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植树问题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材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总结解答植树问题一般方法的过程。 2.了解间隔数的含义,知道解答植树问题的一般方法,能解答类似的简单问题。 3.在用植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答其他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灵活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什么是植树问题?植树有什么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吧。 二、研究间隔数和棵数的三种关系 1.认识间隔 出示问题:学校计划在 40 米长的教学楼前种一排玉兰树,每隔5 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 苗? 师:你怎么理解“每隔 5 米种一棵”? 师引导小结: “每隔 5 米种一棵”指的是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 5 米。 2.探究植树方式
师:需要多少棵树苗呢?请同学们尝试解决。 预设:40÷5=8 (棵) 师:可以怎样验证呢?请同学们画一画,看一看到底需要多少棵树苗。 (1) 只种一端 师:你有什么疑问吗?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种树有没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呢? 预设:有可能在起点处有个路灯或建筑,这时起点处就不用种树了。 师:这种“一端种一端不种”的植树方式简称为“只种一端” 。当按照只种一端的方式 植树时,你发现了什么? 师:当只种一端时,为什么棵树和间隔数相等呢? 汇报交流:为什么间隔数和棵数相等了? 师小结:只种一端时,每 5 米种一棵树,每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间隔数和棵树正好一 一对应,总长 40 米除以间隔 5 米求出有 8 个间隔,对应 8 棵数,棵树和间隔数相等。 师:回头看小兰一开始列出的算式,现在你想对小兰说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动手画图,明确了“间隔”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观察中发现只种一端时,间隔数和树的棵树正好一一对应,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 (2) 两端都种 师:想一想还有不同的植树方式吗? 预设:当起点没有物品遮挡时,在起点处也可以种一棵,这一棵树没有间隔与它对应, 所以,在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的基础上,植树棵数就比间隔数多 1,一共需要 9 棵树苗。
师小结:这属于两端都种,在棵树和间隔数一一对应的基础上多 1 棵,棵树=间隔数+1。 (3) 两端都不种 师:还有不同的植树方式吗? 预设:还有可能起点和终点都有障碍物,两端都不种。这时根据每个间隔对应一棵树可 以知道,最后一个间隔没有树与它对应,所以植树棵树就比间隔数少 1, 一共需要 7 棵树苗。 【设计意图】:在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发现两端都种 和两端都不种时,间隔数与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 3.对比总结三种种树情况 师:我们一共找到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式。请你对比这三种植树方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不管哪种植树方案,都先算出间隔数。植树方式不同,植树棵树就不同。当只种 一端时,间隔和棵树正好一一对应,间隔数=棵数;当两端都种时,棵树比间隔数多 1,即间 隔数+1=棵树;当两端都不种时,棵树比间隔数少 1,即间隔数-1=棵树。 【设计意图】 :将三种种树情况放在一起,就是要凸显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间隔数”, 对比分析,更利于透彻理解,在间隔数不变的情况下,一一对应,就有了棵数与间隔数在不 同种树情况下的数量关系。 4.改变种树的总长度和间隔 出示问题:同学们在长是 90 米的小路两侧植树,每隔6 米种一棵,两端各种一棵。一共 需要多少棵树苗?
预设 1:我先算出间隔数,90÷6=15 个,题目中说两端各种一棵,那么棵树比间隔数多 1,15+1=16 棵,一共需要 16 棵树苗。 预设 2: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题目还要求了在小路两侧植树,两侧指路的这两边,16 棵只是一侧树的数量,再乘 2 就算出小路两侧树的数量了,16×2=32 棵,一共需要 32 棵树 苗。 师小结:正如你们所说,先算出小路一侧树的数量,再乘 2 就算出了小路两侧树的数量。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在解决植树问题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预设 1:要注意植树方式,是只种一端,两端都种,还是两端都不种,植树方式不同, 植树的棵树就不同。只种一端时,棵树和间隔数正好一一对应,棵树等于间隔数;两端都种 时,棵树比间隔数多 1,两端都不种时,棵树比间隔数少 1。 预设 2:还要根据实际情境明确植树要求,比如是在小路一侧植树还是小路两侧植树。 【设计意图】:通过改变种树的总长度和间隔,改题目要求两侧植树,在巩固知识的基础 上,对学生的思维又起到了一个提高的作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学校在 16 米长的教室前面均匀地摆了 9 盆鲜花,两端都摆 (如下图) 。每两盆鲜花之 间相隔几米? ? 米 预设:摆的9 盆鲜花相当于 9 棵树,属于两端都种的情况,根据盆数=间隔数+1 可以知 道间隔数=盆数-1,9 盆花之间有 9-1=8 个间隔,总长是 16 米,所以每两盆花之间的间隔是 16÷8=2 米。 2.丽丽家到学校之间有 7 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都是 30 米。丽丽家到学校 有多远? (
学
校
)丽丽家 30m
预设:7 根电线杆相当于 7 棵树,丽丽家和学校相当于两端,没有电线杆,属于两端都 不种的情况。根据电线杆数=间隔数-1,得到间隔数=电线杆数+1,丽丽家到学校之间一共有 7+1=8 个间隔。每个间隔是 30 米,所以丽丽家到学校一共有 30×8=240 米。 3. (1) 小强家住在五楼,小强从一楼到二楼要上 12 个台阶,每两层楼之间的台阶数相 同。小强回家一共要上多少个台阶? 预设:一楼到五楼相当于 5 棵树,爬的楼梯层数相当于间隔数,属于两端都种的情况, 楼层数=间隔数+1,那么间隔数=楼层数-1。,一楼到五楼之间有 5-1=4 个间隔。每个间隔有 12 个台阶,所以一共要上 12×4=48 个台阶。 (2) 小丽说:我和小强住在同一个单元,小丽每天从楼上下来要走 36 个台阶。你知道 小丽家住在几楼吗? 预设:住在同一个单元说明每个间隔也有 12 个台阶,一共走了 36 个台阶,可以先算出 间隔数,36÷12=3 个。根据刚才的分析,楼层数=间隔数+1,所以小丽住在 3+1=4 楼。 师:刚才我们解决的这几个问题不是植树的情境了,为什么也可以用我们发现的间隔数 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来解决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对植树问题的模型归纳,虽然不是植树的情境,但它们都蕴含着 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这样为学生深度思考打开一个思路,学生可以有更丰富的替换物,让 这一模型应用出去。 四、课后练习 小小设计师:某学校要举行“艺术节”,要在长 68 米的连廊挂红灯笼,每隔 2 米挂一个 红灯笼。请利用本节课的知识设计一个布展方案。 【设计意图】:已经了解和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感体验到数学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学以致用,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只种一端 两端都种 两端都不种 植树问题 棵数=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1 棵数=间隔数-1 一一对应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一类问题的统称,除了植树,还有设路灯、设车站、爬楼、 敲钟等问题,其背后的结构是一致的,这个相似的结构可以归结为同一个数学模 式,可以把它称为“植树模型” 。其本质就是点与段的对应问题,“树、路灯、 车站、楼层、钟的响声等”可以抽象看作“点” ,“各种 (树、路灯、车站、楼 层、两次敲钟) 间隔”可以抽象看成“段” , 因此,所有的问题都是“点与段的 对应”,相同结构就是点段模型,即把“植树”这件事,根据“树”与“间隔” 所呈现出来的内在规律,在简化后得到的一个抽象结构——点与段的一一对应关 系。由此可见,植树问题的本质是点与段之间的一一对应,只要明确了“间隔” 与“树”这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一一对应”的思想,再以此为基础并通 过适当变化就可以应对各种变化了的情况。因此,本节课以“只种一端”为主线, 通过画图突出“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即如何能够依 据基本模式并通过适当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逐步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数学 模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