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1.识读古代印度示意图,了解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归纳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古印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2.通过图片和材料展示,掌握种姓制度的建立和其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3.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正确认识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化特征。
学习目标
1.观察地图,指出古印度的位置。
2.根据教材P10-11,说说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地区,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濒临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中国古代称印度为“身毒”(《史记》)或“天竺”(《汉书》),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始译为“印度”。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很多文明遗址不在今天的印度境内,而在巴基斯坦境内。
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早期文明产生
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最著名
哈拉帕
摩亨佐﹒达罗
约公元前1500年
雅利安人入侵建国,并创立种姓制度
公元前324—公元前187年
鼎盛时期
孔雀王朝(除印度半岛最南端外,基本统一印度)
阿育王
孔雀王朝王宫遗址
外族入侵
雅利安人入侵
古代西亚的波斯人、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中亚的游牧民族和近代的欧洲人,都觊觎着印度的财富而侵入这里。
排水道和下水道
哈拉帕遗址
哈拉帕印章《生命树》
哈拉帕和摩亨佐 达罗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而长期不为人所知。消失之迷:外族入侵、洪水泛滥、史前核爆……
摩亨佐达罗城市与浴池复原示意图
摩亨佐·达罗(位于今巴基斯坦):公元前2400年-前1700年,占地260公顷,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四周建有高耸的塔楼。城内有大浴池、大粮仓、宽敞的会议厅以及其他许多公共建筑。古城还有宽阔的大道、合理配置的小巷、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精致的汲水井等。城市总体规划先进科学,在当时可谓土木工程中的一项伟大成就,很多人将其称为“青铜时代的曼哈顿”。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迁移至中亚平原。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南下进入南亚次大陆西北部,他们往南驱逐古达罗毗荼人,最终古雅利安人和古达罗毗荼人融合成了今天体征独特的南亚次大陆人。
古印度南亚古代摩揭陀国的奴隶制王朝
孔雀王朝(公元前324一前187)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孔雀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开国君主月护王,定都华氏城,历九位君主,享国139年。
阿育王(意译无忧,故又称无忧王,约前304年-前232年)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频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阿育王时代是孔雀王朝极盛时代。后来阿育王认识到依靠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教,从此戒除杀生。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古史籍记载,华氏城长约15公里,宽约2.8公里,城周围环有宽阔壕沟,护城墙有570座城楼和64座城门。皇宫花园养着孔雀,绿树成荫。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星移斗转,逝者如斯,古印度的文明已成为过去,但“失落的文明”魅力犹存——
古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成就
文字:印章文字
建筑:阿育王石柱
文学史诗:《罗摩衍那》
数学:
阿拉伯数字
雕刻:阿旃(zhān)陀石窟
文学史诗:《摩诃婆罗多》
1955年起,印度法律允许跨种姓通婚。但大部分印度人仍只与同种姓的人联姻,以免受到配偶“高种姓”亲属们“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迫害”。2006年,在孟买附近的巴尔克尔城,法院判处因不满姐姐与“低种族”通婚而杀害4人的迪利普·蒂瓦里等3名男子死刑。最高法院指出,这种“为维护荣誉而进行的杀害”是野蛮行为,并下令警方保护通婚的夫妇。法院将种姓制度叫做“民族的诅咒”。
二、森严的等级制度
“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 ——《原人歌》
原人,印度婆罗门教与印度教创造神梵天之称号。依《梨俱吠陀中之原人歌》所载,此神具有千头、千眼、千足,为现在、过去、未来之一切,乃不朽之主宰。(创世神)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第一等级)
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第二等级)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一、二等级(第三等级)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第四等级)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研读材料,概括种姓制度的特点,据此谈谈种姓制度的实质。
【材料一】瓦尔那制度(种姓制度)原是部落社会的组织方式,它拖着一条氏族血缘关系的尾巴。各个瓦尔那的社会等级地位取决于其家庭出身,严格按照血统关系世袭相传。 ——培伦《印度通史》
【材料二】 在种姓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古印度,一个人的职业也是与其种姓相应是固定世袭的……出身低贱的人由于贪婪而从事高贵种姓的职业为生,国王应立即剥夺其一切所有,并处以流放。
【材料三】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摩奴法典》
【材料四】原则上只能在同一种姓集团内通婚,倘若与外种姓通婚,将丧失原有种姓,其后代则降为贱民。
界限森严:各等级世代相袭
贵贱分明:职业世代相袭
贵贱分明:法律地位不平等
内婚制度:不同等级不通婚
实质:维护高级种姓统治的工具,
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材料三:“种姓制度及其相关的许多东西是完全不协调的、反动的、拘束的,并且是进步的障碍。在它的体制之内是不可能有地位上和机会上的平等的,也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民主,更不可能有经济上的民主。——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
材料一:印度大部分村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各种姓分居不混。…种姓的这种空间隔离性,起着维持和强化种姓意识的作用。生活在同一个种姓区的成员,形成了一个稳定、封闭的社交圈子。因此,即便是那些地位最低的不可接触者,由于有这个圈子的保护,也并不感觉种姓制度有什么不好。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材料二: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別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2008年,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①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②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阻碍民主发展,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3000年的种姓制度没有被推翻和宗教力量有一定的关系。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
公元前565年,迦毗罗卫国的王后摩耶夫人在乘马车回娘家生育的路上途径兰毗尼花园。摩耶夫人见花园中奇花瑞草,池水香洁,便下车游园洗浴。洗浴完上岸后,手扶树枝,生下了乔达摩.悉达多太子。太子29岁感世时无常,为寻生命真谛出家,6年后(35岁)睹明星而悟道成佛。为普度众生,说法45年(80岁)直至涅槃。
刹帝利
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宣布佛教为国教。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降生于无忧树下
弟
子
首
次
结
集
于
七
叶
树
下
降
生
于
无
忧
树
下
得
道
于
菩
提
树
下
涅
槃
于
娑
罗
树
下
无忧树是自尊而出世的象征
菩提树是向善而得道的象征
娑罗树是守信而圆满的象征
七叶树是尚和而传承的象征
【材料一】今我无上正真道中不须种姓,不恃吾我骄慢之心,俗法须此,我法不尔。若有沙门、婆罗门,自恃种姓,怀骄慢心,于我法中终不得成无上证也。若能舍离种姓,除骄慢心,则于我法中得成道证,堪受正法。人恶下流,我法不尔。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六》
【材料二】佛陀的教义和婆罗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主张“众生平等”……佛教认为神比人有大得多的神通,但是神作为众生之一种也不能免除轮回之苦。神还必须从佛陀教义的启示中求得最终解脱,祭神求福就完全是荒唐的事了。佛陀又驳斥婆罗门教的不同种姓从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产生的神话。……佛陀还说明,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职业分工形成的,而不是自然如此的。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
研读材料,联系教材P13,概述佛教的教义及影响
教义:反对种姓制度和特权,主张“众生平等”,宣言“忍耐顺从”。
赢得受压迫和歧视的低种姓人的拥护
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影响: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古印度佛教绘画图片
古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敦煌莫高窟
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中国古代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
四、佛教与中国
天龙山石窟回归佛首
电视剧《西游记》
白马寺
敦煌讲佛壁画
“一尘不染”,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慈悲、报应、刹那、轮回
“临时抱佛脚”、
五台山
谚语及词语
根据图片内容,归纳佛教在哪些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
文学
雕塑
名山
建筑
绘画
语言
启示/观点:古代亚非文明古国创造灿烂的文明;世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
课堂小结
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最新中考模拟
1. 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他们发生发展的地理环境共同特征是( )
A.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 B.环海、多山、多岛屿
C.三面临海、海岸线很长 D.山地众多,利于畜牧业发展
2.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古印度的梵文史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状况,以及雅利安人在向东、向南扩展中的一些斗争情况。我们可从中了解到( )
A.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B.玛雅文明衰亡的原因
C.种姓制度下人民的生活 D.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3 . “孔雀王朝”“种姓制度”“创立佛教”,这些关键词体现的古代文明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希腊文明
4 . “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与以上神话内容相关的是( )
A.古巴比伦的奴隶制度 B.古埃及法老的至高权力
C.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D.《吉尔伽美什》的创作
A
C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