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学科《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 整体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同学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同学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揣测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设计理念:根据报告文学的特点和学情设计教学。
教学流程:
一、导入:针对题目,以问题导入。
(一)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泊”,三点水,罗布泊与水有关。
“仙湖”,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的湖。
“消逝”,消失。“逝”,含惋惜之意。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仙湖消逝,可见作者的感情基调是遗憾、难过、悲痛的。
(二)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
什么时候消逝的?
为什么会消逝?
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
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谁?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读课文,思考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词语或语句回答)
2.依据文章内容,概括造成美丽的仙湖消逝的原因有哪些?
3.作者对罗布泊的消逝怀着怎样的感情?(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
1.过去:充满生机 广阔美丽 环境怡人 生命绿洲
现在:寸草不生 不见飞鸟 令人恐怖 死寂的荒漠
2.(1)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2)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3.痛惜、遗憾。
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青海湖水面下降,月牙泉濒临干涸
三、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同学齐读12、13段(问题出在近30多年……浑然一体)
2.提问: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要吸取怎样的教训?
原因: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训: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对仙湖罗布泊消逝的痛惜之情。对人类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悲痛。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愿望:拯救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四、五、品读课文
从写法上探究体味文章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理解文中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师提示: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体会文章独特的表达效果。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试用替换法揣测文句。
自主学习效果展示: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
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沛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作者引用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2、感受形象性:
具体表示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
⑴ 对比手法:
集中表示在三、四自然段。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
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发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⑵ 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标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假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假如替换成“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⑶ 排比:
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⑷ 注重想象描绘:
如:“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注重想象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罗布泊当年的美丽。如替换成“据史书记载,罗布泊水域辽阔,周围万顷绿地,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比较一下,效果如何?
3、体会抒情性:
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多媒体显示)
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⑴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繁重。
⑵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⑶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同学细细体会,并相互交流。
明确:
⑴ 直抒内心痛苦而繁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⑵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⑶ 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同学齐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性、抒情性。
六、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是生生所系。假如家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身的双手,是发明,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身的双眼,是热切地期盼,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让智慧插上理性的双翅,让睿智赶走狂热,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罗布泊的悲剧将不会再重演。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铁肩担道义,妙手绘蓝图。
七、课后小练笔
假如你是千百年来生长在罗布泊边上的一棵胡杨,见证了这沧海桑田的变化,你将向人类诉说些什么?
课件46张PPT。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要求
1.声音响亮,能让全班学生听见。
2.意思明确,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3.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4.说话流利,表达流畅。
5.能用自己的话表情达意,而不是单纯“读”书上的文字。
6.能用精准、科学的语言表述概念、原理等。吴 岗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①萧瑟 ② 和煦 ③干涸 ④吞噬 ⑤裸露正音:sèxùhéshìluǒ释义:萧瑟:
吞噬:
和煦:
干涸:
裸露:
沧海桑田:
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②形容冷落,凄凉。吞食;并吞。温暖(多指阳光、风等)。(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没有东西遮盖。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其特点具备了新闻和文学两种文体的特点:即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关于文体过去是“绿洲”、“仙湖”——广阔美丽清澈充满生机。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昔日的罗布泊忆仙湖昔日的罗布泊水 乡水波荡漾鸟栖天堂林边牧歌充满生机 广阔美丽
生命绿洲 人间仙湖过去: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 绿色和金黄的麦浪 野鸭、鱼鸥、小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罗布泊渐渐干涸 今日的罗布泊现在“沙漠”、 “神秘”
——死寂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叹仙湖余辉中的昔日河床凝固的生命枯木哭泣盐碱遍地
漫天戈壁 静 默 的 抗 议枯死的胡杨林罗布泊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寸草不生 不见飞鸟
令人恐怖 死寂的荒漠现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天空不见一只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今天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仙境宜人沙漠恐怖 看看罗布泊的对比,讨论最终导致这样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仙湖干湖美丽的仙湖消逝的原因是什么?1、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2、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罗布泊
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人类反思 南方网讯 恢复罗布泊水乡泽国风貌曾唤起许多人美妙的想象,但中科院罗布泊科考队的专家认为:罗布泊已无可能恢复原貌!
最近50年,人类在罗布泊各水源河流域内进行大规模农垦,仅塔里木河流域耕地就由1949年的35万公顷,扩大到1994年的77万多公顷,为灌溉这些耕地所修建的各种渠道总长度达1088公里,在塔里木河干、支流修建大、中、小型平原水库共206座,以致水库以下几乎全部断流。而罗布泊的第二大水源河孔雀河自1958年建成普惠大坝,从此就基本终止了向下游的输水。其余各水源河也都具有相同的命运,因此,恢复罗布泊已经基本没有可能。 而且,由于罗布泊地区属于极端干旱的荒漠气候,平均年降水量为17.4毫米,年蒸发最高达2902毫米,且罗布泊属浅碟形湖盆,即便是恢复了湖水面积,在如此大的蒸发量下,也很难维持。 资料链接
此处是罗布泊湖心,
碑前刻着:
永远的罗布泊
碑后刻着:
愿罗布泊现象永不发生。 (3) 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罗布泊的消逝怀着怎样的感情?
痛惜、遗憾。文中还介绍了哪些同样的悲剧?青海湖水面下降月牙泉濒临干涸仍在继续青海湖月牙泉青海湖月牙泉
罗布泊,“泊”字的左边是三点水。
罗布泊,“泊”字的左边是三点水啊。
罗布泊,“泊”字的左边是三点水啊!
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又”字表明这不是第一个悲剧,“人”在不断地制造悲剧,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生态破坏者的盲目和愚昧。 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造成这些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吸取的教训: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愿望:
拯救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表达了作者对仙湖罗布泊消逝的
痛惜之情。对人类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悲痛。积极行动起来,呵护绿色家园!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泊”,三点水,罗布泊与水有关。“消逝”,消失。“逝”,含惋惜之意。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
仙湖消逝,可见作者的感情基调是遗憾、难过、悲痛的。“仙湖”,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的湖。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
什么时候消逝的?
为什么会消逝?
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
造成这种恶果的是谁?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读课文,思考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词语或语句回答)
(2)依据文章内容,概括造成美丽的仙湖消逝的原因有哪些?
(3)作者对罗布泊的消逝怀着怎样的感情?(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
1.真实性:
文章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另据史书记载……
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一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沛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2、感受形象性:
具体表示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并注重想象。 ⑴ 对比手法:
集中表示在三、四自然段。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
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发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⑵ 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标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假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假如替换成“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⑶ 排比:
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⑷ 注重想象描绘:
如:“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注重想象描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罗布泊当年的美丽。如替换成“据史书记载,罗布泊水域辽阔,周围万顷绿地,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比较一下,效果如何?3、体会抒情性:理解作者的忧患意识:
体会下列句子的思想情感:
⑴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繁重。
⑵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⑶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是生生所系。假如家没有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身的双手,是发明,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身的双眼,是热切地期盼,还是无助和茫然?让理性回归吧,让智慧插上理性的双翅,让睿智赶走狂热,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罗布泊的悲剧将不会再重演。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铁肩担道义,妙手绘蓝图。小结课后小练笔 假如你是千百年来生长在罗布泊边上的一棵胡杨,见证了这沧海桑田的变化,你将向人类诉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