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狼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 狼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3 09:0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24年秋 新课件
学习目标
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缀、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掌握重点句式,逐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结合文中描写屠户勇斗两狼的句子,分析屠户与狼的形象。
理解文章寓意,学习屠户机智勇敢、敢于斗争的精神。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生于亦儒亦商的家庭,经过明清时期的战乱,家道衰落。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试皆第一而闻名乡里。后来却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援例成为岁贡生。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会。代表作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知识链接
“聊斋”是蒲松龄书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近500篇,故事来源广泛,有作者的见闻,有过去的题材,有民间的传说,有作者的想象虚构。作者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其爱憎情感和美好理想。《聊斋志异》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其创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和下层知识分子的传说。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聊斋志异》语言简练,描写细腻,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课堂延伸
成书及地位
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自30余岁开始写作,直至晚年才集腋成裘。全书共400余篇。所述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描写细腻,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书 名
聊斋——蒲松龄书斋的名字;
志——是“记述”的意思;
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
故事来源
编写亲友提供的材料;
据作者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而编撰。
改编民间的传说和故事;
主题及艺术特色
歌颂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揭露封建官吏的罪恶,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等,大都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出奇幻的世界,表达美好的希望,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和批判意识。
再应乡试,未中。
为了谋生,开始坐馆当塾师,并开始创作狐鬼系列小说。
再应乡试,仍未中。
第三次应乡试未中。
第一次参加乡试,名落孙山。
童子试县、府、道皆列第一,考中秀才。
35岁
39岁
23岁
32岁
18岁
20岁
1
2
3
4
5
6
科举之路——艰难坎坷
赴青州考贡,山东学政黄叔琳为其精神所感动,拔为岁贡生。
贡生指明清时由地方儒学选送国子监肄业的生员。府、州、县学可依例考选学行皆优之生员,升送京师国子监就学,成为贡生;不再受地方儒学管教,谓之出贡。因选送依据和途径有异而有各种不同名目: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清代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其中纳贡、例贡是因捐纳资财得贡,被视为杂流,受人所轻;其他诸种贡种,因都经过程度不同的考试选拔,而被视为正途出身。
率众弟子一同应乡试,结果全军覆没。
在当年秋天的乡试中,再次被现实挫伤。
再应乡试,因再次犯规与中举无缘。
再应乡试,因“越幅”(未按格式书写)被黜。
71岁
贡生
56岁
62岁
47岁
50岁
1
2
3
4
5
6
结构脉络
生字词
一词多义

①止有剩骨:只
②一狼得骨止:停止
③止露尻尾:只
④止增笑耳:只

①意暇甚:神情、态度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企图

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对、攻击
②盖以诱敌:敌人

①投以骨:把
②以刀劈狼首:用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来
④盖以诱敌:用来

①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②乃悟前狼假寐:才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注释
屠: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晚:在晚上。
归:回家。
止:通“只”,翻译为仅,只。
缀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甚,很。
惧:害怕。
投以骨:倒装,就是“以骨投之”,意为把骨头扔给狼。以,把。
从:跟从,跟随。
复:又,再。
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
窘:困窘,处境危急,困迫为难。
恐:恐惧,担心。
敌:名词作动词,指攻击的意思。
顾:看,视。这里指往旁边看。
积薪:堆积柴草。积,堆积。薪,柴草。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苫蔽,覆盖、遮盖。丘:名词作状语,像小山一样。
乃:于是,就。
弛:解除、卸下。
眈眈相向:(狼)瞪着眼看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相:表示偏指一方,指狼瞪屠户,非“相互”。
少时:一会儿。
犬坐于前: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久之:很久。之,音节助词,表示修饰前字,没有实在意义。
瞑:闭上眼睛。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悠闲、从容。
暴:突然。
毙:杀死。
洞其中:在柴草中打洞。洞。这里作动词。
遂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尻:屁股。
自:从。
股:大腿。
亦:也。
假寐:假装睡觉。寐:睡觉。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语气词,相当于“啊”。
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在半路上遇到两只狼,(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看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赏析
这篇文章一共为五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这一段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第二段写(屠夫惧狼)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第二层。
第三段(屠夫御狼),“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并非它们开始退让。“眈眈相向”,说明两狼既凶狠又狡诈,也准备变换策略,寻机残害屠户。这样,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这是第三层。
(屠夫杀狼)第四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说明,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狼的狡诈形象,让人们仔细品味,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这时的屠户虽然不能猜透它们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但对于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不受这种假象欺骗,不是释刀自喜,而是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束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闲假象,屠户的暴起动作,相映成趣。
第二层,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行文至此,才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屠户“乃悟前狼之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与上层紧相呼应。这使屠户也使读者领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那就要受骗上当;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注意暗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到头来还会遭到失败。
第五段(议狼),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都写了什么?
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
第一部分(1—4)
议论。点明故事的主旨,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究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第二部分(5)
课文主要写了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经过。
朗读课文,说说其间经历了哪几次交锋。
屠户惧怕并且“投以骨”,不管用,狼仍跟随。
第一次
屠户奋起,杀死二狼。
第三次
屠户背倚麦秸垛(柴草堆),“弛担持刀”,与两狼对峙。
第二次
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简要谈谈。
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抱有幻想,不能胆怯退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对待阴险狡诈的恶势力,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
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齐毙两狼那样不留后患。
作者用“黠”字评价两只狼。你认为它们真的狡猾吗?
请你用一个词评价它们。
两只狼是自作聪明。它们“缀行甚远”,给了屠户寻找柴草堆掩护自己的机会;“一狼径去”,给了屠户各个击破的机会;一狼假装睡觉,给了屠户趁势劈死它的机会;一狼将头钻进柴草堆里打洞,又给了屠户从背后杀死它的机会。
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了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勇敢且果断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勇敢机智且细心
狼如此狡黠,却在与屠户的交锋中“顷刻两毙”。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
狼的失败是因为遇到了更强的对手——屠户。
面对两只狼,屠户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心态。屠户开始“惧”而投骨,妥协退让,企图以此消灾;对狼的本性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不再恐惧,放弃妥协,巧妙利用有利的地势,趁着两狼分开的时机果断出手,彻底扫除了狼患。
狼的失败是因为它们的贪婪和自作聪明。
一方面,两只狼已经从屠户那里得到了所有的骨头,却仍然穷追不舍,逼得屠户与之生死相搏。另一方面,狼自以为聪明,兵分两路,而它们这一举动正好给了屠户逐个击破的机会,最后双双毙命。
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屠惧——“惧”直接写出屠户害怕的心理。(心理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投以骨”表明屠户最初采用退让策略;“复投之”表明屠户仍抱有侥幸心理,对狼继续妥协。
怯懦
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顾”“奔倚”“弛”“持”等动词,写屠户当机立断占据有利地形,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表现了他的机智。
聪明机智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自后断其股
“暴起”“劈”“毙”“断”写出了屠户的勇敢与果断。他抓住时机,勇敢出击,杀死两狼。
勇敢无畏
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细心,有较高的警惕性。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识破了狼的意图,表现其机警。
细心谨慎
01
02
03
04
文章叙述了一个屠户晚归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表现了人的智慧和力量,说明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