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时空观念】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唯物史观】知道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背景,内涵、实施过程,特别是该制度实施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分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家国情怀】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
2.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时空坐标: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过程和意义。
目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3
中共十八大以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情景导入:
2019年9月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炬实地传递。56名民族代表和67位各界火炬手将象征着民族团结友谊的圣火交替传递。圣火传递从郑州市如意湖广场出发,每名火炬手奔跑70米,寓意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请思考:
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团结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依靠什么制度来实现和保障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徽主体图形由腾飞向上的龙、凤及两侧的色带组成:龙凤形似阿拉伯数字“11”,恰为本届运动会的届次,又寓有“龙凤呈祥”之意;两侧旋转呈半圆的橙色与超神蓝绿色的色带分别代表着黄河与长江,寓意天南地北各民族的团结凝聚。会徽轮廓与汉字“中”的轮廓相似,龙凤相依腾飞之势,突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向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概念解释:
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前提),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依据),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权限),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地位)。
(二)背景:
1.历史渊源: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1)大杂居、小聚居;
(2)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不均衡。
2.经验积累: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问题思考: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有何特征?
(1)方式:
民族迁徙;战争冲突;友好交往;政治改革;和亲联姻;会盟和议;册封授官;羁縻政策。
(2)特征: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二)背景:
3.现实情况: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社会结构不合理,存在剥削、民族歧视和压迫,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交融,不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
问题思考: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
①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
②地处边陲,交通闭塞。
(2)表现:
①政治上: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②经济上:经济发展落后;
③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落后。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
——摘编自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2005年)
材料三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材料四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4.政治基础: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牢固的政治认同。
5.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6.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二)背景: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三)过程: 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1941年
1945年
1947年
1949年
1954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中国人民政治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四)推广: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旗(与县同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问题思考: 观察图片,民族区域自治在层次设置和地区分布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提示:
(1)从行政层级上看:分为自治区(省)、自治州(市)、自治县(旗)三级。
(2)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
能力提升: 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比较。
少数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相同 不同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都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
实行地区
社会制度
实行原因
区域权力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香港、澳门
解决民族问题、少数民族自治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享有一定自治权
享有高度自治权
二、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一)背景:
1.文革十年期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破坏。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二)表现:
1.步入法制轨道: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的制定工作。
材料一 在急操冒进的浮燥情绪中,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的做法被当作 “边疆特殊论”、“少数民族落后论” 和 “条件论” 加以批判。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区域自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一批民族自治地方被撤并,一些民族自治机关被撤销,自治权被取消;自治机关的民族化被所谓的 “共产主义化” 取代了,少数民族干部受到了冲击,特别是将一些被安排在自治机关中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重新划定阶级,调离自治机关,重新安排工作。
——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材料二 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问题探究: 阅读《民族区域自治法》内容节选,归纳自治区有哪些自治权?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经济自治权
二、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二)表现:
2.“三个离不开”:
①内容:
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②意义:
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基本政治制度:
①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②内容: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江泽民视察新疆时的讲话,1990年9月
二、改革开放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三)优势:
1.政治: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2.民族: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思想: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4.经济: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学思之窗】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和帮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和相关举措?
提示:
(1)原因: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③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2)举措:
①突出民族特色,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
②加快民族自治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
③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
④对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帮扶、对口支援等。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2012—现在)
(一)中共十八大以来(2012年)民族工作的主题:
1.“两个共同“: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
2.“五个认同”: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中共十九大以来(2017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提出: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地位:
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习近平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考察讲话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提示:
(1)特点:
1.坚持统一(前提)和自治(核心)相结合。
2.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
3.是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也是基本政治制度。
(2)意义:
1.经济:有助于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积极性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2.政治: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3.文化: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各民族相互了解和理解进一步加深,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能力提升: 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联系与区别。
特别行政区 民族区域自治区 经济特区
区别 设立区域
指导原则
自治程度
社会制度
解决问题
联系 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都要接受中共的统一领导。
港澳台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沿海特定区域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殊经济政策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
不享有自治权,只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实行
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为了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
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知识拓展: 当代中国民族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今天,我国少数民族各个方面虽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原有基础太薄弱,生态环境很恶劣,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较慢,而且很不平衡,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仍严重不足。
——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
(1)挑战:
①民族分裂主义破坏了国内社会稳定,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
③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④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仍严重不足。
总之,当前我国民族问题中最迫切最突出的,仍是发展问题。发展既可以解决面临的许多问题,也为所有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2)应对:
①制度保障:
完善立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自治地方的合法权利,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经济保障:
加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③思想保障:
加强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根据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出了修改。2005年5月,国务院第八十九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对党章作出部分修改,其中就包括增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张来明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知识拓展: 当代中国民族问题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问题探究:
结合下述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分析应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2)“两个共同”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原则。
(3)“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的重要作用,才能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有力地促进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安定团结的和谐发展局面,也才能从根本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国家通过这“四个要”,来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学习拓展: 结合课本所学,谈谈你对“四个要”的认识和理解。
提示:
(1)“四个要”是围绕边疆民族地区的民生建设而展开的,既涉及边疆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当前利益,也考虑到边疆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的长远利益。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
(3)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
(4)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潜力。
(5)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促进公平正义。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不断释放民族地区发展潜力。
1.(2023·海南卷)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高考真题演练: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平型关大捷后,社会各界进行庆祝,使得全民族达成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又通过各种方法再现平型关大捷这一史实,以上属于对平型关大捷这一记忆的共同构筑,最终使平型关大捷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至今依然影响巨大,这属于对平型关大捷价值的认同,由此可见,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B项正确;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学校教育共同构筑了平型关大捷这一集体记忆,并非只是强调国家权力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强调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体的影响,排除CD项。故选B项。
B
2.(2021·北京高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 )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题干“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并没有涉及“军事”的相关内容,故①错误;在《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这与题干之意相符合,故②正确;根据题干中“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以及“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可知该代表团努力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故③正确;题干内容述及“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并没有涉及“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高考真题演练:
A
3.(2017·浙江高考)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它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解析】①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10月,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③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3月,选择C项符合题意。
高考真题演练:
C
4.(2010·北京文综)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
高考真题演练:
A
课堂总结:
建 立
背景:多元一体格局等
标志:1954年宪法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发 展
完 善
依据: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不开”
中共十八大以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圭义
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