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的小闹钟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围绕《调皮的小闹钟》中特殊的音响效果来设计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音乐中神奇而美妙的钟表形象。面向全体学生,引导他们高效率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提高他们对探究音乐本体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关注,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理论依据
以北京市欣赏教学内容设计的思路为理论依据。抓住作品情绪、节奏的特点以及乐曲中出现的有趣的声音,结合学生原有储备设计教学内容、活动。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此曲也译作《打切分音的钟》、《打切分节奏的闹钟》,由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作于1945年。同年夏季由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首次演出。
乐曲为C大调。四四拍。中庸的快板,采用回旋曲式写成。
乐曲开始用木鱼声模拟钟摆的走动声。开始它很有规律,带有装饰音的主题从第四拍进入,它刚刚进行了一个乐句,就出现了切分节奏,但它很快又恢复了正常。木鱼在主题出现切分音之后,主题进行到了第二句尾时,它像开玩笑似的,也来了一个切分节奏,此后,经常出现这种切分现象。这种偶尔出现的装饰音和切分节奏,在单调乏味的四分音符节奏的进行中,表现出一种不安分的性格和幽默的情绪。
主题之后,是第一插部,它转成了G大调,旋律以附点音符为特色。前几个乐句都是从八度大跳开始,活泼而有生气。
主题再现,接第二插部。乐曲进行中不时插入闹钟的响铃声和不规则的走动声。当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加有反复后接尾声。有的音乐版本在结尾时掺以杂音,表现主人公摇晃、敲打小闹钟,结果适得其反,钟的毛病更多了,气的主人把它摔在一边,使得乐曲具有更为风趣的性格。
安德森是当代美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
1945年的一天,安德森房间里的一台小闹钟出了毛病,它走走停停,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写下了《调皮的小闹钟》这首漫画式的描绘性标题乐曲,它幽默而诙谐。作曲家笔下的小闹钟似乎厌倦了正确的呆板的“滴答”声响,别出心裁的试着发出“摩登”的切分节奏,最后陷入毁坏的困境。
(二)学生情况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 学生喜欢聆听轻松幽默的乐曲。
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对视听感受法、听辨法、讲授法、启发法、已经比较熟悉了,对探究法、还需要教师的指导。
知识与技能方面:
1.我校一年级学生具备识读简单节奏的能力,而本首作品中的切分节奏学生没有接触过。
2. 学生具备表现乐曲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在动静结合感受与欣赏乐曲的教学方式下,采用
1.听辨法:听辨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
2.听辨法:听辨情绪和节奏的变化,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
3.听唱法:学习乐曲的主题旋律。
4.讲授法:介绍作品和作曲家。
(四)技术准备
1. 在课前采用Mp3ABCup软件为歌曲剪辑
2.在课前制作了PPT教学课件
3. 在课前采用画图工具制作谱例
4. 在课前采用overture制作音频
5. 在课前采用Adobe Audition录制音频
6. 在课前采用会声会影截取视频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问题 对策
音乐要素中的内容容易混淆 教师用听辨、分析、讲解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作品。
小闹钟调皮的节奏也就是乐曲中出现的切分节奏以及附点节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 教师完成切分节奏以及附点节奏的部分,学生打横拍与教师配合,合奏表现。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聆听管弦乐曲《调皮的小闹钟》,在欣赏形象的器乐曲中获得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听辨法:听辨主题旋律出现的次数。
听辨法:听辨情绪和节奏的变化,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
听唱法:学习乐曲的主题旋律。
讲授法:介绍作品和作曲家。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够感受到情绪、节奏带给我们的不同音乐形象。
2. 知道乐曲的结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分辨乐曲的结构。
(二)教学难点
体会、感受不同的音乐情景
五、教学过程
(一)主题旋律:
环节目标:学习主题旋律,导入本课教学。
设计说明:通过学唱主题旋律,加深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和感知。
活动1.1 —— 听听主题旋律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什么声音?
活动1.2 —— 模仿闹钟走动的节奏
活动1.3 —— 学唱主题旋律
活动1.4 —— 表现主题旋律
边唱边用平稳的节奏表现主题旋律。
听老师的小闹钟走的节奏还平稳吗?
活动1.5 —— 出示课题
(二)完整聆听:
环节目标:知道主题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
设计说明:完整聆听乐曲,听辨主题出现的次数。
活动2.1 —— 完整聆听
(1)完整聆听乐曲,听听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
(三)分段欣赏
环节目标:了解乐曲的结构,知道乐曲每个部分所表现的情景。
设计说明:分段聆听乐曲,感受情绪、节奏带来的不同的情景。
活动3.1 —— 学习第二插部
这次你又听到了小闹钟的什么声音?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铃声一共响了几次?
表现乐曲的第二插部。
活动3.2—— 学习乐曲的第一插部
请你们来听听这段旋律的情绪是否发生了变化?这次又表现了什么情景?
表现乐曲的第一插部。
活动3.3 —— 归纳乐曲结构
完整聆听乐曲并排序。
归纳乐曲结构。
介绍回旋曲式。
活动3.4 —— 了解作曲家
介绍作曲家安德森。
(四)完整表现
环节目标:完整欣赏乐曲并表现乐曲。
设计说明: 通过完整表现乐曲,进一步熟悉乐曲、掌握乐曲的结构。
活动4.1 —— 完整表现乐曲
活动4.2 —— 拓展视频
活动4.3 —— 总结
(1)教师小结
六、学习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评价方式以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听辨的形式,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成果,教师及时给予鼓励,从而更好的达成教学设计的预期目标。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1.准确分析教材
教师以音乐为本,对作品进行了科学地分析。准确的分析了乐曲节奏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情绪、节奏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情景,掌握乐曲的结构。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学音乐。
根据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我在设计本课时力图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其次,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听赏为主,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聆听音乐,围绕“听”展开丰富多彩的参与体验活动和师生互动活动。有机的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
在教学方法上,我改变了一听到底的方法,围绕乐曲中小闹钟各种有趣的声音展开联想。通过创编歌词“打切分音的小闹钟,da di da di da di di di di da”学生模仿演唱,加深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和感知。始终围绕音乐要素来分析乐曲不同的乐段,培养学生的听觉思维能力。同时制作道具和题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检测学生所学、听辨主题旋律并记录乐曲曲式结构。让学生充分的模仿、体验、感受与表现音乐。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