度低的茎尖、幼叶等作为外植体,因为茎尖、幼叶细胞分化程度低,容易诱导产生愈伤组织,C正确;
D、由于参照品种B的激素配比(a2>2.0),以0.5μmol/L为梯度,设计5个浓度水平的实验,则细胞分裂素浓度依次为a2-1.0μmol/L、a2-0.5μmol/L、a2μmol/L、a2+0.5μmol/L、a2+1.0μmol/L,可见细胞分裂素的最高浓度M应设为a2+1.0μmol/L,D错误;
故选D。
11.下图表示将人成纤维细胞与小鼠细胞进行融合,获得部分杂种细胞的过程,①②③表示过程。(注:杂种细胞甲、乙、丙中人类的染色体会随机丢失,各种杂种细胞保留人类染色体及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Ⅰ、Ⅱ、Ⅲ…表示人的染色体;A、B、C、D…表示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过程①加入灭活仙台病毒的作用是促进细胞融合
B.过程③用特定的鉴定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杂种细胞系
C.Ⅱ染色体上有A、C基因没有D基因,可进一步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正确的
D.若每种杂种细胞只保留人的1条染色体,从染色体组角度考虑,杂种细胞可能有24种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杂种细胞系甲只含有Ⅱ染色体,含第A、C基因,可见A、C基因位于Ⅱ染色体上;杂种细胞系乙只含有Ⅰ染色体,含B基因,可见B基因位于Ⅰ染色体上;杂种细胞系丙只含有Ⅲ染色体,含D基因,可见D基因位于Ⅲ染色体上。
【详解】A、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电激、振动、离心)、化学法(聚乙二醇)和生物法(灭活的病毒),过程①加入灭活仙台病毒的作用是促进细胞融合,A正确;
B、融合的细胞类型有成纤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小鼠细胞、小鼠细胞和小鼠细胞,要获得杂种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小鼠细胞),需要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因此过程③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杂种细胞系,B错误;
C、据图可知,甲细胞只含有Ⅱ染色体,含有A、C基因,说明Ⅱ染色体上有A、C基因,没有D基因,杂种细胞系丙只含有Ⅲ染色体,含D基因,可见D基因位于Ⅲ染色体上,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正确的,C正确;
D、人体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共有24种染色体(22种常染色体+X+Y),所以当每种杂种细胞只保留了人的1条染色体时,从染色体组成的角度考虑,杂种细胞可能有24种,D正确。
故选B。
12.小曲白酒清香纯正,以大米、大麦、小麦等为原料,以小曲为发酵剂酿造而成。小曲中所含的微生物主要有好氧型微生物霉菌、兼性厌氧型微生物酵母菌,还有乳酸菌、醋酸菌等细菌。酿酒的原理主要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传统酿造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小曲白酒的酿造过程中,酵母菌进行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关于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O2结合,无氧呼吸产生的[H]不与O2结合
B.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进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有氧呼吸有热能的释放,无氧呼吸没有热能的释放
D.有氧呼吸需要酶催化,无氧呼吸不需要酶催化
【答案】A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有氧呼吸产生的[H]在第三阶段与O2结合生成水,无氧呼吸产生的[H]与丙酮酸反应,不与O2结合,A正确;
B、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和第三阶段分别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中进行,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错误;
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有热能的释放,C错误;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需要酶的催化,只是酶的种类不同,D错误。
故选A。
13.某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做了以下两组实验:用注射器A缓慢吸入 25 mL酵母菌葡萄糖培养液,倒置,排尽注射器中的气体,再吸入 25
mL无菌氧气,密封;用注射器 B缓慢吸入 25 mL酵母菌葡萄糖溶液,倒置,排尽注射器中的气体,密封。将两注射器置于 25℃的水浴锅中保温一段时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将注射器 A 中的气体通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中,可观察到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
B.取注射器 B中的适量液体,滴加少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溶液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C.当观察到注射器 A 中的总体积大于 50mL 时,说明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
D.当注射器 A、B中的总体积均为 50 mL时,两注射器中酵母菌消耗的葡萄糖的量相同
【答案】D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装置A探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装置B探究酵母菌的无呼吸。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氧气。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CO2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俗称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详解】A、注射器A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将其通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中,颜色会由蓝变绿再变黄,A正确;
B、注射器B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酒精可以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使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B正确;
C、若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气体体积不变,而注射器A中的总体积大于50mL,说明酵母菌开始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
D、当注射器A、B中的总体积均为50mL时,注射器A中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酵母菌比例为1:3,注射器B中酵母菌全部进行无氧呼吸,在二者酵母菌葡萄糖溶液相等的条件下,前者消耗的葡萄糖的量更少,D错误。
故选D。
14.某同学利用洋葱为实验材料,进行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同学也可选择鸡血、猪肝等动物细胞为实验材料提取DNA,但方法可能有所不同
B.将洋葱切碎加研磨液研磨、过滤后,滤液放置4℃冰箱中静置几分钟后,DNA存在于沉淀物中
C.向含有DNA的粗提取液中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后,出现的白色丝状物为DNA
D.鉴定DNA时,需先将DNA溶解在2mol/L NaCl溶液,再加入二苯胺试剂并进行沸水浴加热
【答案】B
【分析】1、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原理是:
①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利用这一特点可以选择适当浓度的盐溶液可以将DNA溶解或析出,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②DNA不容于酒精溶液,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溶解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蛋白质和DNA进一步分离;
③DNA对于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但是不能水解DNA,蛋白质不能耐受较高温度,DNA能耐受较高温度洗涤剂能瓦解细胞膜,但是对DNA没有影响;
④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呈现蓝色;
2、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中,不同操作步骤中加水的作用不同,破碎细胞获取含DNA的滤液时加蒸馏水的目的是使血细胞涨破;出去滤液中的杂质时,加蒸馏水的目的是降低NaCl溶液浓度使DNA析出。
【详解】A、不同类型的生物材料(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微生物)中DNA的提取过程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例如,使用动物血液作为实验材料时,通常利用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DNA进行提取,而不需要研磨和去除细胞壁的过程,A正确;
B、在DNA粗提取实验中,通 常首先通过研磨和加入适量的洗涤剂与食盐溶液来释放细胞中的DNA,并破坏细胞膜和其他细胞结构。然后,在此混合液中DNA会溶解在溶液中,并随同蛋白质、多糖等其他物质一起存在。DNA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较高,所以初步处理后的滤液经过离心或静置 后,DNA不会形成沉淀,而是在溶液中,B错误;
C、在DNA提取过程中,当加入高浓度酒精后,DNA会因不溶于酒精而析出,形成白色的絮状或丝状沉淀,这就是粗提取得到的DNA,C正确;
D、鉴定DNA时,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二苯胺显色反应。需要将DNA样品溶解在适当的NaCl溶液中,然后加入二苯胺试剂,在沸水中加热后,若存在DNA,则反应液会变为蓝色,D正确。
故选B。
15.凋亡诱导因子(AIF)位于线粒体膜间隙中,它既是对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又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有研究表明,AIF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在正常胃细胞中的。某医学实验室人员从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中提取AIF基因进行PCR扩增,并进行鉴定,相关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逆转录和PCR均可获取DNA产物,两个过程所需要的原料和酶是不同的
B.电泳鉴定AIF基因时,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浓度和DNA分子的大小等有关
C.检测AIF在胃细胞中的表达量,可能成为预防胃癌的手段
D.AIF引起的细胞凋亡是基因所决定的细胞死亡,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答案】D
【分析】DNA分子具有可解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可以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这个过程就是电泳。 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浓度和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
【详解】A、逆转录和PCR均可获取DNA产物,两个过程所需要的原料均是脱氧核苷酸,但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而PCR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A正确;
B、电泳鉴定AIF基因时,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浓度和DNA分子的大小等有关,分子越大,迁移速率越慢,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有研究表明,AIF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在正常胃细胞中的,因此检测AIF在胃细胞中的表达量,可能成为预防胃癌的手段,C正确;
D、AIF引起的细胞凋亡是基因所决定的细胞死亡,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红色复合物中的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消失。表中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利用此培养基可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培养基的成分:
纤维素 15g FeSO4 0.5g
KH2PO4 1g ZnSO4 0.5g
K2HPO4 1g CaCl2 0.5g
尿素 0.5g 刚果红 适量
MgSO4 0.5g 琼脂 20g
定容 1L
A.培养基中纤维素和尿素分别提供碳源和氮源
B.KH2PO4和K2HPO4在提供无机盐的同时还能维持培养基的pH
C.将土壤稀释液接种在平板上的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
D.平板上5个菌落都有透明圈,说明5个菌落都能分解纤维素
【答案】ABC
【分析】本题知识点为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培养基中各物质的作用。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纤维素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碳源,尿素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氮源,KH2PO4和K2HPO4具有缓冲作用,在提供无机盐的同时还能维持培养基的pH。获取单个菌落的方法可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或平板划线等技术完成。
【详解】A、在此培养基中,纤维素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碳源,尿素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氮源,A正确;
B、KH2PO4和K2HPO4具有缓冲作用,在提供无机盐的同时还能维持培养基的pH,B正确;
C、从平板上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分布可以看出(菌落较均匀),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C正确;
D、菌落周围有透明圈不一定是细胞分解了纤维素,还有可能是分解了刚果红染料,D错误;
故选ABC。
17.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培养基经湿热灭菌后,待冷却至50℃左右时才可倒平板;PCR过程中复性所需温度与前者相同,若温度太高,引物与模板DNA单链不能牢固结合
B.将供体细胞注入去核的卵母细胞后,通过电融合法使两细胞融合;在高渗或等渗溶液中也可采用此法促进原生质体的融合
C.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需要一定的激素诱导和营养条件;成纤维细胞转化为iPS细胞则不同,可通
过直接将特定蛋白导入细胞中来实现
D.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是选育菌种;而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该过程需要使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答案】BD
【分析】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过程: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在体外将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成熟,可以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第一极体,使用电脉冲等方法可以激活重组细胞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
【详解】A、配制好的培养基需要通过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
B、获取原生质体和原生质体的融合都需要在等渗溶液中操作,等渗溶液可维持去除细胞壁后的原生质体的正常形态,B错误;
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脱分化需要离体。激素、无菌等条件,iPS细胞的形成可借助载体将特定基因导入细胞中、直接将特定蛋白导入细胞中或者用小分子化合物等来诱导,C正确;
D、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需要使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但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不是选育菌种,而是发酵罐内的发酵,D错误。
故选BD。
18.玉米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当玉米根部受到水淹后,处于缺氧初期,根组织细胞主要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随后进行产乙醇的无氧呼吸,相关细胞代谢过程如图所示。糖酵解是指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在细胞质中经一系列反应被分解成为丙酮酸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物质A是果糖,进入细胞后被磷酸化的过程属于放能反应
B.图中的丙酮酸在氧气充足时,可在线粒体基质中与O2反应生成CO2
C.缺氧初期根细胞内产生乳酸导致pH降低,使丙酮酸脱羧酶活性上升
D.图中葡萄糖经糖酵解后,多数能量转移到ATP中,另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C
【分析】1、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释放能量。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分析图可知,一分子蔗糖水解可产生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故物质A是果糖;果糖进入细胞后被磷酸化,该过程需要消耗ATP释放的能量,属于吸能反应,A错误;
B、图中的丙酮酸在氧气充足时,可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产生CO2,但不与O2反应,B错误;
C、缺氧初期玉米根组织初期阶段主要进行产乳酸的无氧呼吸,导致胞内pH降低,使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丙酮酸脱羧酶活性上升,最终导致乙醇生成量增加,C正确;
D、糖酵解过程其实就是无氧呼吸时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的过程,释放的能量去路有NADH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大部分热能,其中多数能量依旧储存在丙酮酸中,D错误。
故选C。
19.质子泵是生物膜上特异性转运H+的蛋白质,对维持细胞局部环境以及能量代谢的正常进行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耐盐植物的液泡膜上的H+-ATPase质子泵和Na+/H+反向运输体系的活性随盐度升高而上调。Na+能够借助H+电化学梯度进入液泡,以减少 Na+对细胞质基质的伤害。如图是常见的两种质子泵。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
A.两种质子泵既有运输功能也有催化功能
B.V型质子泵转运H+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C.耐盐植物通过F型质子泵来维持细胞质基质内的低Na+水平
D.耐盐植物根尖细胞中,F型质子泵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
【答案】BC
【分析】1、生物膜系统是指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其能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自由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耗能,例如水、气体、小分子脂质;(2)协助扩散:物质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膜转运蛋白的协助,不耗能,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耗能,如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
【详解】A、两种质子泵既能运输H+,还能催化ATP和合成或分解,所以两种质子泵既有运输功能也有催化功能,A正确;
B、V型质子泵水解ATP消耗能量将H+进行逆浓度运输,则转运H+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
C、耐盐植物的液泡膜上的H+-ATPase质子泵和Na+/H+反向运输体系的活性随盐度升高而上调。Na+能够借助H+电化学梯度进入液泡,以减少 Na+对细胞质基质的伤害,所以耐盐植物通过V型和F型质子泵来维持细胞质基质内的低Na+水平,C错误;
D、耐盐植物根尖细胞中,F型质子泵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催化ATP的合成,D正确。
故选BC。
20.将小麦幼苗叶片放在温度适宜的密闭容器内,测得该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0~5min容器内的气体,可观察到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B.B点时,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C.若小麦叶片的呼吸速率保持不变,则5~15min叶片产生氧气的速率为6×10-8mol/min
D.与A点相比,B点时叶绿体基质中C3含量增加
【答案】ABC
【分析】分析图解:0-5min期间,黑暗条件下,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密闭容器内的氧气量下降;5-15min期间,光照条件下,叶片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密闭容器内的氧气量上升,15min后达到稳定。
【详解】A、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二氧化碳,0-5min期间,黑暗条件下,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容器内含有二氧化碳,可观察到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A正确;
B、密闭容器中氧气浓度取决于有氧呼吸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B点时氧气浓度不变,说明B点时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正确;
C、黑暗条件下测得的细胞呼吸速率=2×10-8mol/min;而在光照下测得的是净光合作用速率=4×10-8mol/min,氧气产生量为总光合作用速率,即为细胞呼吸速率与净光合作用速率之和,是6×10-8 mol/min,C正确;
D、与A点相比,B点时容器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变少,C3生成减少,还原不变,所以C3含量减少,D错误。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3分)某科研机构为研究间作套种对花生生长的影响,以花生为实验材料做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生长发育状态良好且一致的花生幼苗均分为四等份,分别在不遮光、遮光27%、遮光43%、遮光77%的自然光照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各组色素含量和RuBPcase(固定二氧化碳的酶)活性,结果如下表。
各组光合色素含量(单位:)和RuBPcase活性相对值
光照强度 叶绿素a 叶绿素b 类胡萝卜素 RuBPcase活性相对值
不遮光 1.52 0.45 0.36 100
遮光27% 1.67 0.51 0.37 82.2
遮光43% 1.72 0.56 0.35 54.1
遮光77% 2.17 0.79 0.34 18.1
①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位于 ,RuBPcase位于 。
②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遮光处理有利于花生适应 (选填“强光”或“弱光”)的环境,理由是 。
③当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植物的光合速率不会再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这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称为二氧化碳饱和点。经遮光处理后的花生植株,其二氧化碳饱和点将_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理由是 。
(2)将上述四组幼苗每组均分为两份,分别置于光照强度强光和弱光条件下立即测量净光合速率(其他外界条件相同,短时间内色素含量和RuBPcase活性不发生改变),结果如下图所示。不考虑遮光处理对呼吸速率的影响。
①在光照条件下,遮光组的净光合速率低于不遮光组,原因是遮光组光合作用过程中的________(选填“光反应”或“暗反应”)限制了光合作用速率。
②在光照条件下,光照强度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如果此时提高光照强度,光合作用速率提高最明显的是 组。
③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选填“单独种植”或“间作套种”)更有利于提高花生单产。
(3)间作套种的优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①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
②弱光 遮光处理导致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增多,提高了花生吸收光的能力
③下降 RuBPcase活性降低,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2)暗反应 不遮光 单独种植
(3)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光能利用率 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
【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分布着光合色素和与光反应有关的酶,光反应的产物为ATP、ANDPH和氧气;暗反应的场所为叶绿体基质,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其中C3的还原需要利用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
【详解】(1)①植物细胞中的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色素能够吸、传递和转化光能,类囊体的薄膜是光反应的场所;RuBPcase位于叶绿体基质中,RuBPcase催化二氧化碳与C5结合生成C3。
②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随着遮光程度增加,植物体内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增加,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光能,故遮光处理有利于花生适应弱光环境,理由是遮光处理导致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增多,提高了花生吸收光的能力,利于植株正常生长。
③二氧化碳饱和点是植物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要的二氧化碳浓度,经遮光处理后的花生植株,RuBPcase活性相对值降低,固定的二氧化碳减少,其二氧化碳饱和点将下降。
(2)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随着遮光程度增大,RuBPcase活性相对值降低,叶绿素的含量逐渐增加,随着遮光程度增加,在1200μmol×m -2 ×s -1 光照进行光合作用时,虽然遮光组叶绿素含量依次增加有利于光反应进行,但是RuBPcase活性下降明显且下降幅度依次增大,净光合速率依次降低,故在1200μmol×m -2 ×s -1 光照条件下,遮光组的净光合速率低于不遮光组,原因是遮光组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暗反应限制了光合作用速率。
②光照强度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如果此时提高光照强度,对比1200μmol×m -2 ×s -1 光照条件下和276×m -2 ×s -1 光照条件下遮光组和不遮光组净光合速率相对值的差幅可知,光合作用速率提高最明显的是不遮光组。
③间作套种会对植物造成一定的遮光影响,而根据题图可知遮光会降低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不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故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单独种植更有利于提高花生单产。
(3)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不同比例种植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套种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光能、空间和时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间作套种可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光能利用率 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
22.(10分)柠檬酸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食品酸度调节剂,食品工业生产柠檬酸时,可以红薯粉为原料经黑曲霉发酵获得,如图为黑曲霉发酵工程生产柠檬酸的简要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柠檬酸的优良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出来,也可以通过 育种获得。(答出一种育种方法即可)
(2)据图分析,黑曲霉的代谢类型是 ,将菌种接种至A培养基的方法为 ,将该菌种由A培养基转接至B培养基的目的是 。
(3)请从培养基营养成分的角度分析,加α-淀粉酶的作用是 ,加蛋白胨的作用是 。
(4)在柠檬酸发酵过程中,操作人员会定时检测培养液中的黑曲霉浓度以了解发酵进程,若将稀释了100倍的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包含16个小格)通过显微镜观察计数,则理论上统计的中方格中黑曲霉平均数量应不少于 个才能达到个/mL的预期浓度。
【答案】(1)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2)异养需氧型 平板划线法 扩大培养(或增加黑曲霉菌种数量)
(3)将红薯中的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提供碳源 提供(碳源、)氮源、维生素
(4)30
【分析】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详解】(1)优良菌种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获得。
(2)分析图可知:柠檬酸发酵时需搅拌,故黑曲霉的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使用平板划线法将菌种接种至A培养基,B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将该菌种由A培养基转接至B培养基是进行菌种扩大培养,以增加黑曲霉菌种数量。
(3)α-淀粉酶将红薯中的淀粉水解产生葡萄糖,提供碳源,蛋白胨来源于动物,含有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物质,故培养基C中蛋白胨的作用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源、维生素等。
(4)分析题意可知,使用的是长和宽均为1mm,深度为0.1mm的血细胞计数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对黑曲霉进行计数;预期密度为每毫升7.5×108个活细胞,设5个中方格的孢子数量应不少于x,则有,解得x=30。
23.(7分)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常指利用某种外界因素(如射线)辐照某一细胞原生质体,选择性地破坏其细胞核,使其染色体片段化并丧失再生能力;再利用此原生质体作为部分遗传物质的供体与另一原生质体融合,从而实现有限基因的转移,在保留亲本之一全部优良性状的同时,改良其某个不良性状。用这种方法可以将胡萝卜的抗黑腐病性状转移到烟草中,获得抗黑腐病(由真菌引起)烟草杂种植株,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原生质体培养液中需要加入适宜浓度的甘露醇以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相比,②过程不宜采用的诱导方法是___________; ③④过程中需添加的两种关键性植物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对称细胞融合过程中,染色体丢失的程度在同一组合不同的杂种中是不一致的,导致融合后再生后代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数量变化很大。影响细胞融合染色体丢失程度的因素,除了紫外线还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等有关。
(3)对杂种植株进行 接种实验,可筛选出对黑腐病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
【答案】(1)保持原生质体的完整性(正常形态) 灭活病毒诱导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2)染色体 不同物种细胞融合的细胞亲缘关系、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等
(3)黑腐病菌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采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抗黑腐病烟草杂种植株的流程图,其中①表示采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的过程;②表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③表示脱分化过程;④表示再分化过程。
【详解】(1)原生质体无细胞壁,原生质体培养液中需要加入适宜浓度的甘露醇以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其作用是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从而保持原生质体的完整性。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与诱导植物细胞融合的方法相同的是都可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此外动物细胞融合还可用灭活的病毒作为诱导剂,因此与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相比,②过程不宜采用的诱导方法是灭活病毒诱导; ③④过程分别表示脱分化和再分化,③④过程中需添加的两种关键性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④过程为再分化,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非对称细胞融合过程中,染色体丢失的程度在同一组合不同的杂种中是不一致的,导致融合后再生后代中的染色体数量变化很大。非对称细胞融合技术利用此原生质体作为部分遗传物质的供体与另一原生质体融合,从而实现有限基因的转移,在保留亲本之一全部优良性状的同时,改良其某个不良性状,因此影响细胞融合染色体丢失程度的因素,还可能与不同物种细胞融合的细胞亲缘关系有关;由于紫外线使染色体发生变异,分裂的细胞更容易发生染色体变异,因此影响细胞融合染色体丢失程度的因素,还可能与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等有关。
(3)对杂种植物进行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从个体水平上进行检测,即接种黑腐病菌实验,可筛选出对黑腐病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
【点睛】本题结合培育抗黑腐病杂种植株的流程图,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概念、过程及意义,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4.(12分)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因此.如何保护和繁殖大熊猫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设计如下繁殖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核移植过程:
(1)获取的精子需要___________后才能参与受精,囊胚中的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___________________。
(2)核移植时对MII期卵母细胞去核其实是去除_______________复合物。图中获得试管熊猫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生殖(填“无性”或“有性”)。
Ⅱ.胚胎移植过程:
(3)胚胎移植时应选_________________期的胚胎进行移植。代孕受体对移入子宫的早期胚胎基本不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胚胎在受体内存活的生理基础之一。胚胎移植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激素处理可使供体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培育更多的早期胚胎。代孕受体在移植前需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处理,以便早期胚胎成功植入或着床。
(5)为了繁殖更多后代,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技术,产生同卵多仔。下列关于该技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___。
A.增加胚胎数量,快速繁殖 B.同卵多仔的表现型一定相同
C.该技术涉及显微操作技术 D.可以采用相关酶处理卵裂球
【答案】(1)获能处理 胎膜和胎盘
(2)纺锤体-染色体 有性
(3)桑葚胚或囊胚 免疫排斥反应 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
(4)超数排卵 同期发情
(5)胚胎分割(和移植) B
【分析】图示为克隆熊猫和试管熊猫的形成过程,为了得到更多的早期胚胎,可以对供体使用超数排卵法处理,使供体排出更多的卵子。卵母细胞核与早期胚胎细胞细胞质融合形成重组细胞,经过早期胚胎培养形成早期胚胎,并通过胚胎移植移到代孕母体中,产生克隆熊猫。获得的卵母细胞与获能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经过早期胚胎培养后,然后将早期胚胎通过胚胎移植移入代孕母体中,胚胎移植过程中,代孕受体在移植前需要经过同期发情处理,以便早期胚胎成功植入或着床。图示克隆熊猫是通过核移植技术获得的,属于无性生殖;试管熊猫是通过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获得的,属于有性生殖。
【详解】(1)获取的精子需要经过获能处理后才能参与受精,囊胚中的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
(2)核移植时对MII期的卵母细胞去核其实是去除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图中获得试管熊猫的过程经过了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所以属于有性生殖。
(3)胚胎移植时通常选取桑葚胚或囊胚期的胚胎进行移植,代孕受体对移入子宫的早期胚胎基本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是胚胎在受体内存活的生理基础之一。胚胎移植的实质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移。
(4)图中激素处理供体,会促进其超数排卵,受精后产生更多胚胎;为了给移植胚胎创造良好的孕育条件,应对代孕母畜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5)胚胎分割能够使一个胚胎分割成几个胚胎,从而增加繁殖量;胚胎分割处理的是早期胚胎,体积非常小,需要显微操作,可用切割针或切割刀进行切割,也可采用酶消化的方法,使胚胎数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明显增加,虽然这些胚胎来自同一受精卵,遗传物质相同,但环境因素对其性状表现也有一定的影响,故表现型未必完全一致。故B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25.(13分)如果已知一小段DNA的序列,可采用PCR的方法,简捷地分析出已知序列两侧的序列,具体流程如下图(以EcoR I酶切为例):
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步骤I用的EcoR I是一种___________酶,它通过识别特定的____________切割特定位点;步骤Ⅱ用的DNA连接酶催化相邻核苷酸之间的3′-羟基与5′-磷酸间形成____________;
(2)PCR扩增基因的原理是____________;PCR循环中,升温到95℃是为了获得__________;TaqD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__________;为使TaqDNA聚合酶激活,PCR反应缓冲液中通常加入________。
(3)若下表所列为已知的DNA序列和设计的一些PCR引物,步骤Ⅲ选用的PCR引物必须是__________(从引物①②③④中选择,填编号)。
DNA序列(虚线处省略了部分核苷酸序列)
已知序列
PCR引物 ①5′- AACTATGCGCTCATGA-3′ ②5′- GCAATGCGTAGCCTCT-3′ ③5′- AGAGGCTACGCATTGC-3′ ④5′- TCATGAGCGCATAGTT-3′
(4)PCR结束后,常使用__________方法来鉴定PCR产物;此过程中,DNA分子需要通过_________显色。
(5)对PCR产物测序,经分析得到了片段F的完整序列。下列DNA单链序列中(虚线处省略了部分核苷酸序列),结果正确的是________。
A.5′- AACTATGCG-----------AGCCCTT-3′ B.5′- AATTCCATG-----------CTGAATT-3′
C.5′- GCAATGCGT----------TCGGGAA-3′ D.5′- TTGATACGO----------CGAGTAC-3′
【答案】(1)限制性核酸内切(或限制) 核苷酸序列(DNA序列) 磷酸二酯键
(2)DNA半保留复制 DNA单链 合成DNA子链(以DNA为模板的DNA链的延伸) Mg2+
(3)②④
(4)琼脂糖凝胶电泳 300nm的紫外灯
(5)B
【分析】采用PCR技术扩增DNA的过程为:变性、退火、延伸、终止,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的原理:DNA双链复制,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引物5′端的碱基可以与DNA两条链的3′端的碱基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可作为DNA复制的起始点,子链的延伸方向从5′→3′。
【详解】(1)EcoR I是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它通过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的位点。
(2)DNA连接酶可催化相邻核苷酸之间的3'-羟基和5'-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PCR循环中,升温到95℃时,DNA受热变性后解旋为单链;Taq DNA聚合酶是一种耐高温的依赖于DNA模板的DNA聚合酶,能催化以DNA链为模板的DNA链的延伸。
(3)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引物5'端的碱基可以与DNA两条链的3'端的碱基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可作为DNA复制的起始点,子链的延伸方向从5'→3',据题图分析,结合已知序列可知,能与片段F左边配对的引物为④,与右边配对的引物为②,故步骤Ⅲ选用的PCR引物应当为②④。
(5)对PCR产物测序,得到片段F的完整序列,因为片段F是被限制酶EcoR I剪切的两端,它识别的序列是GAATTC,且在G与A之间切割,所以5'端应该是AATTC,3'端是GAATT,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PCR的过程和应用,意在强化考生对PCR技术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从引物碱基序列、延伸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答,对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