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溪流水响叮咚》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小溪流水响叮咚》选自小学四年级下册音乐教材,是一首富有诗意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欢快的小溪为主题,旋律优美流畅,歌词生动形象,巧妙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这首歌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还能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小朋友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对旋律和节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他们天性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喜欢生动有趣的歌曲。然而,在音准把握、节奏控制和情感表达方面,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这首歌曲恰好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他们提升音乐表现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体会歌曲所描绘的自然美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2.艺术表现:指导学生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演唱全曲,准确把握二分符点音符和八分休止符,提升他们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尝试用小乐器为歌曲配上合适的伴奏,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激发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4.文化理解:通过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优美的自然风光,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文化认同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科学的呼吸方法唱准较长乐句
准确把握符点音符的时值
用优美的声音完整、流畅地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
2.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符点音符的时值
在歌唱中自然流畅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多媒体教学法、示范法、模仿法、讨论法和游戏法。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旨在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七、教具准备: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互动,我们准备了以下教具:
多媒体课件(包含歌曲音频、视频和相关图片)
教学光盘
电钢琴
小乐器(如双响筒、三角铁等)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温馨问候
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齐声回答:"准备好了!"
2.图片导入
教师播放一组自然景象的图片:"大家仔细看看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积极回答:"有绿树、小溪、鸟儿..."
教师:"太棒了!现在请闭上眼睛,仔细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听到了流水声、鸟叫声..."
教师:"睁开眼睛,你们觉得我们来到了哪里?"
学生:"我们来到了大森林!"
3.引入主题
教师:"没错,今天我们就要跟随音乐的脚步,一起去大森林里探险!小溪流为了欢迎我们的到来,还特意送给我们一首动听的歌曲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1.简单旋律导入
教师在电钢琴上弹奏简单旋律:"小朋友们,我们先来学习一小段旋律,跟着我一起唱:
5430|1032|1060|5125|3.1|217|1|1||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学生跟着教师模唱。
2.探讨旋律特点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段旋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很欢快、像在跳跃..."
教师:"说得真好!这段旋律确实充满了欢快和跳跃的感觉。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唱一遍。"
3.学习第二条旋律
教师示范第二条旋律,学生模仿。
教师:"现在我们来个接力游戏,我唱前半句,你们接着唱后半句,好吗?"
师生进行接唱游戏。
4.加入动作表现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用动作来表现一下欢快的小溪流吧!你们觉得小溪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示范各种流水动作。
教师:"太棒了!让我们边唱边做这些动作。"
(二)探究
1.聆听完整歌曲
教师:"现在,让我们走进大森林的深处,仔细聆听小溪流的歌声。听的时候,大家想一想:小溪流的歌声是什么样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去唱?这首歌曲有几段?每段有几个乐句?"
学生认真聆听,然后分享自己的观察。
2.学习歌词
教师:"我们来学习歌词。先用'啦'音唱第一、第二乐句。"
学生模仿。
教师:"现在我们把歌词填进去,试着唱一唱。"
3.学习完整歌曲
教师示范第三、四乐句,学生模仿。
教师:"我们来玩个游戏,我唱一句,你们接着唱下一句,看谁反应最快!"
4.完整演唱
教师:"让我们完整地唱一遍第一段。"
学生演唱。
教师:"太棒了!现在我们简单学习一下第二段。"
(三)示范
1.乐器伴奏介绍
教师拿出双响筒:"小朋友们,看看这是什么乐器?我们来学习一下怎么用它为歌曲伴奏。"
教师示范双响筒的使用方法。
2.加入伴奏
教师:"现在,我们在歌曲中加入双响筒的伴奏。看着屏幕上的节奏,跟着我一起来。"
多媒体显示伴奏节奏,师生一起练习。
环节三:巩固延伸
1.分组表演
教师:"现在我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都要唱歌、打节奏还要加上舞蹈动作,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棒!"
学生分组练习,然后依次表演。
2.教师点评
教师对每组表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小明的小组节奏感很强,小红的小组舞蹈动作很优美,大家都表现得非常棒!"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跟随音乐的脚步,走进了美丽的大森林,聆听了小溪流动听的歌声。我们学会了用优美的声音歌唱《小溪流水响叮咚》,还用舞蹈和乐器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大自然有多美?"
学生分享感受。
教师:"是的,我们的祖国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要珍惜、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
作业:
1.在家练习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注意运用今天学到的呼吸方法和节奏技巧。
2.尝试创编一段简单的舞蹈动作,下次上课时展示。
3.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象,用简单的话或画来描述你看到的美。
十、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旋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这种多感官的导入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接下来的歌曲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2)探究音乐环节: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学习歌曲,从简单的旋律模仿到完整歌曲的演唱,注重节奏和音准的训练。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歌曲,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
(3)巩固延伸环节:
通过分组表演和加入乐器伴奏,不仅深化了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点评环节则有助于学生互相学习,不断提高。
十一、板书设计
《小溪流水响叮咚》
1.歌曲特点:
优美动听
富有田园风格
充满自然气息
2.演唱要点:
科学呼吸
准确把握节奏
优美流畅表达
3.创意表现:
乐器伴奏
舞蹈动作
4.情感体验:
感受自然之美
热爱祖国河山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游戏、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小溪流水响叮咚》这首歌曲。课堂设计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参与和深入体验,从感知、探究到表现,层层递进,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审美情趣。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特别是在创编舞蹈动作和使用小乐器伴奏时,展现出了很强的创造力。这说明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在课堂时间分配和照顾个别学生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些环节可能略显仓促,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练习。今后可以考虑增加分组活动的时间,让更多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关注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个别指导。虽然课程中触及了爱护自然、热爱祖国的主题,但对歌曲蕴含的文化内涵挖掘还不够深入。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内容,将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还在音乐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方面有所提升。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设计,努力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学生音乐学习道路上的精彩一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