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4 地球上的水
考向一: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024·新课标)土壤水分转化是联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重要环节。某科研小组进行人工降雨实验,测量降雨前后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降雨情景相同,土壤质地相同;在30°的坡地上设置覆盖石子、裸地两种情况;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分别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据图a判断曲线Ⅰ是深度为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依据是曲线Ⅰ( )
A.变化最早 B.初始值适中
C.峰值最高 D.波动最大
5.图b中曲线Ⅱ和Ⅲ没有明显变化,表明( )
A.降雨量大 B.地表产流多
C.土壤水分饱和 D.雨水下渗多
6.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有利于增加( )
①地表径流
②地下径流
③土壤水分
④蒸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知识点】(1)河流水文特征
水体类型: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冰川和海洋等。
水位:指的是水体表面的高度,可以反映降水量、蒸发量和地下水补给等因素。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断面的水体积,通常用立方米每秒(m3/s)表示。
流速:水流的速度,影响水体的侵蚀力和沉积作用。
含沙量: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影响水质和水体的生态状况。
(2)湖泊水面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降水量:降水是湖泊补给的主要来源之一。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湖泊的水位。
蒸发量:湖泊的蒸发量与气候条件、湖泊面积、水温和风速等因素有关。
入流和出流:河流、溪流等入湖流量以及湖泊的出流情况会影响湖泊的水位。
地下水补给:地下水通过渗透作用补给湖泊,是湖泊水位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湖泊流域的地貌特征:流域的面积、形状、坡度和土壤类型等都会影响湖泊的水位。
植被覆盖:植被可以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进而影响湖泊水位。
人类活动:包括农业灌溉、城市用水、工业用水等,人类活动会改变湖泊的入流和出流。
气候变化:长期气候变化,如温度升高导致的蒸发量增加,降水模式的变化等,都会影响湖泊水位。
(3)湖水盐度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
气候条件:干旱和湿润气候的差异会影响湖泊的蒸发量和降水量,进而影响盐度。
入流和出流:淡水河流的流入可以稀释湖水,降低盐度;而缺乏出流的湖泊,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盐度会升高。
湖泊流域的地质特征:流域内的岩石和土壤成分会通过地下水和地表径流影响湖水的盐度。
人类活动:农业排水、工业废水排放、城市用水等人类活动会改变湖泊的盐度。
湖泊的蒸发-降水比:在干旱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导致湖水盐度上升。
湖泊的沉积作用:湖泊沉积物中的盐分可以通过溶解作用重新进入湖水,影响盐度。
湖泊的生物活动:水生生物的代谢过程,如某些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影响湖水的化学成分,间接影响盐度。
【解析】
1.A、根据材料可知,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量深度为3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的实验结果,三种情况中,30厘米土壤深度最浅,最先受到雨水下渗影响,土壤体积含水率最先上升,变化最早,A正确;
B、初始值适中并不能说明其土壤深度较浅,B错误;
CD、从图中可看出,峰值最高和波动最大的都是Ⅲ曲线,CD错误。
故答案为:A。
2.BCD、根据上题分析可知,I曲线为测量深度3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则曲线Ⅱ和Ⅲ为测量60厘米和100厘米的土壤体积含水率,Ⅱ和Ⅲ在降雨后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裸地缺少植被的涵养水源能力,下渗量小,地下径流少,地表产流多,对土壤深处的土壤含水率影响不大,B正确,CD错误;
A、降水量差异不大,A错误。
故答案为:B。
3.相对于裸地,坡地上覆盖石子降水后,使得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水分增加,②③正确,①错误;与裸地相比,石子覆盖土壤,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考向二: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24·山东卷]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远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如图示意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月份中,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远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低盐度海水更适合浮游植物生长,因此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出M区域海水盐度最低的月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冬季该区域盛行东北风,将来自孟加拉湾的低盐度海水(孟加拉湾入海径流较多,海水盐度较低)自东北吹向西南,受此影响,冬季M区域海水盐度最低,因此浮游植物密度最高,A正确,B、C、D错误。
2.与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区域海水盐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蒸发 B.降水 C.径流 D.洋流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N区域冬季海水盐度比夏季更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季该海域盛行西南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N区域附近受来自孟加拉湾的低盐度海水影响,海水盐度较冬季更低,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N区域位于苏门答腊岛西部海域,该岛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因此N区域受径流影响较小,C错误。该海域夏季气温更高,蒸发量更大,应导致夏季海水盐度比冬季更高,与题干不符,A错误。N区域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因此降水不是造成该海域冬夏季海水盐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
考向三:海气相互作用
[2024·浙江1月卷]海—气间通过潜热(海水蒸发吸收的热量或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长波辐射等方式进行热量交换,并通过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调节不同纬度间的水热状况。下图为北半球夏季大气潜热释放对局地气温变化的贡献。据此完成11~12题。
注:垂直方向为非等高比例
11.关于大气潜热释放的纬度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 潜热释放高度较高,气流辐散上升强烈
B.30°N~40°N潜热释放数量较少,信风干燥抑制蒸发
C.50°N~60°N潜热释放高度较低,锋面气旋抬升受限
D.80°N~90°N潜热释放数量最少,极地东风摆动较小
答案:C
解析:0°~10°N位于赤道低气压带,气流辐合上升,A错误;30°N~40°N,夏季主要受副高北移影响,不受信风控制,气流下沉,不易遇冷凝结,潜热释放少,B错误;50°N~60°N,潜热释放高度较低,主要是因为该地纬度较高,气温低,副极地低气压带及附近形成的锋面气旋抬升过程中,在较低海拔遇冷凝结,C正确;80°N~90°N水温低,加之水面封冻,水汽蒸发少;加之受极地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不易遇冷凝结,与极地东风的摆动关系较小,D错误。
12.在海—气系统内部( )
A.大气降水,将能量直接传递给了海洋表面
B.大气辐射和运动,消耗从海洋获取的热量
C.海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加了大气潜热释放
D.海面水分蒸发凝结,促使海水产生了运动
答案:B
解析:大气降水过程中,水汽凝结放热后才成云致雨,一般情况下降水温度会比海洋表面低,大气主要通过大气逆辐射和风作用于海洋,风驱动海水运动把部分能量返还给海洋,并使海洋热状况产生再分配,A错误;大气辐射和大气运动会消耗大气从海洋中获取的热量,B正确;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蒸发,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放热,反射太阳辐射不会增加大气潜热释放,C错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D错误。
(2024·山东)锡拉岛位于地中海,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夏季岛上北风频发。约3600年前的古锡拉岛是一个圆形的大岛(范围包括现在的锡拉岛和附近小岛,以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域),后来演变成环形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为锡拉岛(图1)。锡拉岛的西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管理葡萄时将葡萄藤盘成圆形的篮子状(图2),并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导致古锡拉岛演变为环形群岛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火山喷发 B.地壳运动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
2.锡拉岛上的葡萄在需水量较大的生长期也无需灌溉,主要是因为( )
A.大气降水多 B.土壤保水性好
C.地表蒸发弱 D.空气湿度大
3.当地农民将葡萄藤盘成篮子状的主要目的是( )
A.保土 B.增湿 C.防风 D.降温
[2024·广东卷]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年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如图示意在北半球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据此完成1~2题。
4.与甲地对比,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 )
A.冬季白昼的时长更长
B.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
C.经历了更强的构造运动
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
5.研究发现,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往往较温带气候峡湾低,主要是因为极地气候峡湾区( )
①植被覆盖度更低 ②入海的径流更少
③海水的盐度更低 ④波浪的动力更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4·福建卷]研究人员在海南岛东侧大陆架水下38米处放置了传感器,检测底层海水温度与海平面变化,记录了由7月1日至7月31日的数据,不考虑天文潮汐。(开头高的为海水温度,低的为海平面高度,作图趋势更为准确)据此完成5~6题。
6.7月10日至7月13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7.7月18日至7月20日时,海南岛东部海域( )
A.气压增大 B.海水流动减缓
C.风力加强 D.蒸发减弱
(2024·湖北)四川盆地西南缘严重缺水区地下水多咸水。该区砂岩与泥岩(含盐多)交替分布,具有“丘坡补给、谷地排泄”的特点。研究发现,地下水排泄条件好,盐分不易积累,发育淡水;反之则发育咸水。如图示意不同丘坡地下水排泄条件。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8.据图分析,下列情况中,地下水排泄条件最好的是( )
A.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
B.顺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
C.逆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有地下水出露地表
D.逆向坡,岩层倾角大于坡度角,无地下水出露地表
9.图中所示的四个钻孔中可打出淡水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为保证水质优良、水量充足,该区地下水开采的最优策略是( )
A.在断裂带附近开采 B.在不同岩性区域均匀开采
C.在含泥岩地层开采 D.在井深较浅处分散式开采
(2024·黑吉辽)水体性质、运动和库区环境等因素影响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其分布。恰甫其海是位于新疆伊犁谷地特克斯河上的水库,周边植被以草原为主。水库消落区主要分布在南岸。如图为2019年6月和9月恰甫其海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等值线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影响6月恰甫其海表层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透明度 B.流量 C.营养盐 D.流向
12.9月恰甫其海南岸丰富的碎屑食物吸引浮游动物聚集,这些碎屑食物主要来源于( )
A.底泥扰动上浮 B.水位涨落携带
C.表层水流汇集 D.河川径流输入
二、综合题
13.(2024·山东)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尔湖(如图)是澳大利亚海拔最低的地方湖水深度较浅。某研学小组对埃尔湖流域开展了研究。
(1)活动一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埃尔湖碳储量大,是巨大的碳库。
分析埃尔湖入湖碳量大的自然原因。
(2)活动二 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和野外考察,发现埃尔湖沉积物中有多层泥炭层,有的厚度巨大。埃尔湖泥炭中的碳不易释放。旱季,强烈蒸发使湖泊水面缩小,有的地方泥沙裸露,有的地方“变成”盐壳,最厚处可达数米;雨季,若大量河水汇入,湖泊水面扩大,最大可超过15000km2。
从湖泊水面变化的角度,分析埃尔湖泥炭中的碳不易释放的主要原因。
(3)活动三 水生软体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对水环境变化敏感。软体动物死亡后,其碳酸钙壳体保留在沉积物中成为化石,对古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为研究埃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同学们采集了各地层中的软体动物化石。
指出如何利用采集的生物化石研究埃尔湖不同时期湖水盐度的变化。
14.(2024·新课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寒冷地区的高(台)地上,流水少量汇于局部洼地,同时带来氮磷等营养元素供洼地内湿(水)生植物生长。这些洼地中植物死亡残体分解缓慢且不彻底,以泥炭形式积累,形成典型泥炭湿地(图a)。当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积累成过湿的垫状泥炭藓层,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图b)。
(1)分析寒冷的气候在泥炭湿地发育中的作用。
(2)简述典型泥炭湿地和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与生物量的差异。
(3)指出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的地形条件。
(4)说明雨养型泥炭湿地发育过程中,水中营养元素逐步减少的原因。
(5)分析垫状泥炭藓层高于周边地面但仍能处于过湿状态的原因。
15.(2024·福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方某丘陵某革命老区因水土流失问题经济发展受限。当地主要采取几种生态治理措施:种草(成本较低)。福建低山丘陵易发生水土流失,采取多种措施,水土流失较轻的地区采取生物措施,严重的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当地在三个邻近实验小区采取如下三种措施进行生态治理测试。三个实验小区的坡度均为15度,面积一致。产水量是降雨量除去各种水损失和损耗的水量,是衡量水土流失程度的重要指标。
土壤类型 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 植被覆盖 土壤有种子 年产水量/m3 年产沙量
A 黏土 无 无 无 无 92 2700
B 砂土 无 草 有 有 39 800
C 黏土 建水平沟 乔灌草混种 有 有 18 150
(1)若排除蒸腾和蒸发作用因素,试分析A区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的原因。
(2)一般来说,土壤储水可以减少坡面径流,土壤水分越大,水土流失越不明显。但A区却使用了造沟排水的方法来保持水土。从自然条件解释排水可以保持水土的原因。
(3)当地政府对于与C区可实施一样措施的部分地区,只进行了种草治理水土流失,请分析其原因。
(4)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最终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从图谈谈必须及时介入水土流失治理的启示。
16.(2024·上海)长江口的河海交互作用。
材料一 长江在入海口分为南支和北支,大约95%的径流量从南支入海,南支又分为北港和南港。长江口河海相互作用明显,枯水期潮汐作用大于径流作用,淡水和海水充分混合,河海交互作用强,垂直方向上的盐度几乎无变化。丰水期时,径流作用大于潮汐作用,淡水和海水部分混合,垂直方向盐度变化明显。
材料二 2006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将青草沙建设成上海新的水源地。2011年,青草沙水库全面建成通水。为避免咸潮入侵对上海市居民用水的影响,青草沙水库采取了“避咸蓄淡”的措施,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材料三 图1为青草沙水库位置及某次咸潮入侵路径图,图2为长江口某日7点﹣21点盐度与河水相对水位变化曲线图,图3为某日长江口T1、T2时刻盐度空间分布图。
(1)崇明岛受流水 (单项选择:A.长期受到侵蚀;B.长期受到沉积)作用而成。历史上,崇明岛最高海拔小于五米,可以反映海水 (单项选择:A.高潮小于五米;B.低潮小于五米)。
(2)长江流域大部分属于 气候区,长江主要补给类型是 ,径流量有明显的 变化。
(3)长江水位比高时,长江口水体盐度总体偏 (单项选择:A.高;B.低)。当长江水位比低、出现较强咸潮入侵,甲监测站河水盐度出现0.5%﹣2%的主要原因是 (单项选择:A.北支有咸水入侵;B.南支有咸水入侵;C.北港有咸水入侵;D.南港有咸水入侵),此时从甲监测站到乙监测站盐度变化状况是 。
(4)长江口河海相互作用受潮汐影响大,高潮的时候长江径流流速 (单项选择:A.加快;B.减慢)。若今日低潮出现在15:00左右,次日首次低潮出现在 。
(5)根据盐度空间分布状况,可以了解河海相互作用状况。图3T1时期体现河海 (单项选择:A.充分融合;B.部分融合)状况,T2发生在长江的 (单项选择:A.洪水期;B.枯水期)。
(6)伏旱和台风给青草沙水库“蓄淡避咸”增加压力,从河海相互的角度,说明其影响过程。
17.(2024·湖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
(1)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冻土层的变化特点。
(2)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
(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
18.(2024·湖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宁夏古灌溉工程遗产拥有庞大完整的灌溉渠系,为黄河灌区内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水利保障。宁夏古渠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兴废靡繁,延用至今,展示了古人治水修渠的高超智慧,衍生出独特的灌溉文化,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引黄灌溉传奇。如图示意宁夏古渠时空格局演变。
(1)简述宁夏古渠时空演变特征。
(2)说明宁夏古渠演变对灌区城镇分布与发展的影响。
(3)从宁夏古渠引黄灌溉视角,谈谈你对“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句话的理解。
19.(2024·黑吉辽)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波卢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向印度洋板块俯冲带。第四纪以来,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多期火山岩。其中,Q1火山岩抗蚀能力较弱,Q2、Q4火山岩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各期火山岩表面土层厚度分别约为900cm、90cm、35cm。岛屿西部局部地方Q1火山岩出露,构成高岗。岛屿年平均降水量超过3000mm,但水资源较贫乏,其分布受岩性和地貌影响较大。下图示意乌波卢岛地形及不同时期火山岩空间分布。
(1)说明乌波卢岛脊线的形成过程。
(2)从岩性和地貌角度,分析乌波卢岛地表水资源东部多于西部的原因。
(3)简析乌波卢岛西部Q1火山岩高岗形成的原因,并推断外力作用下其地形的演化。
20.(2024·浙江1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悬沙是指河水中悬移的泥沙,甲地为雨养农业(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农业生产)区。图2为图1中甲地某年土壤盐分变化图,土壤电导率值越大盐分越高。
材料二长江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其下游河段输水输沙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水库下泄水流携带的泥沙越少,对河床冲刷越强。河口土壤的水盐变化深受气象、水文等因素制约,土壤盐分过高,会对低耐盐作物造成危害。
(1)三峡水库建成前后,宜昌与汉口两水文站测得悬沙平均粒径发生了变化,宜昌站变 ,汉口站变 ,分析成因 。
(2)分析甲地该年6月土壤盐分偏高的原因。
(3)试从水循环角度说出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
21.[2024·福建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下图为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浪分布。西班牙南部某地有甲乙两个海岸,R河从甲海岸注入地中海。2004年,当地政府在R河上游19 km处修建了水坝。R河全段落差较大。为了抵御海岸侵蚀,当地政府实施了两个工程措施方案:①从乙海岸堆积引沙回甲海岸,②从水坝冲淤调沙。
(1)甲海岸靠近R河入海口,泥沙沉积量却比乙地少,试分析其原因。(8分)
(2)判断水坝运行前后,冬季甲海岸侵蚀情况的差别,并说明理由。(6分)
(3)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谈谈方案②的效果优于方案①的原因。(6分)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古锡拉岛的形成为火山喷发,而岛屿的形状并不是受到火山喷发的影响,A选项错误;
B.地壳运动主要位于板块交汇处,而岛屿的形成主要为火山喷发,不是地壳运动,B选项错误;
C.环形群岛主要受到海水侵蚀的作用形成,C选项正确;
D.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古锡拉岛主要受到海水侵蚀的影响,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2.A.古锡拉岛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葡萄生长期,为夏季,降水较少,A选项错误;
B.古锡拉岛的地势起伏较大,土壤的保水性较弱,B选项错误;
C.古锡拉岛农户将葡萄藤盘城圆形,减少了蒸发,C选项正确;
D.古锡拉岛常夏季受副高的影响,较为干燥,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3.A.葡萄藤盘成篮子状对土壤的保护性较弱,A选项错误;
B.葡萄藤盘成篮子状,可以减少风的影响,无法实现增湿,B选项错误;
C.葡萄藤盘成篮子状减少风力的影响,具有防风的作用,C选项正确;
D.葡萄藤盘成篮子状对温的影响较小,无法起到降温的作用,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4.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年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可知,两种类型的峡湾地貌在成因及形成过程等方面基本一致,但在景观上差异明显。综上,可推测导致甲、乙两地景观差异的关键在于峡湾内的温度,构造运动强度、海平面上升幅度对两地温度的影响较小,不是影响两地发育不同类型峡湾地貌的主要因素,C、D错误。由图可知,甲、乙两地纬度相近且均在北极圈以内,冬季均会出现极夜现象,即使处于非极夜时期,昼长相差也不大,昼长并非两地发育不同类型峡湾地貌的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甲地受东格陵兰寒流影响,温度较低;乙地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度较高,因此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B正确。
5答案:A
解析:植被是有机碳的重要来源。极地气候峡湾区由于温度较低,植被生长缓慢,植被覆盖度较低,这意味着峡湾沿岸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生产和供应能力较弱,输入峡湾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数量少,因此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低,①正确。极地气候峡湾区沿岸的降水和冰川融水相对较少,且由于冻土的存在,地表水的下渗受到限制,导致入海的径流较少,径流是陆地有机碳向海洋传输的关键纽带,入海径流少导致输入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量少,累积速率低,②正确。海水盐度受降水量与蒸发量、结冰与融冰、经流汇入、海域封闭程度等多重因素影响,极地气候峡湾区的海水盐度并不一定低于温带气候峡湾区,③错误。波浪对陆地有机碳向海洋传输影响较小,对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影响小,④错误。综上,A正确。
6.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7月10日至7月13日,表层海水水面升高,底层水温也在升高,说明是由于表层温暖海水堆积下沉所致,说明此时吹向岸风,风从东侧吹来,带来较多表层海水,C、D错误;此时为夏季,主要盛行偏南风,因此风向应该为东南风,B正确,A错误。故选B。
7.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7月18日至7月20日时,表层海水气温升高,导致底层水温升高,海洋表面气压降低,A错误;海平面迅速上升,表明海水流动增强,B错误;海平面上升速度快,说明风力加强,C正确;底层水温升高是由于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所致,蒸发增强,D错误。故选C。
【答案】8.A
9.A
10.D
【答案】11.A
12.B
13.【答案】(1)多条入湖河流流经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区,生物量大,提供大量枯落物等含碳物质;入湖河流流程长,数量众多,搬运大量含碳物质入湖。
(2)雨季,湖泊水面扩大,湖中泥炭处于渍水、缺氧环境,微生物不活跃,碳不易释放;旱季,湖泊水面缩小,湖床裸露,泥炭层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影响,蒸发旺盛,缺少水分,微生物不活跃,碳不易释放;湖泊水面的定期扩大,使得湖底泥炭不断被深埋,受外界环境影响小,碳不易分解。
(3)按地层顺序,将采集的化石排序;查询所采集化石对应的生物对盐度的需求;统计不同地层生物化石的种类和数量。
14.【答案】(1)低温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分解缓慢,利于泥炭的积累;降雪多,增加湿地水量;植物残体分解缓慢,湿地水体清澈,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
(2)差异:典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由高向低,雨养型泥炭湿地水流方向由低向高;典型泥炭湿地生物量较大,雨养型泥炭湿地生物量较小。
(3)地势平坦的台地,保证水流在局部洼地汇聚;周边需要有较高的地形,在泥炭堆积高于周边区域时,水流方向发生变化,湿地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只能生长藓类等耐贫营养生物,形成雨养型泥炭湿地。
(4)雨养型泥炭湿地形成后,水流方向发生改变,湿地与外界水体的交换减少,导致水中营养元素难以得到补充;湿地水中营养元素被生物吸收利用,导致水中营养元素减少;雨养型泥炭湿地以藓类为主,藓类植物能够吸收并储存水分和营养元素,进一步减少了水中营养元素的含量。
(5)垫状泥炭藓层持水能力强,能够保持湿润状态;雨养型泥炭湿地中的水流由低处流向高处,水分容易积聚,形成过湿的环境。
15.【答案】(1)土壤为黏土,粒径小,地表水不易下渗;地表无植被,缺少植被的涵养水源作用;土壤中无种子,无法吸收水分;导致地表径流量大,年均产水量比B区大。
(2)坡面上造沟可以汇集坡面径流,水和泥沙容易在沟道聚集;水平沟中水流速度较慢,侵蚀搬运能力弱;水平沟中水分易下渗,故通过造沟排水能保持水土。
(3)种草成本较低;C区为黏土,草类植被根系较浅,种草容易成活;草类植被保持水土效果较好。
(4)水土流失较轻时,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能起到良好的保持水土效果;若水土流失没有及时治理而加重,则工程措施实施难度大,乔灌草也难以成活,生物措施成本更高,成活难度更大,最终难以治理,土地退化为像A区一样的情况。
16.【答案】(1)C;A
(2)亚热带季风;降水;季节
(3)B;A;越来越低
(4)B;3:25
(5)B;B
(6)长江口水域的盐度受河流和海洋水相互作用影响,进而影响青草沙水库的水质;伏旱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少、但蒸发旺盛,入海径流量小,导致长江径流作用小于潮汐作用;台风来临时引发的海洋风暴潮,导致海水高水位倒灌,海水潮流作用大于长江径流作用;这都会导致海洋咸水从上游(或:南至)、下游(或:南港、北港)两个方向入侵水库库区,此时水库不仅无法蓄淡,更加需要避咸,以确保水质。
17.【答案】(1)冬季降温幅度下降,冻结深度有限,季节性冻土层变薄;冬季冻结深度减小,夏季融化深度增加,(未冻结的)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始终冻结的)多年冻土层变薄。
(2)空气水汽含量增加,降水量增大,直接进入育空河的降水增加;季节性冻土层退化,积雪融水、降水及冻土融水向下排泄进入多年冻土活动层,侧向补给育空河;多年冻土退化,通过活动层补给育空河。
(3)冬季冰雪覆盖率大,气候变暖叠加降水冲刷导致冰雪融化,反射率下降,吸热增加,因此冬季升温幅度更大;更多降水以降雨形式呈现,积雪减少,直接进入育空河的径流增加;雨水的热量传递给冻土和积雪,促进冻土和积雪消融,地下运移通道连通,补给育空河的水量增长;育空河结冰期缩短,河水更易接纳补给。
18.【答案】(1)灌渠数量增多,总里程延长,灌渠密度加大;渠首增加,引水范围扩大;与东南侧相比,黄河西北侧的灌渠增长更多。
(2)宁夏古渠的增加,改善了宁夏平原的灌溉条件,农耕规模扩大,农产品增长,为人口增长和城镇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城镇数量增多;在灌区逐渐兴起更高级别的城镇,形成有序的城镇等级体系;黄河西北侧灌渠更发达,高级别城镇坐落于此。
(3)宁夏平原地处贺兰山东麓冲积扇和黄河冲积平原交汇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水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黄河在此过境,蒸发、下渗损失较大,引黄河水灌溉,充分利用黄河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带动灌溉农业的发展,提高环境承载力,促进人口增长和城镇兴起,使宁夏平原成为西北地区的富饶之地。
19.【答案】(1)岩浆沿西北—东南向断裂间歇性喷出,形成东北、西南较低,中间较高的地形;东北、西南断裂发育,外力作用较强,地势降低,形成中间脊线。
(2)西部以Q4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发育,地表水易下渗;东部以Q1、Q2火山岩为主,垂直节理和裂缝较少,地表水不易下渗;Q1火山岩抗侵蚀能力较弱,易被侵蚀形成洼地,利于储水。
(3)Q1时期岩浆喷出形成火山岩,经外力长时间的风化、侵蚀等大部分Q1火山岩已消失,只有部分表层Q1火山岩保留;后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覆盖了Q1时期的火山岩,Q1火山岩上覆土层较厚,植被覆盖率较高,周围火山岩被侵蚀掉,Q1时期保留的表层火山岩出露形成高岗。
高岗面积减少,海拔变低,坡度变缓;进一步被侵蚀可能形成沟谷或洼地。
20.【答案】(1)细;粗;泥沙在库区沉积,宜昌站悬沙粒径变细;宜昌汉口段河流含沙量减少,对河床冲刷增强,汉口站悬沙粒径变粗。
(2)梅雨季降水量偏少;蒸发量偏大;三峡水库建成蓄水,下漫流量减少,河口径流量减小,海水入侵。
(3)引水灌瓶;开挖沟渠排水;人工降雨
21.答案:(1)甲海岸浪高更大,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甲海岸平直,沉积环境差;乙海岸为海湾构造,利于泥沙沉积。
(2)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理由:水坝建立后,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甲处泥沙沉积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海岸侵蚀作用加强。
(3)乙处海浪较小,泥沙颗粒较小,而甲处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侵蚀,①方案效果不明显;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颗粒都有沉积,R河距离甲处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在甲处堆积,对海浪的侵蚀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解析:本题以西班牙南部部分地区的海岸变化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海洋侵蚀与堆积作用、水库的功能、沉积作用分选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第(1)题,从图中浪高图可以看到,甲海岸“大浪”较多,浪高更大,整体侵蚀作用强,沉积作用弱;同时甲海岸形态更为平直,海水在此处难以大规模沉积,其沉积环境差;从图中来看,乙海岸“小浪”较多,浪高较小,沉积作用较强,乙海岸为海湾构造,此处海水流动性更慢,利于泥沙沉积。第(2)题,水坝建立后,水库可拦截泥沙,同时调节径流,使得下游泥沙搬运能力下降,运输至下游的泥沙减少;而甲处泥沙沉积减少,且海岸平直,径流减少,海水倒灌加强,故水坝运行后,甲海岸侵蚀作用加强。第(3)题,本题要求从泥沙颗粒粗细的角度回答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为海湾构造,海水流动性较差,海浪相对较小,故其泥沙颗粒较小,而甲处海岸平直,海浪作用强烈,侵蚀作用显著,颗粒较小的沉积物难以抵御侵蚀,故①方案效果不明显;水坝从上游冲淤调沙,可将上游地区的沉积物搬运至下游地区,由于是上游地区的沉积物,其沉积物颗粒相对较大,且大小颗粒都有沉积,冲淤调沙可搬运泥沙至河口附近,R河距离甲处近,其大小不同的沉积物易在甲处堆积,对海浪的侵蚀抵御效果比①方案更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