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学科 生物 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本节选自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3章第3节。旨在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本节课是对细胞膜、细胞器的总结升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细胞核在生物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为后续学习细胞增殖、基因的表达等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容在知识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整体结构已有初步认识,但本校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很薄弱。另外,学生已学习克隆羊的实例,对我国研发克隆牛的重要科学事件也有所听闻。学生在本章前两节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借助细胞结构模式图理解细胞结构的特点,有助于本节通过呈现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对细胞核的结构形成整体认识。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习惯。但科学探究、科学论证、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够,需要培养,辩证性思维也有待进一步发展。另外,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因此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实验探究资料,以问题引发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细胞核有什么功能”资料的分析和讨论,基于相关的科学实验,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探究细胞核的功能;(探究实践) 2.通过阅读教材和制作细胞核的结构模型,阐明细胞核的结构;(科学思维) 3.利用结构与功能观,分析细胞核作为遗传信息库,对于其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所起的作用,认同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生命观念) 4.通过学习细胞核的基本功能,认同我国科学家关于克隆猴的研究并分析其细胞核功能的关系,提升民族的自豪感。(态度责任)
重难点 1.通过对“细胞核有什么功能”资料的分析和讨论,基于相关的科学实验,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探究细胞核的功能; 2.通过阅读教材和制作细胞核的结构模型,阐明细胞核的结构;
教学方式与策略 讲授法;问题引导法;合作学习法;模型教学法;引导探究法等适当的结合运用。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导入新课 播放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牛培育过程视频,思考讨论教材“问题探讨”中的问题。揭示克隆动物性状与细胞核的关联性,引出细胞核。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3分钟
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哪些生物具有细胞核呢?结合之前学过的真核与原核细胞,强调细胞核存在的场所。 2.提问:那么细胞核究竟具有什么功能呢?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细胞核的功能。 布置任务: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从教材第54-55页“思考·讨论”几个资料中概括细胞核的功能。(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选择1个资料进行探究) 资料1:美西螈核移植实验 问题1: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是什么体色?理由是什么? 问题2:由此你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主要由细胞核还是细胞质控制? 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资料2: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 问题1:分隔后蝾螈受精卵的两半有什么不同?蝾螈的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与什么结构有密切关系? 问题2:整个实验最突出的设计思想是什么?怎么对照的? 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离不开细胞核。 资料3:变形虫去核及核移植实验 问题1:哪种细胞结构对细胞的代谢有重要影响? 问题2:根据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变形虫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细胞核的控制。 资料4: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 问题1:伞藻嫁接实验:切去帽后长出来的新帽的形状是由柄决定还是由假根决定的?新的伞帽形成取决于细胞核还是细胞质? 问题2:根据伞藻嫁接实验和伞藻核移植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制作模型探究,形象直观,得出生物体的性状主要受到细胞核的控制的结论。 老师进行小结补充,学生记忆。资料1和资料4说明了细胞核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资料2和资料3说明了细胞核控制生物的代谢。总结细胞核的功能: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的“大脑”或控制中心。 学生回忆第一章的内容,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强调除少部分细胞外,真核细胞具有细胞核。 借助科学实验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强化实验结果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基于事实归纳概括形成概念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过一系列实验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15分钟 (其中8分钟时间小组合作讨论,5分钟回答,2分钟教师补充总结)
过渡推进:在之前的细胞膜、细胞器学习中,我们意识到功能与结构是相适应的,细胞核既然有如此重要的功能,那么它必然有独特的结构。 抓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主线,保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1分钟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第56页“细胞核的结构”,对应课本完成课件展示细胞核结构部分名称学生进行记忆背诵,老师再对于该部分进行详细解释。 1.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核膜上有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染色质:(1)定义: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2)化学组成:DNA+蛋白质(鉴定)。 (3)存在形态:极细的丝状物。 (4)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总结:遗传信息就像细胞生命活动的“蓝图”,细胞依据这个“蓝图”,进行物质合成、能量转化和信息交流,完成生长、发育、衰老和凋亡。正是由于这张“蓝图”储藏在细胞核里,细胞核才具有控制细胞代谢的功能。因此,对细胞核功能较为全面的阐述应该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能力。 14分钟(其中2分钟时间记忆四个结构,5分钟教师进行讲解,2分钟进行总结,5分钟学生记忆细胞核的功能)
课堂检测 1.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有密切的联系,据此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控制细胞器进行物质合成、能量转化等的指令,主要通过核孔从细胞核送到细胞质。( √ ) (2)细胞核功能的实现与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密切相关。( √ ) 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结论的论据的是( ) 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 B.细胞核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 C.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D.细胞核位于细胞的正中央 答案:D 加强学生理论实际应用题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5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制作框架图进行本节知识小结。 教师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背诵记忆 培养学生模型构建和总结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7分钟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记忆背诵本节课知识点下节课提问 A组小册子上习题全部完成,B组最后一道题选做,C组选择题最后一道以及最后两道题选做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特色与反思 本节课从细胞核的功能开始,引发学生对细胞核结构及重要性的思考,让学生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学科素养。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想要顺利的完成本堂课同学们一定要做好提前的预习,否则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很难进行。问题设置要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本节课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展示学习成果,课堂气氛活跃,预习的很充分,回答问题准确到位,整节课可以说效果很好。 亮点之处: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模式的选择——探究式教学。引入时通过克隆牛的过程,激发学生想要了解细胞核的热情。将本节课的知识点分为两大部分,通过探究实验,借助多媒体视频让资料分析中的实验动态化、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归纳总结细胞核的功能。通过本节课让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通过学生自己构建的物理模型,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细胞核的结构。本节课使用的伞藻、染色质模型教具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得到了学生们良好的反馈。进行小组讨论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促进了知识的理解,且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需改进之处:学生展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进行知识讲解的时候生物学术语运用不熟练,偶尔出现表达含糊不清,口头禅多,讲解不到位之处。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充分的反思,今后在进行类似的课程时,学案的设计更要细致有层次,重点问题做好详细解读,便于学生掌握。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注意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以及生物术语的应用,及时纠正学生,鼓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