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高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一)
一、选择题
1.石峡文化是岭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于广东省北江和东江流域,因最早发现于广东韶关曲江县石峡遗址而
得名。考古发现,石峡文化与岭南文化有着明显区别,与良渚遗址群的江西赣江流域的樊城堆文化关系更密切,因此
又被称为“樊城堆一一石峡文化”。这反映了新石器时期()
A.文化遗存呈现多中心特点
B.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存在文化交流
C.中原文化向周边地区传播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已基本形成
2.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
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
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A.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B.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C.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D.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3.如表是魏晋至唐宋时期有关佛教的论述记载,这反映了()
记述
出处
“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问品第三》
“孝也极焉…以佛广之孝其至且大也。”
北宋契嵩禅师《孝论》
A.寺院势力影响日益扩大
B.魏晋时期思想多元
C.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
D,儒佛思想趋于统一
4,元代的戏曲巨著《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墙头马上》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歌颂自由,提倡爱情至
上,同时弘扬公平正义,反对官僚腐败。这种风尚()
A.得益于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B.缘于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动
C.表明士人群体崇尚个性解放
D.助推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
5.明代松江地区民众夏季原本穿毡袜,万历年间,突然流行一种用尤敦布做的单暑袜,“远方争来购之”。于是商人在
郊区开办了百余家单暑袜店,“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这一现象()
A.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有利于新生产关系发展
C.源于传统手工业的进步
D.改变了民众的衣着时尚
第1页/共11页
6.1860年5月,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江南大营,“英遣员商于天国领袖,勿扰上海附近之地,为其所拒,乃驻兵保护。江
苏巡抚薛焕雇用外员助战,常受英官干涉”。英国此做法旨在()
A.严守中立立场
B.助力太平天国
C.迫使清廷就范
D.静观事态发展
7.如表为晚清财政收入税种所占比重(%)变化对照表。这一现象()
年份
田赋
盐税
厘金
关税
1842
76
13
0
11
1885
11
19
22
1911
27
26
24
23
注:厘金是指清政府于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征收的商业税。
A.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加剧
C.反映了传统社会的转型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8.在20世纪30年代省制谈论中,时人称:“数年来,军阀私斗,以平汉、津浦、北宁之规模为最大。盖交通既便,而又
省区过大,适足以为军阀扩大地盘之好资助…川汉路由川路公司自行主持,三十年来,无丝毫成绩。…毋宁谓缩小
省区,而后全国各处之交通,始可有希望也。”据此可知,时人认识到()
A.军阀混战局面影响国内经济发展
B.集权统治是铁路建设的保障
C,攫取路权是列强扩大侵华的工具
D,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9.1942年2月22《中共晋察冀北岳区党委关于一九四二年村选的决定》颁布,该决定规定:村公所委员会的组织应当减
少,最多不能超过5个。各委员会的人数大村庄以3人至5人为限,小村庄以1人至3人为限,视具体情况决定。该政策的
实施()
A.粉碎了敌伪对根据地的围攻
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C.强化了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
D,适应了敌后抗战形势的需要
10,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可用“承包”一词来概括: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承包,政府搞财政承包。如
政府财政承包是指某地以某一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然后设定一个固定的年收入增长率,超过年增长率的增收部分都
归地方,没超过的部分地方和中央五五分成。这样的规定()
A,体现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B,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逐年提高
C,有利于激发企业生产活力
D.是计划经济在财税政策上的体现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可用“承包”一词来概括: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承包,政府搞财政承包。如政
第2页/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