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老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老王》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3 13:3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课题:《老王》
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引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单元导读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也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3.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对于《老王》这篇人文性和社会性较强的散文来说,文中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冷漠是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孩子们很难理解的,作者愧怍的原因是学生体察不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细节,借助背景资料,在看似浅显的语言文字下探寻、感悟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启发学生更加积极的看待身边的普通人,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本课分析:
本文杨绛回忆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展现特殊年代中闪光的人性之美,讴歌人与人之间珍贵的友情,也表达了对不幸者的悲悯以及对自身的反省。本篇文章与本单元另外三篇文章设计文章的多方面,相互配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怎样做人”的认识,也有助于启发学生更理性、积极地看待身边地普通人,捕捉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做到向善、务实、求美。
二、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 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文本细读,深入理解老王和作者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与关爱,体会人性之美;鉴赏文中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分析老王和作者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难点
理解“愧怍”的深层意蕴,体会作者的反思精神。
五、教学方式和策略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精读研读法、小组合作法、合作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聚焦题目,引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回忆性散文,杨绛写的《老王》。(板书课题)
(1)你从文本的题目“老王”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预设:这是对一个人的称呼,此人姓王,年纪较大,作者与他的关系亲近。
(2)如果把题目改成“王老”,你从中读出什么不同的信息?
预设:这个人姓王,年纪较大,德高望重,作者对他比较敬重。说明“老王”是一个平凡之人。
作者与老王的关系究竟怎样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
【活动意图】通过解读题目,读出作者和老王的关系很亲近,引出下文对“老王”人物形象的探究,体现单元导语的编者意图“从标题把握文章重点”
任务一:初识老王,知其“不幸”
1.齐读1-4自然段,试填空。
关于老王,老王说:( );
有人说:( );
杨绛问:( )。
学生通过第二段“据老王自己讲”、第三段“有人说”、第四段“我与他闲聊”找出相关内容。
【活动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圈点勾画相关语句,以此了解老王身份地位、家庭结构、处境等,体会老王命运之“苦”。
职业——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维持生活。进不了蹬三轮的组织中,一个人单干。
家庭——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没有可以倚靠的亲人。
身体——眼睛残疾,生意受影响。
居所——住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精神——孤独、无亲,受恶意攻击,“这老光棍” “不老实”等,被人瞧不起。
默读5-7自然段,你还可以在哪些语句中体会到老王的“苦”?
如:(1)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2)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3)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4)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学生通过抓住字词“只有”“只是”“只好”等词语,揣摩品析语句的内涵。体会老王面对命运的别无选择、无可奈何和走投无路,感受老王的不幸。
(2)屏显以下这段话,学生朗读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思考:这是对老王的什么描写?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教师引导学生从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修辞手法角度引导学生赏析句子,并想象体会老王濒死前的状态。进一步体会老王的不幸。
【活动意图】通过对语言多个角度的品析,深入理解老王的不幸,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语言的韵味,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任务二:再识人物,察其品质
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老王为何给杨绛家送来之不易的鸡蛋和香油呢?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相关细节。
背景链接:本文写于1984年,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个时候像钱钟书、杨绛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戴高帽、挂木板、挨批斗、剃阴阳头,被驱逐到大街上游行,扫厕所,周围人对杨绛他们简直就像对待病毒一样,避之唯恐不及。但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活动意图】依据语文新课标,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同时助读资料有利于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1.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老王的善良?
(1)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2)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给车加边缘。
(4)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原因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这些细节,体会总结老王的老实厚道、善良仁义、知恩图报的品质。
2.作者一家是如何对待老王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1)照顾老王的生意;
(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3)关心老王的生计
(4)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5)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原因二:杨绛一家对他的尊重、关心、同情、照顾。
小结:两个不幸之人在苦难中的相互关照,恰恰闪烁的是“人性之美”!
【活动意图】通过分析老王、杨绛的形象,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能力。
任务三:合作探究,悟读“愧怍”
这两个善良且不幸的人都令我们感动,杨绛为何还要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学生细读文本,找出相关语句,在组内交流探究,并派代表发言:
例如找出这些语句: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 好些没有 "
【活动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自我反思、对老王的关心不够等方面进行理解,初步感受作者的“不安”与“愧怍”,体会杨绛作为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任务四:拓展迁移,由人及己
在作者看来,她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因此感到“愧怍”。那么,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呼声?
【活动意图】在情感得到升华后,适时地拓展延伸,进而关注生活、关爱他人,能够使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很好的统一。
(二)总结梳理,结束授课
杨绛曾经在《走在人生边上》这一本人生自答书中,写道:“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在于完善自我。”杨绛难得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她有着一种敏锐的觉知力,她能直面自己,她能剖析自己。希望这节课,也能成为同学们的人生视野的起点,清晰地看世界,深刻地看自己。
八、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写一篇关于身边“小人物”的短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300字以上)
【活动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标依据: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特色及反思
通过本次任务群教学,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深入理解文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