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回声》
一、课时:1课时
二、教材分析
《回声》是一首16世纪的无伴奏合唱曲,由拉索创作。这首作品采用双四声部男女混声无伴奏合唱的形式,巧妙运用轮唱技巧。作曲家通过一小型合唱组与另一小节追随大型合唱组的方式,利用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回荡的情景。歌曲不仅展现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还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和乐趣。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的年龄段。他们对音乐有着天然的兴趣,能够感知简单的音乐元素,如节奏和旋律。然而,他们对复杂的音乐形式和技巧的理解还有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保持兴趣。同时,他们的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正在发展,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来培养这些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感受《回声》中原声与回声的对比效果,体会音乐中的力度变化。
2.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学会用不同力度演唱,初步掌握弱起节奏的演唱方法,体验回声效果。
3.创意实践
学生能够尝试用音乐表现自然现象,发挥想象力创作简单的"回声"音乐。
4.文化理解
学生能够了解16世纪音乐的基本特点,感受音乐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表现音乐中的回声效果,掌握力度变化的演唱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弱起节奏的演唱方法,理解轮唱的概念。
六、教学方法
欣赏法: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回声》,感受音乐中的回声效果。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回声现象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方式。
演示法:教师示范演唱,展示回声效果和弱起节奏的演唱方法。
实践法:让学生分组练习演唱,体验回声效果。
创造法:鼓励学生创作简单的"回声"音乐。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回声音频素材、简单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小鼓等)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非常特别的歌曲。这首歌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先来做一个有趣的小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我播放的声音,然后猜猜这是什么自然现象。
(播放回声音频)
教师:好,现在请睁开眼睛。谁能告诉我,刚才我们听到的是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这是回声!
教师:太棒了!你们听得真仔细。回声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自然现象。你们有谁在生活中遇到过回声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经历。
学生:(分享经历)我去爬山的时候,在山谷里喊话,就听到了回声。
教师:非常好的分享!回声确实常常出现在山谷或者大型建筑物附近。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首描写回声的歌曲,它的名字就叫《回声》。这首歌不仅会让我们感受到回声的魅力,还能帮助我们了解音乐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表现自然现象的。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段奇妙的音乐之旅吧!
环节二:讲授新课(30分钟)
(一)感知(10分钟)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这首《回声》。请大家仔细感受音乐中的变化,看看能不能听出回声的效果。
(播放《回声》全曲)
教师:好,音乐结束了。请大家睁开眼睛。刚才听完这首歌,你们有什么感受?音乐中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学生1:我感觉像是在山谷里唱歌,有回声在回应。
学生2:有些声音很大,有些声音很小,像是远处传来的。
教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确实,这首歌通过声音的大小变化,巧妙地模仿了回声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遍,这次我想请大家特别注意听,哪些部分是原声,哪些部分是回声。
(再次播放音乐,适时暂停,引导学生识别原声和回声)
教师:大家听出来了吗?原声通常比较响亮,而回声则相对轻柔一些。这就是音乐家用来表现回声的巧妙方法。
(二)探究(10分钟)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首歌的歌词。(展示歌词)
回声,美妙的回声!它在哪里?在哪里?哈哈哈哈哈!
它从远处来,哦,多么有趣!做什么?请你唱一支歌曲,唱给我们听。不能,不能够。为什么?我不愿意。那为什么?不能告诉你们。那么请你别犯愁!假如你是,是懒汉,就永远追随作声。再见吧回声,再见吧回声!
记住我们,安静,安静!隐约听见!美妙回声,安静!
教师:请大家仔细看这些歌词,你们发现了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学生:有些词语重复了,像是在回应。
教师:非常好的观察!这些重复的词语就是在模仿回声。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哪些是原声,哪些是回声。
(引导学生分析歌词,标记原声和回声部分)
教师:通过这样的歌词安排,作曲家巧妙地创造了对话的效果,就像人与回声在交谈一样。这种创作方法叫做"轮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音乐表现手法。
(三)示范(10分钟)
教师:现在,我来为大家示范如何演唱这首歌。请大家特别注意原声和回声的力度变化。
(教师示范演唱,强调原声和回声的力度对比)
教师:大家听出区别了吗?原声要唱得响亮一些,回声要轻柔一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尝试演唱。我们把班级分成两组,一组唱原声,一组唱回声。
(带领学生分组练习,指导力度控制和节奏把握)
教师:太棒了!你们唱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再来尝试一种更有趣的唱法。这首歌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叫做"弱起"。这意味着歌曲不是从强拍开始的,而是从弱拍开始的。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教师示范弱起的演唱方法,然后带领学生练习)
环节三:巩固延伸(10分钟)
1.小组表演
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音乐会。每个小组都要表演《回声》,但是要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你们可以改变力度,可以加入动作,甚至可以用简单的乐器来伴奏。发挥你们的想象力,让我们看看谁的表演最有创意!
(学生分组准备并表演)
2.创意活动
教师:你们的表演太精彩了!现在,让我们的想象力再飞得更远一些。除了回声,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声音。比如,雨声、风声、海浪声等。我想请大家分组讨论,选择一种自然声音,然后用你们的声音或者身边的物品来模仿这种声音。记住,要像《回声》这样,考虑如何用音乐的方式来表现。
(学生分组讨论和创作,然后展示)
教师:太棒了!你们的创意真是无穷无尽。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和大自然是多么密切相连。音乐家们就是这样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创作出美妙的作品的。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5分钟)
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美妙的《回声》。通过这首歌,我们不仅了解了回声这种有趣的自然现象,还学会了用音乐来表现它。我们知道了原声和回声的区别,学会了控制声音的强弱来表现回声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音乐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音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周围的世界。
作业:
1.尝试在生活中寻找能产生回声的地方,用手机录下真实的回声声音。
2.创作一首简单的"回声"小曲。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小段旋律,记得要考虑原声和回声的关系。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16世纪的音乐特点,下节课我们会进行分享。
十、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环节:
通过播放真实的回声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自然引入课题。这种直观的感知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后续的音乐作品。
(2)探究音乐环节:
引导学生通过多次聆听和分析,逐步发现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通过歌词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轮唱的概念,加深对音乐结构的认识。
(3)巩固延伸环节:
通过小组表演和创意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音乐与其他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音乐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十一、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
《回声》
16世纪作品(拉索)
回声效果:力度变化
原声vs回声
轮唱技巧
弱起节奏
音乐与自然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围绕《回声》这首独特的合唱曲展开,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中的回声效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中,他们的创造力令人惊喜。然而,在讲解轮唱和弱起等较为抽象的音乐概念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未来可以考虑使用更多的视觉辅助材料或互动游戏来解释这些概念。课堂互动环节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表演。但是,在时间管理上还需要改进,某些环节略显仓促。可以考虑精简部分内容,或者将课程扩展为两课时,以便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和创作活动。跨学科元素的引入,如将回声现象与物理学中的声音反射原理联系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数学中的比例关系在音乐中的应用等。这节课既传授了音乐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和课后作业的创意成果,都证明了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未来将继续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