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15:3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  )
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
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
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2.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世纪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甘薯 16世纪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17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3.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7.84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是(  )
A.政府极力推广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
B.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不断推广
C.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的引进与推广
D.明朝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作
4.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  )
A.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5.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6.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  )
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7.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第一次全国人口统计的数字为1.434 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 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  )
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
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人口定居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
8.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  )
A.影响了非洲气候环境 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
C.推动了当地经贸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9.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美洲独有的物种先后传入中国,除土豆、辣椒之外,还有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刺激了当时中国(  )
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 B.农业商品化发展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朝贡体制的终结
10.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特征,这与教会清醒禁欲精神有某些吻合之处,加之教皇品尝后发现其气味芳香,又能令人从躁动激烈中冷静下来,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这说明(  )
A.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B.咖啡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
C.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
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
11.中国历史上从外传入的瓜果蔬菜有很多。阅读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由来 名称举例 今名
“胡” 系列 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 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 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 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洋葱、土豆、圆白菜
A.始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说明中国饮食结构和其他国家趋同
C.反映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
D.从“胡”到“洋”反映中外关系趋向平等
12.17世纪,秘鲁所产小麦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到了17世纪末,稻、麦等谷物已经成为北美弗吉尼亚重要的经济作物。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稻、玉米、燕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这说明(  )
A.市场潜力推动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B.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美洲得到推广
C.小麦依靠工业革命获得了快速推广
D.美洲的物种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15世纪末,新大陆被发现后,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像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更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救命口粮。到1800年左右,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同时,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不过,家畜的过快繁殖也引发了美洲的生态危机。……至少在欧洲,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大交换间接促成了一个更为平等社会的出现。当然,欧洲这种平等的背后是上千万背井离乡的黑人奴隶的血泪史。工业化食品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存和运输两大问题。1835年、1874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同时,借助同时代铁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大宗肉类食物的跨国和远洋运输不再是问题。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所追求的效率和价值所取代,但总体而言,民众尤其是日益扩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今天,麦当劳金色拱门的标志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象征。西方食物在向全球挺进的同时,必须经历一个被“地方化”的过程,也就是必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如肯德基公司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推出了粥、油条和大饼等产品。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摘编自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
——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食物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或全面综合考察皆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洲际物种交流约在1500年开始掀起新的高潮,它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直接表现之一是 (  )
A.引起欧洲所谓“价格革命”
B.促进饮食文化全球化推进
C.提高人类战胜疾病的能力
D.改善食物供应的品种和数量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新航路开辟以后物种的交流,而不是欧洲的“价格革命”,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物种交流出现了高潮,这主要会改变人们的食物供给,但并不一定会影响到饮食文化的全球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疾病的影响,故C项错误。由于物种交流更加频繁,所以用于食用的农产品的供应数量和品种也就越来越丰富。故选D项。
2.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世纪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甘薯 16世纪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17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作物引入中国,弥补了粮食产量的不足,增加了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增长,D项正确。
3.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7.84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是(  )
A.政府极力推广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
B.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不断推广
C.高产作物甘薯和玉米的引进与推广
D.明朝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作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及类型发生的变化,而占城稻的推广是在宋朝,故A项错误;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在明清之前已得到推广,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明朝中后期,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高产农作物甘薯和玉米传入我国,玉米和甘薯在贫瘠的土地也能种植,促使耕地的利用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贫瘠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与曲辕犁没有必然的关系,故D项错误。
4.下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新航路开辟(  )
A.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文字和图片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促使大量美洲特产农作物传入欧洲,即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故B项正确。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是指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题干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涉及资本的原始积累,故C项错误;凤梨、马铃薯、木薯传入欧洲并不能说明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故D项错误。
5.18世纪以前,英国人习惯用自家的小园子供养自己。19世纪中期,英国工人的饮食水平随着工资水平变化,工资较高的工人,特别是家里每个人都能挣点钱的那些工人,吃得较好;在工资最低的工人中,土豆成了唯一的食物。材料意在说明当时英国(  )
A.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
B.工业革命摧毁了小农经济
C.新航路开辟改变了饮食结构
D.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8世纪以前英国人的食物主要是自给自足的,19世纪中期则依据工资水平来决定所吃食物,而且食物需要使用工资来购买,这说明当时英国食物供应商品化趋势明显,故选A项。材料不能体现小农经济被摧毁,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于16世纪前后,不是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
6.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  )
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题干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亚洲的香料大量进入欧洲市场,对欧洲人的品味产生了重大影响,故A项正确。香料盛产于亚洲,不是美洲,故B项排除;题干中没有涉及金银价格下跌的价格革命,故C项排除;使用香料不代表消费观的奢侈,故D项错误。
7.据记载,乾隆六年(1741年)第一次全国人口统计的数字为1.434 1亿,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时增长到2.969 6亿,远超此前历史上任何朝代。为清朝人口激增奠定物质基础的外来因素是(  )
A.垦荒卓有成效,粮食作物实现丰收
B.丝绸之路畅通,吸引大量人口定居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
D.国家废除丁税,隐藏人口失去意义
答案C
解析注意本题问的是外来因素,A、B、D三项均属于内在因素,故均可排除;C项属于外来因素,而且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广泛种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因此引起了清朝人口激增,故C项正确。
8.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  )
A.影响了非洲气候环境 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
C.推动了当地经贸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的“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玉米传入非洲给非洲人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从而改变了非洲人的饮食习惯,故D项正确。
9.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美洲独有的物种先后传入中国,除土豆、辣椒之外,还有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刺激了当时中国(  )
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 B.农业商品化发展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朝贡体制的终结
答案B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高产作物的引进,会促使当时人们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高产作物,从而促使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中国没有明显的生产工具革新,故A项错误;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是由于欧洲人大量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导致,与高产作物的引进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朝贡体制,故D项错误。
10.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咖啡具有令人清醒的特征,这与教会清醒禁欲精神有某些吻合之处,加之教皇品尝后发现其气味芳香,又能令人从躁动激烈中冷静下来,于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这说明(  )
A.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
B.咖啡传播取决于教皇认可
C.宗教因素阻碍物种的传播
D.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咖啡进入意大利时被认为是异教徒的邪恶饮品,受到来自教会的抵制”到“教皇……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说明新物种的传播具有曲折性,故选A项;咖啡是否得到认可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咖啡本身的特性以及教皇的认可,并不仅仅是“教皇”单一因素,排除B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咖啡后来得到教皇的认可,“欣然接受并大力推广,将其定性为基督教的饮料。”说明宗教因素并没有阻碍新物种的传播,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宗教促进了新物种的传播,而不是“物种传播推动了宗教发展”,排除D项。
11.中国历史上从外传入的瓜果蔬菜有很多。阅读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由来 名称举例 今名
“胡” 系列 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 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 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 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洋葱、土豆、圆白菜
A.始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说明中国饮食结构和其他国家趋同
C.反映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
D.从“胡”到“洋”反映中外关系趋向平等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历史上从外传入的瓜果蔬菜很多,反映出中外文化的交流,体现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故选C项;“始终”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国饮食结构与其他国家并不趋同,排除B项;“胡”反映从西域传入,“洋”反映近代西方引入,无法得出中外关系趋于平等的结论,排除D项。
12.17世纪,秘鲁所产小麦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到了17世纪末,稻、麦等谷物已经成为北美弗吉尼亚重要的经济作物。当地农民在1697年谈道:“小麦、稻、玉米、燕麦在此长势良好,收割后,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这说明(  )
A.市场潜力推动了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B.小麦的特性决定其必将在美洲得到推广
C.小麦依靠工业革命获得了快速推广
D.美洲的物种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方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供应巴拿马地区,甚至被运回西班牙”“被大量卖到巴巴多斯、里沃德岛、新英格兰等地”等可知,市场潜力推动小麦种植,故选A项;材料没有讨论小麦的特性,故排除B项;当时尚未进行工业革命,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生活方式的改变,故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15世纪末,新大陆被发现后,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像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更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救命口粮。到1800年左右,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同时,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不过,家畜的过快繁殖也引发了美洲的生态危机。……至少在欧洲,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大交换间接促成了一个更为平等社会的出现。当然,欧洲这种平等的背后是上千万背井离乡的黑人奴隶的血泪史。工业化食品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存和运输两大问题。1835年、1874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同时,借助同时代铁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大宗肉类食物的跨国和远洋运输不再是问题。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所追求的效率和价值所取代,但总体而言,民众尤其是日益扩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今天,麦当劳金色拱门的标志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象征。西方食物在向全球挺进的同时,必须经历一个被“地方化”的过程,也就是必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如肯德基公司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推出了粥、油条和大饼等产品。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摘编自张旭鹏《舌尖上的世界
——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食物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或全面综合考察皆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食物的不断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论述:自新航路开辟开始,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日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向全球化发展,这一过程也推动了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以及食品加工技术和其他科技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饮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不断改善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这既有利于加强世界各地之间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但由此而日益滋生的食品卫生与安全等健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值得人们反思和警惕。总之,近代以来世界联系日益密切,食物也突破区域限制,不断向全球范围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时可以从近代以来食物发展与传播及其影响的总体来叙述,也可以选取近代以来的其中一个阶段产生的影响来叙述。叙述时要能够说明什么时期怎样的历史背景推动了食物的如何发展与传播,并说明这一时期食物发展与传播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影响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尽量做到一分为二辩证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