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案 (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教案 (表格式)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08:1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题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总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分为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稻作农业的出现、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三部分内容。我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在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新教材进一步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体现了历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本质。
学情分析 学习起点: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在学习上也乐于表现。学习障碍点:初一学生存在活泼好动,基础知识薄弱,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问题。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媒体的交互运用,展示图片、视频等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还通过小组讨论和提问,联系实际等多方面入手学习形式,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出土文物图片、历史故事,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等基本史实,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初步掌握史料实证的方法。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对比分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异同,认识地理环境对农耕文化的影响,提升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通过学习本课,体验原始农耕生活对文明社会的影响,感悟劳动在创造人类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人类,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 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教学难点 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提问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学生预习本课 完成《学法大视野》课前预习部分
教学过程设计 复备栏
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生存方式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原始人告别居无定所、风餐露宿的生活?播放视频: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人类的人口数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与旧石器时代100万年中的人口增长数相比,约增长25倍。 ——《全球通史》思考:猜一猜什么原因导致人口数量的变化?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不足之处?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阅读课文第一目:思考原始原始农业社会有哪些特征?提示:1.种植农作物 2.开始定居生活 3.制作磨制石器 4.制作陶器5.饲养家畜结合书本图片,归纳我国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分布情况及原因?分布情况:北方地区先民栽培粟[sù]和黍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先民栽培稻世界上最早稻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师: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来自长江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和中国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构造原因和历史低位如何?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 建造原因:既可以防蛇虫猛兽,又可以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历史地位: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重要影响。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提示: 主要农作物—水稻; 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 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 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河姆渡人还懂得使用天然漆。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来自黄河1.图片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 中国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学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提示:(1)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构造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一部分深入地下,不仅冬暖 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3)种植作物—粟;(4)饲养家畜—猪和狗等;(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半坡遗址的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课件出示:石器新石器时代: 大约从距今约10000前到距今约5000多年。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不同点地理位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距今年代距今约6000年距今约7000年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干栏式生产工具骨器、角器等骨耜种植作物粟水稻相同点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目标导学四:农业出现—标志意义阅读教材1.课件出示 思考:这些文物的出土可以推断出什么信息?提示:新石器时代畜牧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出示图片: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有何意义?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拥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进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课件出示:彩陶——仰韶文化 黑白陶——大汶口文化 蛋壳陶——龙山文化 玉琮——良渚文化 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海纳百川 各地方文明虽然衰落了,但其文明因素和成果却在交流过程中传承了下来,后世的中华文明就是以中原文明为主脉,以地方文明为支脉融合而成,各地方文明均是中华文明因素的贡献者。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从史前就已成型,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也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大特征。4.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回答问题(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干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三、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3 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的《课后活动》的练习题,及下一课的课前预习(见《历史学法大视野》)。家作:完成本课《学法大视野》的课后训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