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9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 能用成语故事概述淝水之战的经过;通过分析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理解民族交融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 . 在情境体验与探究中归纳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措施,认识顺应历史潮流学习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 梳理时空发展线索,明确北朝政权的更替,北方再度统一,使学生明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趋势(时空观念)
4. 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图片,对比分析民族交融的表现及特点等。通过对民族交融概念的学习理解,渗透中华文明是由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努力的成果。( 家国情怀)
火出圈的淄博烧烤—
民族融合的产物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习总书记指出,云冈石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龙门石窟佛像
云冈石窟佛像
同是北魏时期的石窟,为什么会出现变化呢?
【典籍里的历史】
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房玄龄《晋书·载纪》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房玄龄《晋书·列传》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 ——房玄龄《晋书·载纪》
风声鹤唳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这些成语都跟一场战争有关。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争吗?这场战争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一、民族迁徙探交往
【名词解释】
◎建康
◎洛阳
◎长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匈奴、鲜卑、羯、氐、羌
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洛阳
◎长安
◎建康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十六国分布图
匈奴 前赵
北凉
夏
羯 后赵
鲜卑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前秦
后凉
成汉
羌 后秦
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十六国”。
十六国的建立
前秦
东晋
376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对峙
约90万
8万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九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思考:苻坚出动约90万大军,为什么却不能统一江南?
项 目 内 容
时间
地点
对战双方
经过 (成语)
结 果
战争特点
影响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383年
前秦(87万)东晋(8万)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淝水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
·淝水之战
北魏政权的建立
四世纪后期(386年),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都城:平城(山西大同)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拓拔珪
二、北魏改革促交流
改革背景
1.鲜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译:北方长期以来受到少数民族的战乱之苦,赋税征收不上来,农民破产严重。
译: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2.社会矛盾尖锐
1.鲜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2.社会矛盾尖锐
改革背景
迁都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平城春天)野无青草,……“饿死衢[qú]路,无人收识”。
——《魏书·高祖纪》
4.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1.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2.保守势力阻挠改革
5.倾慕汉族文化
3.统治中原需要
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说汉语
《孝文帝出行图》
北魏文官俑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对孝文帝改革的认识:
先进必然战胜落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三、政权更迭育统一
六镇兵变
“魏世祖破蠕蠕(柔然),列置降人于汉南,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分为六镇,今武川、抚冥、怀朔、怀荒、柔云、御夷也。”--《资治通鉴》
东
汉
三国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北魏
隋
隋朝统一
灭
383年淝水之战
(266-316)
(317-420)
(220-280)
魏
蜀
吴
北朝(439北魏统一北方)
南朝(420-589)
国家大一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前秦)
四、胡风汉韵现交融
魏晋时期民族关系的总体表现: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经典拓碑
实行汉族君主专制制度
政治制度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汉人胡食画像砖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经济生活
《汉代讲经图》
经济生活
北朝乐府《木兰诗》
《敕勒歌》鲜卑语译成汉语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文学
歌舞
胡旋舞
思想文化
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
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民族心理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论从史出】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古今贯通】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北方地区
淝水之战
分裂
孝文帝
改革
民族交融
北魏
统一
奠定全国
统一基础
北朝政权更替
1..“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导致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D
2.“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
A.南方经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D.这一时期,正式形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
D
3.北朝“汉服”“胡服”并行不悖,前期多为“胡服”,皆窄衣掐腰,毡帽短袖,用料多为皮革毛绒;自孝文帝改革后,北朝衣着服饰不断演化,呈现胡汉风格结合的特色。这说明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胡服”成为主流服饰
C.民族隔阂完全消失
D.棉纺织业高度发达
A
4. 前秦王苻坚和北魏孝文帝及北周文、武二帝各自称是远古有扈氏(苻坚)、黄帝(鲜卑拓跋氏)、炎帝神农氏(宇文氏)之后,皆为华夏族苗裔。这说明( )
A.大一统的局面已经形成 B.北方各族之间矛盾不断
C.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加强 D.中华文化影响非常深远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