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射九日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认识“射、值”等13个生字,会写“觉、值”等8个字,会写“光明、觉得”等16个词语。
能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述故事,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体会后羿射日的艰辛和伟大,培养学生勇敢、正义、为民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能根据表格提示的内容讲述故事,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教学难点
体会后羿射日的艰辛和伟大,理解神话故事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等。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后羿射日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精心选取一段精彩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视频剪辑,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等,在课堂伊始进行播放。视频中,古老而神秘的画面、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奇幻的情节,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神话世界的浓厚兴趣。
视频结束后,亲切地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刚刚我们一同领略了这些精彩的神话故事,你们当中有人之前看过吗?那你们觉得有趣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全新的神话故事——《羿射九日》。”
教师在黑板上郑重地书写课题,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充满激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正音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铅笔圈出生字词,并借助拼音反复诵读,确保读音准确。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生字词,一方认真朗读,另一方仔细倾听并及时纠正读音错误。
教师手持精心制作的生字卡片,逐一展示给学生。随机指名学生站起来认读,对于读错的字音,教师进行耐心的正音指导。
针对“值、滋、熔、庄、稼”等字的读音,教师进行重点强调,通过示范朗读、举例词语等方式,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发音。
对于“射、裂、箭”等字的写法,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详细的示范,向学生展示笔画顺序和结构布局,提醒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组织学生进行开火车读生字词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一步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他们在朗读的同时,深入思考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耐心倾听,并通过引导和补充,帮助学生准确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讲述了后羿为了拯救人类,毅然射掉了九个太阳的英勇故事。
接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后羿为什么要射日?
学生默读结束后,积极组织交流汇报活动。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认真倾听并进行总结:十个太阳一同出现在天空,给人类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巨大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决定挺身而出射日。
(四)精读课文,感受起因
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则边听边思考:很久很久以前,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们纷纷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相关的精美图片,如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强调要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世界原本的美好和安宁,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
学习第2自然段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十个太阳是如何出现在天空中的?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理解,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齐”这个词的含义,让他们体会到十个太阳同时出现的突然和无序。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学生在朗读时,加重“一齐”这个词的读音,突出十个太阳的任性和不负责任,表现出这种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
学习第3自然段
组织全班学生齐读第3自然段,同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十个太阳出现在天空后,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具体的灾难?
学生们积极交流汇报自己找到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描绘“炙烤、晒枯、烤焦、蒸干、熔化”等景象的震撼图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残酷现实。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用沉重、痛苦的语气,读出人类日子的艰难和痛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同身受。
(五)书写指导
运用多媒体设备,在屏幕上清晰地展示出“觉、值、类、艰、弓、炎、害、此”这8个生字。
让学生认真观察每个生字的字形结构,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分享自己认为在书写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比如笔画的顺序、易错的部位等。
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进行范写,尤其对“觉、炎、害”这几个字进行重点示范,详细讲解每一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位置,以及整个字的结构布局。
学生开始进行描红和临写,教师在教室里巡回走动,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书写情况,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六)课堂小结
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丰富内容,包括新学的生字词、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后羿射日的起因。
向学生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现在清楚后羿射日的原因了吗?谁能给老师和同学们再讲一讲?”
布置课后作业:
认真抄写生字词,每个生字词抄写三遍,加强记忆。
把课文声情并茂地读给家长听,并向家长详细讲述后羿射日的原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关键的生字词,如“值日、熔化、艰难、炎热”等,进行听写练习,全面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重要内容,向学生提问:“上节课我们一同探讨了后羿射日的原因,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为大家清晰地说一说?”
(二)品读课文,了解经过
安排学生默读第4-6自然段,同时思考:后羿是怎样一步步射日的?
学生完成默读后,积极进行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在黑板上或通过多媒体设备出示相关的关键句子,如“他翻过九十九座高山,跨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他登上一座大山,搭上神箭,拉开神弓,对准天上的一个太阳,嗖地就是一箭。”“那个太阳一下子爆裂开,一团团火球到处乱窜,接着,噗噗地掉在地上。”“这个太阳害怕极了,慌慌张张地躲进了大海里。”
针对这些句子,教师进行详细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和其中蕴含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的动词和形容词,体会后羿射日时的英勇和果断,以及太阳的害怕和慌张。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学生在朗读时,通过加重关键词的读音、调整语速和语调等方式,生动地表现出后羿的英勇和太阳的惊恐。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围绕“后羿射日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地方很神奇?”这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引导他们更深入地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
(三)品读课文,了解结果
要求学生默读第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后羿射日最终取得了怎样的结果?
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句子,如“从此,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土地渐渐滋润起来,花草树木渐渐繁茂起来,江河奔腾欢唱,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教师对“勃勃生机”这个词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通过举例、描绘景象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学生用欢快、充满希望的语气朗读,读出大地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喜悦之情。
组织学生对比朗读第3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让他们在朗读中深刻感受大地在射日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四)练讲故事,指导交流
通过多媒体设备或板书,向学生出示一个清晰的表格,内容包括后羿射日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人类的日子很艰难。
经过: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了最后一个。
结果:大地上重新现出了勃勃生机。
安排学生先与同桌互相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互相倾听、互相补充和纠正。
指名学生站起来在全班面前讲故事,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故事讲述结束后,组织师生共同进行评议。从故事的完整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情感的投入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他们分享自己在这个神话故事中觉得神奇的地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共同感受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
(五)总结拓展
引导学生回顾整篇课文,对后羿射日的故事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出后羿勇敢、正义、为民着想的精神品质,强调他的行为对人类的重大意义。
进行拓展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还知道的其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牛郎织女》等。
(六)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把后羿射日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让家人也能感受到这个神话故事的魅力。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其他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并在下次上课时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讲故事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讲述不流畅、不完整的情况,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此外,对于神话故事中蕴含的精神内涵,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