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2 17:1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洛阳一高2024—2025学年高二(上)摸底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公元前18世纪,在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序言中,国王宣称是神灵选择他“为人民带来幸福……令正义在大地上出现,摧毁罪恶,使强者不能欺侮弱者,像太阳一样升起照耀着人们,给大地带来光明”。由此推知,该法典( )
A.构建了阿拉伯帝国统治的精神支柱   B.宣扬笈多帝国君主统治公平正义
C.强调波斯帝国神权思想的统治地位   D.明确了古巴比伦国王的权力来源
2.如表为古罗马时期的相关立法,据此可知( )
类别 内容
水道立法 损害水道者、偷水者等要受制裁
排污立法 洗羊毛活动必须在城外进行
下水道立法 禁止邻人使用暴力阻止下水道清扫和修理
医疗卫生立法 赋予外国医生罗马市民权
A.罗马法注重保护公共利益    B.罗马的公民权不断扩大
C.罗马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强    D.罗马法的法律体系完备
3.在“罗马困境”冲击之下,7—8世纪的拜占庭统治者不仅逐渐放弃对西部疆域的传统诉求、还在法律编纂中弱化甚至部分放弃“普世罗马帝国”理念中的“罗马”内核。这体现出拜占庭法律( )
A.体系进入了完备阶段 B.适应帝国变化的需要
C.完成向万民法的过波 D.影响了整个罗马帝国
4.如图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出现的辛塔曼尼图案。该图案具有东亚的云带纹、三点、条纹及团花成分。据此可知,当时奥斯曼帝国( )
A.经济发展与东亚高度关联 B.工艺水平臻于成熟
C.政府实行开明的开放政策 D.文化交流突破地域
5.1324~1325年,马里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朝圣之行,让伊斯兰和基督教世界都感受到马里文明的强盛。他的朝觐队伍有6万人,其中的12000名奴隶,每人携带重达1.8公斤的金条,100头骆驼,每只骆驼分别携带23到136 公斤的黄金。这次朝觐( )
A.扩大了西非文明的影响 B.激发了西欧人寻金热潮
C.导致拜占庭的金价下跌 D.表明马里成为世界强国
6.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大汇合,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还包括( )
A.促进世界多元文明平等交往交流 B.传播了英国先进的工业文明
C.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7.如表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数量估计(单位;百万银元),这反映了当时( )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数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3 3 2—3
1600 11—14 10 4.4
1700 12 10—12 8.5
1800 30 23—25 18
A.中国主导了世界白银的流动 B.西班牙垄断了东西方贸易
C.亚洲在东西方贸易中有优势 D.欧洲丧失了贸易中心地位
8.有学者认为:“科学革命肇始于意大利,终结于英国,双方的杰出代表人物分别是伽利略和牛顿;而扮演欧洲经济领头羊角色的国家也随着这场科学革命主战场的转移而发生改变,英国取代了意大利成为领先的经济体。”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工业革命由意大利扩展到了英国 B.世界经济中心与科技中心同步转移
C.近代自然科学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D.经济实力地位决定国家的科技实力
9.拿破仑战争期间,拿破仑不仅强迫被占领国降低或者取消关税,而且还在被占领国的学校中强制推行法语。同时在征服意大利的时候,不仅消除了一切封建权
利的遗迹,而且还剥夺了教堂和寺院募集某些苛捐杂税的权力,并在其他被占领地区推广。这体现出拿破仑战争( )
A.促进了近代外交体制的确立  B.扫清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C.具有侵略和革命的双重性质    D.推动西欧宗教改革发展
10.19世纪中期以前,建筑物非常讲究艺术效果,建筑工程也多由艺术家来承担,此后建筑虽仍具有艺术和美学价值,但不再为艺术家所垄断,而逐步成为由工程师承担的工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变化( )
A.表明工程学已经取代艺术学 B.标志着建筑与艺术实现分离
C.符合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要求 D.说明了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11.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特别是巴黎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的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表明,巴黎公社的实践( )
A.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B.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
12.19世纪以前,印度向欧洲出口的主要是纺织品和其他一些制成品。19世纪后期,印度的出口却日益局限在原棉、茶叶、小麦等范围内,英国人则用轮船运来他们的工业制成品作为交换。这一变化说明( )
A.西方列强瓜分了整个亚洲 B.印度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D.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
13.1818年,美国政治家亨利·克莱在国会大力呼吁美国尽早承认拉丁美洲独立政府,要求美国对这场争取自由的战争提供支持。他声称,“拉美的独立会鼓舞美洲的感情,关系到我们的政治、商业与航海。它们将服从新世界体系的法则”。这种主张( )
A.试图加紧美国对拉丁美洲的侵略 B.意在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
C.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D.有助于进一步削弱欧美的殖民势力
14.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写道:“在工人中间,存在着一种不仅是不满,而且是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劳合·乔治意在强调一战后( )
A.西方世界遭遇政治危机 B.无产阶级革命不断胜利
C.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 D.传统国际格局受到冲击
15.十月革命后,列宁结合俄国民众的实际状况,通过发行通俗报纸,利用电影进行生产宣传,在农村阅览室和街头等地方展出图表和图片,在大小工厂和技术学校附近张贴海报和宣传画等一系列方式进行理论宣传,强化政治理论动员。这些理论宣传旨在( )
A.凝聚工农革命力量 B.维护社会经济稳定
C.改变理论宣传方式 D.增进民众政治认同
1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斗争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摩洛哥里夫地区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一度建立里夫共和国;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抗意游击战争,最终于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这一系列事件表明( )
A.非洲是民族独立运动的中心    B.北非东非民族独立意识觉醒
C.民族独立呈现相互支援局面    D.无产阶级开始领导民族独立
17.埃及学是研究古埃及文明的学科,是西方列强对外扩张催生的产物。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等人破译了象形文字,埃及学诞生。此后,英、法、普鲁士等国收集埃及文物、争夺考古发掘特权。1922年埃及独立,埃及学的本土化获得发展。埃及学的本土化( )
A.增强了埃及人的文化自信 B.实现了现代埃及的民族独立
C.全面摆脱了西方史学语境 D.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18.二战初期,英国政府的战争动员较少出现“人民”的字眼,多强调战争对捍卫文明的意义;战争后期,“人民战争”开始在官方和民间的宣传中被不断提及。这一变化( )
A.表明英国认清战争的侵略本质 B.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反映了绥靖政策已经彻底破产 D.体现出对战争形势认识发生变化
19.下图漫画中的人物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的是( )
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20.英国政府将中央公务员从1979年的75.2万减至1994年的53.3万;克林顿时期的美国裁减了 35.1万政府雇员,削减财政开支达1370亿美元;德国从统一到 2003 年也裁减了约100万公务员。西方国家的做法( )
A.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B.表明政府职能向市场和社会回归
C.强化了国家干预的政策    D.保障了国家文官队伍的高效廉洁
21.1965年,苏联通过《集体农庄庄员养老金和补助费法》,将享受退休金的范围扩大到集体农庄庄员;1977年,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个人社保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据此可知,当时苏联的社保制度( )
A.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抵制了西方的文化渗透
C.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D.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2.20世纪70年代,墨西哥、巴西、委内瑞拉、智利等国凭借自身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及国际石油价格提升等优势,大量举借外债以推动本国发展;进入80年代后,在美国的带动下,国际贷款利率升高,且居高不下,引发了拉美庞大的债务危机。上述材料反映了( )
A.美国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 B.拉美国家亟需产业结构的升级
C.美洲需要实现区域集团化 D.公正合理的经济秩序有待建立
23.当前,昔日推动全球化的一些西方国家丧失了继续推动全球化的动力,民粹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片面追求国家利益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肆意横行,强权即公理的霸凌主义“政治病毒”蔓延扩散。这些情况( )
A.表明全球治理体系亟待重建    B.说明单边主义成为全球主流
C.折射全球化现象已不合时宜    D.是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2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2023至2024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不均衡的发展进程正在加剧全球性的不平等,这不仅导致最贫困群体在发展中掉队,也加剧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极化。 据此可知,当今世界( )
A.经济力量悬殊引发政治动荡 B.贫困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阻碍
C.主要国际治理组织形同虚设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势在必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8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者学习法国的“开明专制”进行改革。改革并不局限于宗主国内部,两国采取了诸多措施以加强对殖民地的管理和控制,这一过程也间接促进了科学技术在拉丁美洲地区的传播。这一时期,殖民地与宗主国的贸易以及殖民地内部的长途贸易发展迅速,农业和矿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波旁改革和庞巴尔改革的一系列针对殖民地的政策虽然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但归根到底是为了强化对殖民地的控制,排除欧洲其他势力,实现对殖民地的“再征服”。加之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外部因素的强烈冲击,殖民地精英的自我意识愈发高涨,以致寻求摆脱宗主国的压迫。反抗宗主国,不仅要付诸行动,还要赋予行动以合法性,启蒙思想则成为拉美人寻求独立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尹建龙、沈昊凌《启蒙运动思想传入拉丁美洲的过程及其影响》
材料二 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启蒙思想家,首先向长期垄断着殖民地哲学阵地、禁锢着人们思想的亚里士多德学说开火,否定它的权威。由于该学说的主要传播阵地是殖民地的各大学,所以殖民地的教育制度也受到批判,启蒙思想家还提出了改革的主张,在他们的影响或参与下,殖民地各地区开办了许多新型的学校和研究园地,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知识。美洲殖民地的启蒙学者亲自在这些新型的学校里授课,同时,他们还开展对所在地区的考察和研究工作,认识了自己所在的地区,认识了美洲的现实,从而更加了解本地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加深了已有的乡土之情,增进了爱国之情。
——摘编自郝名玮《启蒙思想与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成为“拉美人寻求独立的思想武器”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思想传入对拉美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26.殖民主义不同时期呈现不同表现,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殖民体系最终走向崩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英国社会改革家和理论家霍布森曾说:“争夺非洲”是整个西欧一小部分极富裕和有权势的金融家们的经济利益造成的。他认为,非洲的殖民地化并没有给纳税人带来经济上的好处,因为他们的国家根据国际资本家的命令派遣征服军和占领家,财富仅仅流向富豪们,他们闯出经济停滞的西欧,寻求着比在国内所能获得的更高的投资回报。霍布森总结道,19世纪后期的帝国主义是一种“国家生活的堕落的选择,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私的攫取欲和暴力统治欲。”
——【美】罗伯特·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美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倡导者和设计者。自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在北美大陆的扩张后,即开始了谋求在太平洋的利益,提出新殖民主义的“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第一,扩张的目的是追逐商业利益,要求自由贸易的“公平”竞争原则,不搞歧视和垄断;第二,“不割让主义”,反对分割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第三,保全中国的行政实体,实行间接统治。
——节选自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三 正如欧洲在19世纪最后20年中迅速获得其大部分殖民地那样,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样短的时期内又失去了其大部分殖民地。在1944年至1985年间,总共有96个国家赢得独立。…出现这一意想不到的结局的一个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初的殖民主义列强空前地衰落:法国和荷兰被侵占,英国则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遭到削弱。同样重要的是,反帝国主义情绪在诸帝国国内也得到发展。……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促进,……当所有这些人返回家园时,他们必然会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当地的殖民地官员和本民族的领导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所学指出早期殖民者侵略非洲的方式。根据材料一分析欧洲列强实行“非洲殖民地化”的动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新殖民主义的特点。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史实指出美国构建“太平洋商业帝国”的主要举措。(6分)
(3)结合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的主要原因。(10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在很早的时候,人群就组成不同的社会,理解每一个社会的历史发展都是重要的,……当代全球化的经历也清楚地表明,只考虑某一个单一的社会是不可能理解今天的世界的,理解当代世界需要考虑世界各民族彼此交流的多种方式。在考虑不同民族组织自身社会的独特方式的同时,世界历史还格外关注各民族跨文化交流的多种方式,这种交流深刻地影响了每个社会的发展,也把世界联成一体。…在世界历史上,全球化不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当代的全球化的确比早期的跨文化互动更为剧烈,但是只有在人类长期的跨文化互动的历史中,才有可能理解今天的全球化的世界。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全球化的认识,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均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答案】D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A 14.【答案】A 15.【答案】D
16.【答案】B 17.【答案】A 18.【答案】D 19.【答案】A 20.【答案】B
21.【答案】D 22.【答案】D 23.【答案】A 24.【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道小题,共52分。
25.(16分)【答案】(1)欧洲启蒙思想借由西班牙、葡萄牙的改革传入拉美地区;拉美本地经济发展为独立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拉美独立意识加强,需要寻找革命理论指导;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运动的鼓舞;启蒙思想自身的先进性。(任答4点,得8分)
(2)推动民众的思想解放;促进新式教育的发展;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强化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8分)
26.(24分)【答案】(1)方式:建立殖民据点、垄断商路;野蛮的掠夺和不平等贸易;开展罪恶的奴隶贸易。(4分)动因:满足垄断资本集团寻求和扩大市场、投资场所,获取高额利润的贪婪和征服欲望;同时转嫁国内经济危机,摆脱经济停滞。(4分)
(2)特点:强调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反对殖民地化。(2分)举措: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限制英日在远东的扩张;签订《九国公约》确认在华“门户开放”的原则。(4分)
(3)二战极大地削弱了殖民主义国家的实力;殖民地半殖民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壮大了力量;反法西斯战争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战后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亚非会议的召开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10分)
27.(12分)【答案】示例一:
见解:人类的全球文明交流具有多种方式。
战争、贸易、人口迁移均是推动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亚历山大东征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近代殖民扩张过程中,殖民国家往往向被殖民地区输出价值观,被殖民者在保护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会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人类早期的文明中心即通过商贸实现连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近代以来商贸范围扩大商品承载了世界各地的观念、道德、艺术、习俗等,所以国际贸易推动文化传播,加强了世界的联系。亚欧民族大迁徙,使各区域的文化在交往过程中实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近代华工出国保留和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美洲、大洋洲的经济发展。在多种途径的文明交流过程中,文化发展呈现新的多样性,世界成为一个更紧密联系的整体。
示例二:
见解: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历史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基础。
世界文明是历史上不同地区的先民们共同创造的,各地区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和历史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伦理道德,天人合一,“和为贵”;而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则为了获得生存空间,不断对外殖民、扩张;古印度因多次遭受外族入侵和内部纷争,其佛教文化中形成了“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在近代全球化潮流中,西方殖民扩张冲击了各地区传统文化,加剧了民族间的冲突与矛盾,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历史的教训表明,在全球化深入开展的当今世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