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6课《摇篮曲》(舒伯特曲)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6课《摇篮曲》(舒伯特曲)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8-15 15:1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摇篮曲》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吴地利作曲、"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摇篮曲》。这首歌曲以其简洁优美的结构和温馨抒情的特点著称。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恰好是4小节,整体结构清晰明了。歌曲旋律优美动人,充满了母爱的温暖和对孩子的呵护之情,非常适合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和欣赏。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音乐欣赏能力,能够感受简单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旋律特点。他们对音乐有着天然的兴趣和热情,乐于参与音乐活动。然而,对于较为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解释。大多数学生已经熟悉了基本的音乐术语,但在运用这些术语描述音乐时可能还不够准确。他们的歌唱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气息控制和情感表达方面还有待提升。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感受《摇篮曲》温馨、抒情的音乐氛围,体会音乐中蕴含的母爱之情。
2.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并在演唱中体现出适当的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力。
3.创意实践:
学生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如轻声、哼唱、分组)演唱歌曲,展现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创意。
4.文化理解:
学生能够了解摇篮曲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认识到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的温馨氛围,准确演唱歌曲,并能够在演唱中体现出适当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的结构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在演唱中控制气息,实现情感的细腻表达。
六、教学方法:
欣赏法:通过多次聆听,感受音乐的情感和特点。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感受,深化对音乐的理解。
练习法: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表现力。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乐和展示歌词)
钢琴(用于伴奏和示范)
乐谱(供学生阅读和学习)
小摇铃或其他能代表摇篮曲意境的道具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特别的歌曲。你们小时候,妈妈或奶奶有没有在你们睡觉前唱歌哄你们入睡呢?"教师微笑着问道,环顾教室待学生的回应。
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有",有的摇头表示没有。
教师继续说:"那些哄睡的歌曲,我们通常称之为'摇篮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非常著名的摇篮曲,它是由'歌曲之王'舒伯特创作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歌曲的魅力吧!"
环节二:讲授新课(30分钟)
(一)感知(10分钟)
教师轻声说:"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首《摇篮曲》。想象一下,你正躺在温暖的摇篮里,妈妈在轻轻地摇晃摇篮,唱着这首歌。"
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完整聆听一遍。
音乐结束后,教师柔声问道:"听完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描述吗?"
学生们纷纷发言:
"很温暖"
"像被妈妈抱着一样"
"很安静,很舒服"
教师肯定地点头说:"没错,这首歌曲确实给人一种温暖、安静、舒适的感觉。这就是摇篮曲的特点——温柔、抒情,能让人感到安心和放松。"
(二)探究(10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A(aa')B(ba')",解释道:"这是《摇篮曲》的结构。它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我们称之为'乐段'。每个乐段又分为两个'乐句'。"
教师指着黑板继续说:"A部分的两个乐句很相似,我们用a和a'表示。B部分的第一个乐句是新的内容,用b表示,第二个乐句又回到了a'。这种结构让歌曲听起来既有变化,又给人熟悉的感觉。"
教师提问:"你们能发现每个乐句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们思考后回答:
"好像每个乐句都差不多长"
"感觉很整齐"
教师赞许地说:"观察得很好!每个乐句正好是4小节,这让整首歌曲的结构非常均衡,听起来格外和谐。"
(三)示范(10分钟)
教师站在钢琴旁,微笑着说:"现在,我来为大家示范如何演唱这首歌曲。请大家仔细听,注意我的呼吸和情感表达。"
教师弹唱一遍,特别强调轻柔的声音和平稳的节奏。
唱完后,教师解释:"大家注意到了吗?演唱摇篮曲时,我们要用柔和的声音,就像在哄小宝宝睡觉一样。呼吸要平稳,不要有太大的起伏。"
教师带领学生分句练习,每唱完一句就停下来指导:"记住,'睡吧,睡吧'这里要唱得特别轻柔,就像在耳边轻声细语。'我的宝贝'这里可以稍微加强一点,表现出疼爱的感觉。"
环节三:巩固延伸(10分钟)
教师鼓励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完整演唱这首歌曲。记住我们刚才练习的要点:声音要柔和,呼吸要平稳,情感要真挚。"
全班齐唱一遍。
教师表扬道:"唱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尝试一些不同的演唱方式。比如,我们可以轻声哼唱,或者男生女生轮流唱。这样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歌曲的不同层面。"
学生们尝试用不同方式演唱,教室里充满了音乐的魅力。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5分钟)
小结:
教师总结道:"今天我们学习了舒伯特的《摇篮曲》。我们感受了它温柔抒情的特点,了解了它的结构,还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来演唱。摇篮曲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承载着深厚的爱意和文化内涵。"
作业:
1.练习演唱《摇篮曲》,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歌曲情感。
2.采访家人,了解他们小时候听过的摇篮曲,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十、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闭眼聆听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音乐感受能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感受,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2)探究音乐环节:
通过简单明了的结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构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音乐特点,培养分析能力。
(3)巩固延伸环节:
通过多种演唱方式的尝试,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集体活动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十一、板书设计
摇篮曲
|
特点:温柔、抒情
|
结构:A(aa')B(ba')
|
表现:轻柔、平稳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着重培养学生对《摇篮曲》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欣赏、讨论、示范和实践,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曲,还深入理解了其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课堂氛围整体温馨愉悦,学生参与度高,这与摇篮曲本身的特质相呼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情境。在感知环节,闭眼聆听的方式效果良好,学生们的描述生动有趣,显示出他们对音乐的敏感度。在探究环节,对歌曲结构的分析可能略显抽象,未来可以考虑用更形象的方式来呈现,如图形或动画。示范环节中,更多的互动和个别指导可能会更有成效,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的反馈。巩固延伸环节中,不同演唱方式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但时间略显紧张。未来可以适当增加这部分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展示和交流。作业布置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家庭教育相衔接的理念,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音乐知识,提高了音乐素养。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文化背景的介绍,增加一些跨学科的元素,如文学或历史,使学生对摇篮曲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可以考虑引入一些简单的创作活动,如改编歌词或创作旋律,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