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声、光专题复习卷
例 题
1.我们能听到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但听不到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其原因是 ( · )
A.蝴蝶飞行时声音响度小
B.蝴蝶飞行时振动频率小于 20 Hz
C.蝴蝶飞行时音色与蚊子不同
D.蝴蝶飞行时振动的幅度小
2.如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者的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B.甲、丙两者的响度和音调相同
C.乙、丙两者的音调和响度均不同
D.甲、丁两者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3.下列4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响度大的是 ( )
A.(1)(3) B.(2)(4)
C.(1)(2) D.(3)(4)
4.列车匀速进站,机车发出频率为 f 的汽笛声,站在站台上的旅客听到的汽笛声频率为f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D.无法判断
5.在过春节时,小孩均喜欢玩一种有导火索的“冲天炮”。也称火箭炮或飞天炮。冲天炮大约可飞2 m~50 m高度,选择空地、周围无易燃物及人的情况下燃放,“冲天炮”飞上天后会在天空爆炸,远看一闪,虽小,其杀伤力不亚于普通爆竹,在上升和爆炸时均伴有声音,下列关于燃放者在整个过程中听到的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
A.上升过程中响度和音调均不变
B.上升过程中响度变小和音调不变
C.上升过程中响度变小和音调变低
D.上升过程中响度变小和音调变高
6.晚上,小明挑着一盏不带光源的工艺品小灯笼在家里玩。当把小灯笼移到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正下方时(如图所示),会在小灯笼正下方的水平白纸上出现一个影子,关于这个影子的形状,图中正确的是 ( )
7.将物体放在焦距为 f 的凸透镜主轴上,分别离透镜20cm、14cm和6 cm时,各能得到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 为 ( )
A.14cm>f>10cm
B.10cm>f>7cm
C.10cm>f>6cm
D.20cm>f>14cm
8.我校教师运用了人脸识别系统签到,老师们站在机器前0.5m~1.2m处时,安装在墙上的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就可以对其面部特征进行快速核对。由此判断,人脸识别系统的摄像机的镜头 ( )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4m
B.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能为0.1m
C.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4m
D.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能为0.1m
9.如图,一块玻璃砖内有一个类似凸透镜的空气泡,你猜猜看,当平行光线穿过它后,光线会 ( )
A.发散 B.会聚
C.仍平行 D.不改变方向
10.如图所示,O为凸透镜的光心,O OO 为凸透镜的主光轴,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用f 表示透镜的焦距,A'B'为物体AB 的像,A'B'箭头方向平行于主光轴,则关于物体AB 所在的区域和箭头方向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Ⅰ区域,与主光轴平行
B.图中Ⅰ区域,与主光轴不平行
C.图中Ⅱ区域,与主光轴平行
D.图中Ⅱ区域,与主光轴不平行
11.某中学八年级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物理现象,他们请一位同学在输送水的直铁管道(充满水)上敲击一下,使铁管发出清脆的声音,其余同学沿铁管分别在不同位置耳朵贴近铁管听声。实验结束以后,A同学只听到一次响声;B同学听到2次响声;C同学听到3次响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vt=340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水=1700 m/s,在铁中的传播速度是 若 A、B、C三位同学的位置到敲击点的距离分别为x ,xB,xc,则它们的大小分别满足的条件是 ; ; 。(请按照xA,xB, xc的顺序填空)
12.小明同学研究了均匀拉紧的某一根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并记录了实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根据记录表中的有关数据判断,当琴弦发音频率为440 Hz时,它的弦长为 ;当音名是B时,琴弦发音频率为 。小明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音名 中央(q1 D2 E3 F4 G5 A6 B7 Cī
唱名 (C调) Do Re Mi Fa Sol La Si Do'
频率/ Hz 264 297 330 352 396 440 528
弦长 l
13.如图(a)所示,直线 AB 是光滑木板与棉布的分界线(木板与棉布处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使一个小线轴(如缝纫机上的线轴)沿着与直线 AB 成一角度的方向PO匀速滚动,可以看到,线轴在棉布上滚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如图(b)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也发生了改变。
(1)由图(a)可知当线轴的甲轮刚接触到棉布时,其速度的大小将 (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此时乙轮速度的大小将 (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2)从图(a)(b)两种类似现象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发生折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3)光从玻璃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4.如图,把一个凹透镜 A 放在一个凸透镜 B 前 10 cm处,能使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这两个透镜后,会聚在 P 上的一点S;已知光屏距凸透镜 30cm,现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动,把凹透镜拿走,将一点光源C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距凸透镜30cm处,也能使C点的像成在光屏上的S点,则凹透镜的焦距是 ,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15.往试管里注入清水,用橡皮塞堵住管口,留一稍大的空气泡。让阳光垂直照射试管,发现阳光透过空气泡在白纸上形成一橄榄状的暗影,如图所示,原因是 。用掌握的物理知识分析,阳光透过试管的其他部分,呈现在白纸上的是 。
16.如图所示,两个薄透镜L 和L 共轴放置,已知L 的焦距f =f,L 的焦距 ,两透镜间的距离也是f,小物体位于物面P上,物距
(1)小物体经过这两个透镜的像在L 的 边,到L 的距离为 ,是 (选填“实”或“虚”)像、 (选填“正”或“倒”)像。
(2)现在两个透镜位置调换,若还要使给定的原物体的原像处成像,两透镜作为整体应沿光轴向 边移动距离 ,这个新的像是 (选填“实”或“虚”)像、 (选填“正”或“倒”)像。
17.如图所示的黑盒子内有两个透镜,使入射的平行的红光、绿光光束变宽,试画出光路图。若左边透镜焦距为f ,右边透镜焦距为f ,则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L= 。
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2)实验中,改变蜡烛A 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 B 总能与A 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选填“有关”或“无关”).过了一段时间,蜡烛A 变短则A 的像的大小将 。(选填“变长”“不变”或“变短”)
(3)在实验中必须选用 (选填“平面镜”或“玻璃板”),原因是 。找像的位置采用的物理思维方法是 。
(4)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 一侧观察。小明无论怎样调节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蜡烛的像重合,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出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什么
(6)如图丙所示,将玻璃板与水平桌面成45°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让蜡烛 A 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将看到蜡烛A 在玻璃板后的像 运动(选填“水平向右”“水平向左”“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
(7)另一位同学直接用平面镜来确定像的位置,如图1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将5节同样的小电池直立在白纸上,保持电池①的位置不变,移动其他电池,使电池③遮挡住电池①的像和电池②,电池⑤遮挡住电池①的像和电池④,在白纸上记录下电池的位置如图2所示,请在图3中作出电池①像的位置并用“·”表示。
19.小明在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所用的实验器材有:用发光二极管做成的物体、有小孔的方纸板、用半透明塑料膜做成的屏、量程为0~30cm的直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1)该实验应该在较 (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下进行。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在图2的方格纸上画出像高与物距的关系图像。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物距u/ cm 相同
物高h / cm 相同
像距v/ cm 4.0 8.0 12.0 16.0 20.0 24.0
像高h / cm 2.0 4.1 6.0 8.0 9.9 12.0
(3)根据图像可以看出h与v的关系为: 。
(4)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开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察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空气的温度有关,在一定的范围内,其关系如下表格所示:
空气温度t ℃ 0 5 10 15 20 25 …
声音速度v/(m·s ) 331 334 337 340 343 346
(1)如果测得今天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38.2m/s,则今天的气温是 ℃。
(2)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在后,乙车在前,沿平直的公路分别以20 m/s和10 m/s同向行驶,当相距660 m时,甲车鸣笛,经过多长时间乙车司机听到甲车的鸣笛声 乙车司机听到甲车的鸣笛声立即鸣笛,当甲车司机听到乙车的鸣笛声时,两车相距多远 (当时气温为15 ℃)
21.课题一:与声音有关的实验探究
(1)他们首先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实验一、用手摸喉头,发声时,手在振动
实验二、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发声时,感觉手在振动
实验三、打击音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水面,激起水花
实验四、把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发声
(2)他们发现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 ,物理学把这种由几个现象得到一个共同结论的方法称为归纳法。
(3)音叉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到,通过激起水花将振动放大反映出来,物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为 。
(4)小玉发现,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他继续用刻度尺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如图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用力大小 小 大 较大
尺的振动幅度 小 大 较大
尺拍打桌子的声音 小 大 较大
(5)小马发现他收集的数据有问题,请你帮他指出来存在的问题是: 。
经过改正后,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
(6)小张发现塑料片快划与慢划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他选择如图A所示的器材进一步探究,但忘记记录现象了。请帮他完成实验记载:用薄塑料片在塑料梳子的齿上划两次,第一次快些,第二次慢些,则第 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如图B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划两次,则 把梳子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7)小马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作媒介;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作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两个实验:
A.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小丽轻敲桌面,小冬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
B.两张桌子拉开,又进行了一次实验。
①小马发现两个小实验的结果不同,其不同的地方是 。得出的实验结论验证了其中猜想 是正确的。
②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猜想假设;B.分析归纳;C.得出结论;D.实验研究;E.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马他们的后一次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 。(填步骤前的英文字母)
22.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如图为彩虹的形成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彩虹的形成作出解释。
23.如图所示, 为凸透镜的主光轴,F和 为凸透镜的焦点,AB 表示一个物体,位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画出A 点经凸透镜折射后像点 的位置,并证明AB 的像与物大小相等。
1. B 【解答】 解: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小于20赫兹,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蚊子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较快,发出的声音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故B正确。
故选:B。
2. D 【解答】 解:从图中可以看出:
相同时间内,甲、乙、丁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频率相同,所以它们的音调相同;
甲、乙、丙的振动幅度相同,所以它们的响度相同;甲、丙、丁的波形相同,所以它们的音色相同。
A、甲、乙的响度相同,音色不同,故A错误;
B、甲、丙的响度相同,音调不同,故B错误;
C、乙、丙的响度相同,音调不同,故C错误;
D、甲、丁的音色相同,音调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3. B 【解答】 解:(1)音调高是指声带振动得快,声音的频率高,导致发出声音的音调较高;
(2)高歌是指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大;
(3)女声的声带振动快,音调高,女高音就是这个原理;
(4)说话声音的振幅大,声音响度就大。
故选:B。
4. A 【解答】 解:当火车匀速进站,站在站台上的旅客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波数会增加,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的频率 f,故A正确。
故选:A。
5. C 【解答】 解:“冲天炮”上升过程中距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冲天炮上升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由于克服阻力做功,机械能减小,发出的频率也越来越小,所以音调越来越小。
故选:C。
6. C 【解答】 解:发光面较大的吸顶灯的光被灯笼遮挡后,在后边形成一个黑色的区域,叫做影子,即灯笼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因为吸顶灯的面积较大,所以在灯笼影子的边缘是光线较暗的半影区,中间是没有光线的全影区,半影区与全影区没有明显界限,所以C符合实际情况。
故选:C。
7. B 【解答】 解:当物体离透镜20cm时,成缩小的实像,因此物体位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之外,即20 cm>2f;
当物体离透镜14 cm时,成放大的实像,因此物体位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 f<14 cm<2f;
当物体离透镜6cm时,成放大的虚像,因此物体位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之内,即6cm综合以上三个不等式,解得7cm故选:B。
8. B 【解答】 解:镜头应该是凸透镜,而且所成的像应是缩小、倒立的实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远远大于二倍焦距,即0.5m>2f,解得 f<0.25 m,所以B选项正确。
故选:B。
9. A 【解答】 解:如果同学们不对图片进行分析,很容易选B,这是错误的,因为凸形气泡不是玻璃元件,故它不是凸透镜。这是一块玻璃砖被气泡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因此对照过去的平行光有发散作用,所以 A是正确的。
故选:A。
10. D 【解答】 解:由题意知,像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此时物体应在二倍焦距以外,且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物体应比A'B'大,箭头方向向上;像在主光轴下方,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利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作出物体AB,由图可知,物体应在主光轴下方,所以物体在图中Ⅱ区域,箭头方向向右斜上方,与主光轴不平行。
故选:D。
11.【解答】 解:声音到达人耳的先后顺序(传声物质)依次是:铁、水、空气。设声音传播的距离为x。
要分辨(相邻的)空气和水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xA≥42.5m;
要分辨(相邻的)水和铁传来的声音,应有: 解得:xB≥255m;
结论:C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xc≥255 m时,三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等于或大于0.1s,能听到三次敲击声。
B 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255 m>xB≥42.5 m时,水和空气传播的时间间隔等于或大于0.1s(可以分辨);
空气和铁传播的时间间隔等于或大于0.1s(可以分辨);水和铁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不能区分);
A 同学与敲击点处的距离:xA<42.5 m时,任意两种物质传播的声音到达听音者的时间间隔均小于0.1s,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
故答案为:xA<42.5 m;42.5 m≤xB<255 m;xc≥255 m。
12.【解答】 解:分析表格中频率和弦长两行数据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近似成反比。
①对于中央C和B有: 所以,频率一行第 7格的数值为:
②对于中央C 和A 有 故弦长一行第 6 格的数值为: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对于某一根琴弦,弦长越长,频率越低。
故答案为 l;495 Hz;对于某一根琴弦,弦长越长频率越低。
13.【解答】 解:(1)当甲运动到较粗糙的棉布表面时,由于甲受到了棉布的摩擦力,所以其运动速度会减小。而此时的乙还处于光滑的木板上面,仍然不受阻力,关于其运动方向不变。
(2)图(a),物体从木板到棉布,物体在木板上的运动速度大于在棉布上的运动速度。由于运动速度的改变,导致了运动方向的改变;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大于在水中传播的速度,由于传播速度的改变,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导致了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折射。由此可知,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发生折射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当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则光从玻璃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故答案为:(1)变小;不变。
(2)光在两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大于。
14.【解答】 解:当光源 C 在二倍焦距处时,成像在二倍焦距处,此时满足2f=30cm,所以f=15cm;
根据下面的光路图,结合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凹透镜的焦距: 10cm=20cm。
故答案为:20cm 15
15.【解答】 解:因为气泡处的水是两边高,中间低,相当于凹透镜,且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把光线分散了,所以比别处暗,产生阴影,
又因其他部分相当于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在白纸上留一条亮线,
故答案为:空气泡下的水相当于一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
16.【解答】 解:(1)由物距 .可知u>2f,则在L 的右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由 可得 解得v=1.5f,
因为L 的焦距 的焦距 两透镜间的距离也是 f,所以小物体经过这两个透镜的像到L 的距离为1.5f-0.5f=f,
(2)根据光的可逆原理可知,现在两个透镜位置调换,若还要使给定的原物体的原像处成像,第二次的物距等于第一次的像距,所以,透镜组应整体向左平移3f--f=2f,最终得到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1)右;f;实;倒;(2)左;2f;实;倒。
17.【解答】 解:由图可知,入射的平行的红光、绿光光束在射出后变宽了,这说明光线通过这两个透镜时会发散,故光线会经过发散透镜,即凹透镜;最后出来的光线是平行光线,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变成平行光线,故光线需要经过凸透镜;如图所示:
左边凹透镜焦距为 f ,右边凸透镜焦距为 f ,由此可知,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
故答案为:如图;
18.【解答】 解:(1)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
(2)本实验采用等效替代法,A与B 大小完全相同,B 与A 的像完全重合,说明A 与A 的像大小相同,不论物到镜的距离远还是近都得看到相同的现象,这说明像与物大小相同,与距离无关;
由于像与物大小相同,像的大小取决于物的大小,当蜡烛 A 变短,A的像也变短。
(3)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准确确定像的位置。找像的位置采用的物理思维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4)平面镜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A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眼睛在 A 蜡烛所在这一侧;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A蜡烛所成的像可能偏高或偏低,这样 B 蜡烛与A 蜡烛的像就无法重合了;
(5)本实验是探究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像和物体各对应点到平面镜间距离相等。他们下一步应该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通过归纳处理即可得出如下结论:物和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6)如图所示:当蜡烛A 沿着桌面向右做直线运动时,根据物、像相对于镜面对称的性质,蜡烛 A 在平面镜中的像做竖直向下运动。
(7)保持电池①的位置不变,移动其他电池,使电池③遮挡住电池①的像和电池②,电池⑤遮挡住电池①的像和电池④,根据光的直线传播作图得:
故答案为:(1)较黑暗;(2)无关;变短;(3)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等效替代法;(4)A; 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5)连接物、像对应点,测量物、像到镜面的距离并比较,观察物、像连线与镜面的位置关系;(6)竖直向下;(7)见上图。
19.【解答】 解:(1)本实验探究“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的像的高度和像距的关系”时,发光二极管是成像物体,在明亮的环境中,发光二极管和明亮环境的对比度降低,成像不太清晰,故该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效果更好。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线连接起来,见下图:
(3)由表格上的数据可知,像的高度随像到小孔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且像的高度与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所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成正比。
(4)A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始终是三角形,并且逐渐变小,故A符合要求;
B、C、D三图中随着卡片乙向左移动,孔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不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1)暗;
(2)见上图;
(3)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成正比;
(4)A。
20.【解答】 解:(1)分析表中数据发现,温度每升高5℃,声速增大3m/s,因此声速为338.2m /s时,温度为
(2)此时声音的方向与两车运动的方向相同,乙车司机听到甲车的鸣笛声的时间为t,
所以:340m/s×t=10m/s×t+660m
解得:t=2s
此时两车间的距离为:s=660 m--(20 m/s-10m/s)×2s=640m;
乙车听回声时所用的时间为t',
得乙车听回声时所用的时间为:
两车之间的距离为:640 m—1.8 s×(20 m/s—10m/s)=622 m
故答案为:(1)12;(2)当相距660 m时,甲车鸣笛,经过2s乙车司机听到甲车的鸣笛声;乙车司机听到甲车的鸣笛声立即鸣笛,当甲车司机听到乙车的鸣笛声时,两车相距622m。
21.【解答】 解:(2)分析(1)中的各个现象,不难看出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是振动;
(3)由于音叉的振动情况不易观察,所以将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的情况,即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水的振动,便于观察,即该过程中采用了转换法;
(5)在(4)中,小玉的实验是为了研究尺振动是所发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而不是研究尺拍打桌子与其振幅的关系,故他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应该是尺振动的声音,而不是尺拍打桌子的声音;故改正错误后,其正确的结论是: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6)由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即其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所以在划动塑料梳子时,第一次快,第二次慢,故第一次的音调高;在B图中,由于甲图的梳子齿比较稀少,而乙图梳子齿比较密,故划动时,乙图振动得快,即乙音调高;
(7)①由于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好,故分析两次现象,不难看出其不同之处是:第一次声音响度大,第二次声音响度小;即相对于原来的猜想来说,据此可知猜想①是正确的;
②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据上面的过程知,其探究过程中的步骤依次是:EADBC。
故答案为:(2)振动;(3)转换;(5)应该是尺振动的声音,而不是尺拍打桌子的声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6)一;乙;(7)①第一次声音响度大,第二次声音响度小;①;②EADBC。
22.【解答】答:夏天,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经雨滴发生折射形成各种单色光,各种单色光经雨滴的反射和折射后以不同角度射出,角度不同导致经雨滴折射进入人眼的单色光不同,使人观察到彩虹。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
23.【解答】 解:过A 点分别作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过焦点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交于点A',即为A点经凸透镜折射后像点A'的位置,如图所示:
过A'作垂直于主光轴的线段,交主光轴于点 B',A'B'即为物体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像,
因为AF∥DF',又因为AD∥EA',
所以四边形ADA'E为平行四边形,
因为 AO=A'O,∠ABO=∠A'B'O,∠AOB =∠A'OB',
所以△ABO≌△A'B'O,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