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课前预习单 学生版+教师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课前预习单 学生版+教师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2 10:51: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课前预习单
◎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拼音
字词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悬
拼音
字词 枯藤 瘦马
2.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次北固山下(古义: 今义: )东临碣石(古义: 今义: )
一词多义 以观沧海( )以歌以咏志( )
文言句式 倒装句:歌以咏志( )省略句: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
◎作者简介
曹操 ①曹操(155—220),字 ,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
李白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 ,号 。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被称为“ ”。
王湾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
马致远 ④马致远,字 ,号 ,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 ”,是“ ”。
◎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征乌桓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之子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八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文体知识
1.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郊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与《 》合称“乐府双璧”。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跟诗的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律诗
律诗是 的一种,讲究 ,格律非常严谨。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次北固山下》每句五个字,所以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3.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翻译与理解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②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③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
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②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③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
① 首联: 。
② 颔联: ,

③ 颈联: ,

④ 尾联: ,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 )
小桥流水人家, ( )
古道西风瘦马, ( )
夕阳西下, ( )
断肠人在天涯, ( )
①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②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课前预习单
◎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拼音 jié dàn sǒnɡ zhì sè xuán
字词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悬
拼音 ténɡ shòu
字词 枯藤 瘦马
2.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次北固山下(古义:停泊今义:次序,也用作量词)东临碣石(古义:登上;今义:靠近)
一词多义 以观沧海(连词,表承接,可不译)以歌以咏志(介词,用来)
文言句式 倒装句:歌以咏志(宾语前置,即“以歌咏志”)省略句:若出其中(省略介词“于”)若出其里(省略介词“于”)
◎作者简介
曹操 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
李白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王湾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
马致远 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征乌桓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之子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八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文体知识
1.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郊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的套语,跟诗的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2.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格律非常严谨。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次北固山下》每句五个字,所以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3.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翻译与理解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②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③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①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②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③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描写暮春景色,叙述好友被贬之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的遭遇的关切、同情,以及因朋友远去偏僻之地而产生的深深担忧之情。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①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②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③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④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自己旅途中怀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夕阳西下,(夕阳早已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①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②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