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七年级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初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七年级 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2 23:1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战国七雄
前770年 前475年 战国 前221年
新课导入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想一想
1.“战国七雄”是哪七国 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 战争有哪些特点
2.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3.都江堰的位置、修建者、结 构和作用是什么
齐楚燕韩赵魏秦——地理位置
2.社会状况: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三家分晋:赵、魏、韩
(公元前403年)
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一 、战国七雄
1.形成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战 国 桂陵之战 魏、赵、齐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魏、齐
减灶计
长平之战 秦、赵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三次经典战役

孙膑
魏)
庞涓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减灶计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长平之战,赵国用纸 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 俘,绝大部分被坑杀。
邯郸
长 平
高平西北O
周 o 洛阳
洛阳东
中 赵军固守阵地
O 秦军包围圈
长平之
(前260年)
秦军进攻路线 赵军进军路线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
战争四大特点
战争规模大
交战区域广
参战兵力多
持续时间长
思考:百姓对战争有什么感受 他们最渴望什么
各国变法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邹忌
马陵
崔陵
曲 阜
战国形势 图
战国七雄
齐。楚。燕。韩。赵。魏。秦
尔胡
面戊
李悝
大梁。
吴起

商鞅
咸隔
成都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铁犁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新兴地主阶级。
2.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 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人物扫描
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 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 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 国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 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 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 商鞅遭诬陷被车裂而死。
商鞅变法 旧贵族: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商鞅舌战守旧贵族
立(徙)木为信
商鞅变法的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思 考 :商鞅被车裂,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商鞅变法给你们造成的影 响。


地主 士兵 农民 贵族
一场改革的成败,不在于实施变法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 是否达到——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三、造福干秋的都江堰
1.时间:公元前256年,战国后期。
2.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
3.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4.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5.影响: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灌溉


宝瓶口(人工开凿)


鱼嘴
防洪
离堆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大变革
劳动工具——铁农具
耕作方法——牛耕
● 七雄兼并——各国变法
新的阶层——新兴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制度
私田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
铁制工具 的推广
牛耕的推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确立
各国变法
商鞅变法
战争七雄的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
兼并战争的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 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背景:西陲小国,诸侯卑秦;孝公继位,图强改革。
内容:政治,经济,军事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 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课堂总结
战国
时期
的社
会变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