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导入:
自古以来,人们对友情都很重视,比如同学们学过的诗句有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客至
杜甫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与李白合称为“大李杜”,与之相应,李商
隐与杜牧被称作“小李杜”,杜甫常被称为“老
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
生经历坎坷,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便流亡
颠沛,之后定居成都。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
后因贫病而死。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
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生活乐趣。我们所熟识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就是这时期的作品。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写作背景
品读诗歌——首联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1.本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本联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描写出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2.“皆”字、“但”字有何表达作用?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秀丽可爱。
“但”含弦外之音,说明作者生活的单调,无其他访者。
3.这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为什么选择“群鸥”作为意象?
典故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故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矣。 ——《列子 黄帝》
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近,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
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表现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品读诗歌——颔联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1.颔联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作者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用了什么手法?
对仗、互文
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缘君扫;
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
表现诗人喜出望外的心情
2.与首联相比,颔联场景发生怎样的转换?有怎样的作用?
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补充积累:“花径”
花径争穿,珠帘屡认。《踏莎行·花径争穿》宋·无名氏
花径不曾扫,蓬门为君开。《水调歌头·花径不曾扫》宋·李纲
花径相逢,眼期心诺情如昨。《点绛唇·花径相逢》萧允之
品读诗歌——颈联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1.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的?
诗人运用细节描写,详细介绍了待客酒菜何其简陋,由此表达出作者此时内心的歉疚,同时也反衬出作者与好友情感至深,旧酒小菜也可畅谈无碍。
2.颈联写“待客”,暗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竭诚待客的盛情:能拿出来的都拿了。
力不从心的歉疚:菜不多,酒不好。
主客之间的情谊:频频劝饮,情比酒浓。
体现贫家真率之趣.
品读诗歌——尾联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细节描写。“邀邻喝酒”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表现了诗人淳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诗歌小结
1.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2.浅切平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余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诗歌主旨
这首诗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朋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诚朴、率真的态度,可见双方友情之深。(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
这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
情感:孤独——欣喜——融洽——兴奋(高潮)(对比)
背默检测
1.古代以“水”为意象烘托意境或表情达意的诗词数不胜数,如杜甫《客至》中“ , 。”
2.《客至》中表达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 。
3.《客至》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主人生活贫困的句子是: , 。
4.《客至》中,体现在直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领略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的句子是: , 。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拓展阅读:我们还学过白居易的哪首诗歌也是表现友情的?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温暖亲切的安定感。
外面寒冬腊月,风雪大作,但屋里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好,窗外是寒冷的,但有你、有酒,我是温暖的。
练习
1.下列对《客至》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工整而流畅的七律。前两联写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后两联写待客,见村家真率之情。
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诗人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C.颈联实写待客之景,由于地处偏僻,家境贫寒,宴席并不丰盛,主人拿出陈年好酒,盛情招待,但仍有歉疚之情。
D.尾联笔意一转,写邀邻翁助兴这一细节,令人想到了陶渊明“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的真率纯朴的自然之乐。
C
“旧醅”指味薄的隔年陈酒。
2.选出对《客至》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D )
A.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至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但见”,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C.颈联由颔联虚写客至转入实写待客。诗中的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D.全诗风格看似安闲恬静,其实充满悲意。诗人通过描写客至,旨在突出内心的苦闷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