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乡愁》同步训练(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乡愁》同步训练(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5 16:37:07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乡愁》同步训练(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课课练)阅读诗歌,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piào/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mù/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xi/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邮piào(  ) 坟mù(  ) 海xiá(  )
(2)诗歌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句是 。(只填序号)
(3)诗歌中,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的诗句是:
   /   /   /   。
(4)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  )
A.急速、悲壮 B.欢快、幸福 C.缓慢、忧伤 D.轻柔、平淡
(5)“窄窄的船票”是   结构的短语。
【答案】(1)票;墓;峡
(2)①
(3)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4)C
(5)偏正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停顿与节奏;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品味现代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偏正短语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邮piào ”写作“ 票 ”;“ 坟mù ”写作“ 墓 ”;“ 海xiá ”写作“ 峡 ”
⑵本题考查诗歌朗读。①是正确的;其他三句必须与①句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依据诗歌分析可知,“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⑷ 《乡愁》的作者余光中离开大陆,多年与亲人、祖国分离,表现的是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应该用缓慢、忧伤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⑸本题考查短语的结构。 “窄窄的船票” 是“定语+中心语”结构,所以属于偏正短语。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诗歌的朗读基调。解答此题,根据诗歌的内容、写作背景及情感体现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2.(2022九上·西安期末)经典诗文默写。【在(1)~(7)题中,任选五题;在(8)~(10)题中,任选一题】
(1)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殊未屑!(秋瑾《满江红》)
(5)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日星隐曜,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8)而现在/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9)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0)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答案】(1)蜡炬成灰泪始干
(2)直挂云帆济沧海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5)酒酣胸胆尚开张
(6)山岳潜形
(7)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8)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9)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10)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乡愁(诗);行路难(其一);鱼我所欲也;岳阳楼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解析】【分析】古诗文的直接性默写,注意易错字:(1) 炬 (2) 直 、 济(3)侧 (4) 侬 、 蛾、眉
(5)酣(6)潜 (7) 妻、妾(8)湾 (9)隧(10)竞
故答案为:(1) 蜡炬成灰泪始干 ;
(2) 直挂云帆济沧海;
(3) 沉舟侧畔千帆过;
(4)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
(5) 酒酣胸胆尚开张 ;
(6) 山岳潜形 ;
(7)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8)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9)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
(10)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识记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积累,注意书写规范,得体。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课课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3.诗人选取了哪些具体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表现了乡愁的什么特点?
4.“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诗人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事物化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5.诗人为什么把别离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3.笛声——乡愁的时刻相伴。没有年轮的树——乡愁的永恒。
4.合适。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这里“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指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模糊”一词说明诗人已离开故乡太久,对故乡的印象已经模糊;“怅惘”则写出了诗人思乡而不能回的无奈。
5.“树”代表着故乡,诗人把别离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是永恒的,故乡是诗人一生的守候,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牵挂。表达了诗人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知识点】体会现代诗歌意象;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分析。 第一个意象是“乡音”,乡音时刻不离口,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个意象是“乡容”,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第三个意象是“古树”,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 的形象比喻抒发了乡愁永恒的情感。
故答案为: 笛声——乡愁的时刻相伴。没有年轮的树——乡愁的永恒。
4.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的作用分析。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事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是合适的。诗歌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故答案为: 合适。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这里“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指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模糊”一词说明诗人已离开故乡太久,对故乡的印象已经模糊;“怅惘”则写出了诗人思乡而不能回的无奈。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 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加,永不相忘。表达了作者日益浓重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树”代表着故乡,诗人把别离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是永恒的,故乡是诗人一生的守候,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牵挂。表达了诗人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二、阅读理解
(2023九上·崇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孝基仁爱
许昌①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②。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③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④,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
近”,此指“得到”。④驯谨:顺从而谨慎。
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且    
②怪    
③ 徐    
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② 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8.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答案】6.将要;对……感到惊讶;慢慢
7.①张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
②于是便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了。
8.启发是人要有恻隐之心,要善良正直,懂得教导别人不通过直接给钱,而是授人以渔。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启发。通读文言文,理解大意,结合文中人物及事件,归纳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谈启发,态度积极向上,言之合理即可。
【译文】
许昌有个读书人叫张孝基,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儿子,不成器,富人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就把全部的家产都托付给了张孝基。张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过了很久,富人的儿子在路边乞讨,张孝基看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浇灌园圃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能够通过浇灌园圃来得到食物,就太幸运了!”张孝基便让他去浇灌园圃。富人的儿子渐渐能够自食其力,张孝基对他的行为变化感到惊讶。又对他问道:“你能管理仓库吗?”富人的儿子答道:“让我浇灌园圃,已出乎我的意料,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幸运了。”张孝基就让他去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而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张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再有旧时的坏习惯,于是便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了。
6.富人病且死,翻译为:富人生病将要死了。且:将要
孝基怪之,翻译为:张孝基对他的行为变化感到惊讶。怪:对……感到惊讶
孝基徐察之,翻译为:张孝基慢慢观察他。徐:慢慢
故答案为:将要、 对……感到惊讶、 慢慢
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如礼、遂、以、所、委、归”。如礼:按照规定礼节、仪式。遂:于是,就。以:把。所:用来......的。委:委托。归:归还。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张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
②于是便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了。
8.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翻译为:富人的儿子在路边乞讨,张孝基看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浇灌园圃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能够通过浇灌园圃来得到食物,就太幸运了!”张孝基便让他去浇灌园圃。富人的儿子渐渐能够自食其力。有恻隐之心,善良,懂得教导别人不通过直接给钱,而是授人以渔。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翻译为:张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再有旧时的坏习惯,于是便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了。考查富家儿子有改过自新的意愿就归还钱财,不贪财,善良正直。故答案为:启发是人要有恻隐之心,要善良正直,懂得教导别人不通过直接给钱,而是授人以渔。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 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情怀。
B.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消失。
C.第⑤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
D.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
10.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1.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
【答案】9.C
10.第4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
11.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失落。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2)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放在结尾有: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在中间结构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的作用,内容上结合上下的内容进行阐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它在文章的内容以及主题的作用上去分析。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看标题是以物件,事物为标题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线索;二看标题是以有深意的短语做题目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主题思想的。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不正确。把“桨声帆影”说成“大运河生命的象征”从原文来看“桨声帆影的消失”意味着河流功能的失去。故选C。
10.本题考查文段作用。解答此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回答。从第④段内容来看,作者对一北一南的长城与运河作了对比,既有地理位置的比较,又有历史沿革的比较,其结果是一个仍让世界迷恋,一个已退出历史舞台。本篇文章的写作主体是大运河,很显然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感情,并为下文的叙写作铺垫。示例:内容上:第4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结构上: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此题,必须理解“流淌千年的乡愁”这一标题的含义。“流淌千年”是指大运河悠久的历史以及它所起的作用,“乡愁”则意味着对其衰落感到失落。把两者结合起来,根据文意答题即可。如: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失落。
(2023九上·雨花期末)名著阅读
【片段一】
那官人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父端的非凡,使的好器械!”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采,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提辖。”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
(节选自《水浒传》第七回)
【片段二】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众多闲汉见闹,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的,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一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节选自《水浒传》第七回)
【片段三】
智深对林冲道:“兄弟,此去沧州不远了,前路都有人家,别无僻静去处。洒家已打听实了。俺如今和你分手,异日再得相见。”林冲道:“师兄回去,泰山处可说知。防护之恩,不死当以厚报。”鲁智深又取出一二十两银子与林冲,把三二两与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本是路上砍了你两个头,兄弟面上饶你两个鸟命。如今没多路了,休生歹心。”两个道:“再怎敢,皆是太尉差遣。”接了银子,却待分手。鲁智深看着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二人答道:“小人头是父母皮肉包着些骨头。”智深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道:“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似这树一般。”摆着手,拖了禅杖,叫声:“兄弟保重!”自回去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法讳唤做甚么?”林冲用“讳”字表示对鲁智深的尊敬。其实我国古代还有“讳称”,就是对尊者、亲者、贤者的名字要避讳。
B.“令尊”是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意为美好。“荆妇”指称对方妻的敬词。
C.“结义”,雅称义结金兰,俗称拜把子等,它在古代很普遍,在《水浒》中更是不胜枚举。
D.“泰山”原本指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后来成为“岳父”的别称。文中指“岳父”。
13.下列对名著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片段一,林冲、鲁智深初次见面就结义为兄,深层原因是鲁智深认识林冲父亲,并不是因为志同道合,英雄惜英雄。
B.片段二,“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这句话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的评论。
C.片段三,语言和动作描写具体细致,人物个性毕现,兄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拍案叫绝。
D.从三个片段中,可以看出鲁智深的豪爽侠义、嫉恶如仇,看见别人受迫害也不能忍。
14.林冲是80万禁军教头,武功高强,作者却安排鲁智深去搭救?请联系整本书中相关情节及主题探究。
【答案】12.B
13.A
14.①人物林冲此时的性格、处境和心理决定。此时的林冲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委曲求全,一心想保持住安逸的幸福生活,所以才有屡遭奸臣小人陷害,误闯白虎堂、刺配沧州、火烧草料场等一系列情节,使他的希望最终破灭。②作者如此刻画安排人物,为后面林冲逼上梁山蓄势,更能体现“官逼民反”的主题。③丰富了人物鲁智深的形象,深层次的体现“忠义”的主题。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水浒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2.ACD.正确。
B.有误,“荆妇”指对人称已妻的谦词。
故答案为:B
13.A.有误,林冲、鲁智深初次见面就结义为兄,表层原因是鲁智深认识林冲父亲,深层原因是两人志同道合,英雄相惜。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林冲是 80 万禁军教头,武功高强,林冲如果像武松一样,一踏上发配之路就反抗,自然不会有野猪林的故事。被高衙内陷害发配之时的林冲,对统治阶级依然抱有希望。他过惯了安逸富足的生活,一心想保住这样的快乐日子,所以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委曲求全,直到发配的路上,还是一忍再忍,认为日后仍有机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过安定的生活,因此他一路上逆来顺受,被两个公人百般折磨不敢反抗,被绑在树上,眼看性命不保,他还替两个公人说好话,求鲁智深放过他们。因此作者安排鲁智深去野猪林搭救林冲,这一情节丰富了林冲的性格。其次,野猪林中,在性命不保的情况下,林冲依然没有放弃幻想,求鲁智深放过两个公人,仍然去往发配之地,后来又经过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林冲彻底认清了现实,明白了统治阶级的狠毒,于是毅然杀死陆谦等三人,连夜直奔梁山。野猪林这一情节,为林冲被逼上梁山蓄势,更深刻地体现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最后,大闹野猪林这一情节,体现了鲁智深的“义”。听说林冲被发配沧州,鲁智深一直在暗地里跟着。在野猪林,两个公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鲁智深立即跳出,救下林冲。大闹野猪林展现了鲁智深重情重义的一面,他以恰当的方式保护了兄弟,体现了小说“忠义”这一主题,丰富了人物鲁智深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形象。
故答案为:①人物林冲此时的性格、处境和心理决定。此时的林冲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委曲求全,一心想保持住安逸的幸福生活,所以才有屡遭奸臣小人陷害,误闯白虎堂、刺配沧州、火烧草料场等一系列情节,使他的希望最终破灭。②作者如此刻画安排人物,为后面林冲逼上梁山蓄势,更能体现“官逼民反”的主题。③丰富了人物鲁智深的形象,深层次的体现“忠义”的主题。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
15.(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A学习区 第3课 乡愁)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空不超过15个字。
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物质的,①   。也正是因为如此,乡愁才在人们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作为诗歌,《乡愁》固然有其巧妙的表达,但最关键的,还是通过巧妙的表达架起了一座桥,抵达了人们的内心深处。也正是②   ,所以《乡愁》这首诗才会打动这么多人。
【答案】也是精神的;因为人们心中有着普遍的乡愁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第①处,横线前“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具象”与“抽象”相对,由“乡愁是物质的”可以推断出此处应填写“也是精神的”;第②处,根据前文“乡愁才在人们心中始终挥之不去”“抵达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及横线后“所以《乡愁》这首诗才会打动这么多人”,可以推断出此处应填写表达“因为人们心中有着普遍的乡愁”意思的句子。
故答案为:也是精神的;因为人们心中有着普遍的乡愁。
【点评】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16.片段练笔
在诗歌创作活动中,要求同学们模仿《乡愁》的写法创作一节诗歌。
示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创作:
小时候
【答案】示例:母爱是一个温暖的摇篮|我在里头|妈妈在外头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仿写句与参照句一般结构相同,修辞一样,主题一致。本题仿写时,可围绕"家国情怀"等一主题,仿照"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一比喻句式来写。
示例:父爱是一剂良药/苦在舌外头/甜在心里头。
母爱是一个温暖的摇篮/我在里头/妈妈在外头
故答案为:父爱是一剂良药/苦在舌外头/甜在心里头。
母爱是一个温暖的摇篮/我在里头/妈妈在外头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的能力。通过抓关键词、中心语、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还有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1 / 1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乡愁》同步训练(培优卷)
一、基础知识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课课练)阅读诗歌,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piào/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mù/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xi/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邮piào(  ) 坟mù(  ) 海xiá(  )
(2)诗歌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句是 。(只填序号)
(3)诗歌中,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的诗句是:
   /   /   /   。
(4)朗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  )
A.急速、悲壮 B.欢快、幸福 C.缓慢、忧伤 D.轻柔、平淡
(5)“窄窄的船票”是   结构的短语。
2.(2022九上·西安期末)经典诗文默写。【在(1)~(7)题中,任选五题;在(8)~(10)题中,任选一题】
(1)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3)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殊未屑!(秋瑾《满江红》)
(5)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日星隐曜,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8)而现在/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9)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0)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课课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3.诗人选取了哪些具体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表现了乡愁的什么特点?
4.“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诗人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事物化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5.诗人为什么把别离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理解
(2023九上·崇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孝基仁爱
许昌①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②。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③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④,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
近”,此指“得到”。④驯谨:顺从而谨慎。
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且    
②怪    
③ 徐    
7.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② 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8.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运河——流淌千年的乡愁
①莺飞草长的三月,站在黄鹤楼上,想起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便忽发奇想,能否雇一条帆船或者画舫,带上弦歌美酒,从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则歇,对月而歌,半醉半醒地航行到扬州去呢?朋友告诉我,偌大长江,再也难找到帆船与画舫了。再者,扬州不在长江边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痴迷的城郭。我这才意识到,千年前的优雅与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②数年间,因各种机缘,我或者走在京杭大运河已经干涸的河床上,或者在它尚在流淌的河段上看夕阳下的浪影。淤塞与疏波,开凿与废弃,辉煌与衰落,保护与开发,似乎永远都有着诉说不尽的忧伤,展示不尽的画卷。站在杭州的拱宸桥上,我希望看到从烟波深处摇来的乌篷船;在无锡城中的清名桥上,我总在想:为何脚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去听一听京韵大鼓,洗一洗北国的胭脂?
③崛起于历史,必寂灭于历史。就像寒山寺禅钟依旧,但客船不再;扬州仍不缺三月的烟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远山重的前朝。
④如果在历史版图上寻找中国古代文明伟大的标志,应首推长城与运河。它们一个横贯东西,一个牵引南北;一个伴着铁马金戈,一个浸于桨声灯影;一个静态的阳刚,一个动感的阴柔。但是,在世人的文明谱系里,长城却是要比运河的名气响亮得多。长城上的雉堞与砖堡,至今仍让世界迷恋;而运河里的船队与波浪,似乎已经退出人们的视线。
⑤难道,那一条流动着繁华与錦绣的人造动脉,只能在屡遭虫蛀的线装书中寻找吗?河流死去的显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桨声帆影。这有点像沙漠上的胡杨,它保留了生长的姿态,但再也不能用绿色哺育大地。
⑥但运河是一部大书,我们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环境下阅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感慨。有人问我,可以说“运河文明”这四个字吗?
⑦从隋代开始,这条贯穿了几个庞大王朝的交通动脉,沟通了五大水系,串连起数十座湖泊。淮安、扬州等繁华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达到了全盛,成为大明帝国沟通南北的运输干线。运输物资的数量与种类不断增加,一条运河供养了帝国的首都与辽阔的北国,中国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军的高达三十万人的特别军队, 因为一条河流而诞生一支军队,或者说一个兵种,这也是运河独有的人文风景。
⑧运河最灿烂的年代在明朝,自朱棣迁都之后,北京便有了第一个汉人士族集团。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们将江南的生活习惯与民情风俗带到北京。为了满足汉人士族的需要,必须有大批江南的物产运到北京。因此,明代的运河,发挥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远远超过长江、黄河。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与人力。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像明朝那样将运河当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⑨文明一词,据我理解,是人类某种带有鲜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文化、经济、制度、风俗各个方面。如果以此推断,运河文明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因为这条地球上最伟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军事史等方面,均有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改变。无可否认,运河文明是中华文明体系中的灿烂章节。
⑩运河的急剧衰败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因为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的诞生,水上交通特别是内河的航运已经日见式微。曾是农业文明的骄傲忽然间变成了工业文明的弃儿。当年,从杭州乘船沿运河到北京,少说也得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水上旅行,与帆桨为伍,与鸥鹭相亲,以两岸的风光养眼,以河上的波涛养心,该是多么惬意的乐事啊。但在今天,每一个人似乎都在日理万机,优哉游哉的生活他们再也无福消受。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运河的诗意退出了我们的心灵。
近几年,一些有识之士大力呼吁抢救运河,并争取将运河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一条活生生的运河,竟成了一份遗产。大凡成为遗产的东西,都是文化的孑遗。它们不再属于生活,而是属于历史;不再属于享用,而是属于凭吊。任何时候提到遗产两个字,我就会莫名地生起乡愁。精神故乡的迷失,让现代的人们乡愁越来越浓。这乡愁不是怀旧,而是反省。我真的很想回到六百年前,雇一条客船,从杭州航行到北京。我知道,这只能是一厢情愿。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运用联想和想象,描绘了泛舟江上优雅浪漫的情境,体现出作者的古典情怀。
B.第③段收束上文,又通过写古诗中的意境不再,形象地表现了大运河诗意的消失。
C.第⑤段把“桨声帆影”喻为沙漠胡杨,意在表明桨声帆影是大运河生命的象征。
D.作者对大运河往昔的灿烂文明充满向往,对工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感到遗憾。
10.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1.作者为什么说大运河是“流淌千年的乡愁”?
(2023九上·雨花期末)名著阅读
【片段一】
那官人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父端的非凡,使的好器械!”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采,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氏?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杀的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提辖。”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
(节选自《水浒传》第七回)
【片段二】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众多闲汉见闹,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的,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一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节选自《水浒传》第七回)
【片段三】
智深对林冲道:“兄弟,此去沧州不远了,前路都有人家,别无僻静去处。洒家已打听实了。俺如今和你分手,异日再得相见。”林冲道:“师兄回去,泰山处可说知。防护之恩,不死当以厚报。”鲁智深又取出一二十两银子与林冲,把三二两与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本是路上砍了你两个头,兄弟面上饶你两个鸟命。如今没多路了,休生歹心。”两个道:“再怎敢,皆是太尉差遣。”接了银子,却待分手。鲁智深看着两个公人道:“你两个撮鸟的头,硬似这松树么?”二人答道:“小人头是父母皮肉包着些骨头。”智深轮起禅杖,把松树只一下,打的树有二寸深痕,齐齐折了。喝一声道:“你两个撮鸟,但有歹心,教你头也似这树一般。”摆着手,拖了禅杖,叫声:“兄弟保重!”自回去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法讳唤做甚么?”林冲用“讳”字表示对鲁智深的尊敬。其实我国古代还有“讳称”,就是对尊者、亲者、贤者的名字要避讳。
B.“令尊”是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意为美好。“荆妇”指称对方妻的敬词。
C.“结义”,雅称义结金兰,俗称拜把子等,它在古代很普遍,在《水浒》中更是不胜枚举。
D.“泰山”原本指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后来成为“岳父”的别称。文中指“岳父”。
13.下列对名著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片段一,林冲、鲁智深初次见面就结义为兄,深层原因是鲁智深认识林冲父亲,并不是因为志同道合,英雄惜英雄。
B.片段二,“原来高衙内不认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认得时,也没这场事。”这句话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的评论。
C.片段三,语言和动作描写具体细致,人物个性毕现,兄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来拍案叫绝。
D.从三个片段中,可以看出鲁智深的豪爽侠义、嫉恶如仇,看见别人受迫害也不能忍。
14.林冲是80万禁军教头,武功高强,作者却安排鲁智深去搭救?请联系整本书中相关情节及主题探究。
三、语言表达与运用
15.(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A学习区 第3课 乡愁)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空不超过15个字。
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物质的,①   。也正是因为如此,乡愁才在人们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作为诗歌,《乡愁》固然有其巧妙的表达,但最关键的,还是通过巧妙的表达架起了一座桥,抵达了人们的内心深处。也正是②   ,所以《乡愁》这首诗才会打动这么多人。
16.片段练笔
在诗歌创作活动中,要求同学们模仿《乡愁》的写法创作一节诗歌。
示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创作:
小时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票;墓;峡
(2)①
(3)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4)C
(5)偏正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停顿与节奏;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品味现代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偏正短语
【解析】【分析】⑴ 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邮piào ”写作“ 票 ”;“ 坟mù ”写作“ 墓 ”;“ 海xiá ”写作“ 峡 ”
⑵本题考查诗歌朗读。①是正确的;其他三句必须与①句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依据诗歌分析可知,“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⑷ 《乡愁》的作者余光中离开大陆,多年与亲人、祖国分离,表现的是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所以应该用缓慢、忧伤的语气来读这首诗。
⑸本题考查短语的结构。 “窄窄的船票” 是“定语+中心语”结构,所以属于偏正短语。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朗读设计。根据仿写示例,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诗歌的朗读基调。解答此题,根据诗歌的内容、写作背景及情感体现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对词性及短语类型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把握词性分类以及常见短语类型并能准确辨析。短语类型有: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后补短语。
2.【答案】(1)蜡炬成灰泪始干
(2)直挂云帆济沧海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5)酒酣胸胆尚开张
(6)山岳潜形
(7)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8)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9)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10)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乡愁(诗);行路难(其一);鱼我所欲也;岳阳楼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解析】【分析】古诗文的直接性默写,注意易错字:(1) 炬 (2) 直 、 济(3)侧 (4) 侬 、 蛾、眉
(5)酣(6)潜 (7) 妻、妾(8)湾 (9)隧(10)竞
故答案为:(1) 蜡炬成灰泪始干 ;
(2) 直挂云帆济沧海;
(3) 沉舟侧畔千帆过;
(4)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
(5) 酒酣胸胆尚开张 ;
(6) 山岳潜形 ;
(7)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8)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9)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
(10)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识记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积累,注意书写规范,得体。
【答案】3.笛声——乡愁的时刻相伴。没有年轮的树——乡愁的永恒。
4.合适。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这里“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指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模糊”一词说明诗人已离开故乡太久,对故乡的印象已经模糊;“怅惘”则写出了诗人思乡而不能回的无奈。
5.“树”代表着故乡,诗人把别离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是永恒的,故乡是诗人一生的守候,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牵挂。表达了诗人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知识点】体会现代诗歌意象;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分析。 第一个意象是“乡音”,乡音时刻不离口,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个意象是“乡容”,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第三个意象是“古树”,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 的形象比喻抒发了乡愁永恒的情感。
故答案为: 笛声——乡愁的时刻相伴。没有年轮的树——乡愁的永恒。
4.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的作用分析。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事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是合适的。诗歌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故答案为: 合适。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这里“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指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模糊”一词说明诗人已离开故乡太久,对故乡的印象已经模糊;“怅惘”则写出了诗人思乡而不能回的无奈。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 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加,永不相忘。表达了作者日益浓重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树”代表着故乡,诗人把别离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是永恒的,故乡是诗人一生的守候,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牵挂。表达了诗人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答案】6.将要;对……感到惊讶;慢慢
7.①张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
②于是便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了。
8.启发是人要有恻隐之心,要善良正直,懂得教导别人不通过直接给钱,而是授人以渔。
【知识点】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启发。通读文言文,理解大意,结合文中人物及事件,归纳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谈启发,态度积极向上,言之合理即可。
【译文】
许昌有个读书人叫张孝基,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儿子,不成器,富人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将要死了,就把全部的家产都托付给了张孝基。张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过了很久,富人的儿子在路边乞讨,张孝基看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浇灌园圃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能够通过浇灌园圃来得到食物,就太幸运了!”张孝基便让他去浇灌园圃。富人的儿子渐渐能够自食其力,张孝基对他的行为变化感到惊讶。又对他问道:“你能管理仓库吗?”富人的儿子答道:“让我浇灌园圃,已出乎我的意料,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幸运了。”张孝基就让他去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而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张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再有旧时的坏习惯,于是便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了。
6.富人病且死,翻译为:富人生病将要死了。且:将要
孝基怪之,翻译为:张孝基对他的行为变化感到惊讶。怪:对……感到惊讶
孝基徐察之,翻译为:张孝基慢慢观察他。徐:慢慢
故答案为:将要、 对……感到惊讶、 慢慢
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如礼、遂、以、所、委、归”。如礼:按照规定礼节、仪式。遂:于是,就。以:把。所:用来......的。委:委托。归:归还。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①张孝基按规定礼节为富人办了后事。
②于是便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了。
8.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翻译为:富人的儿子在路边乞讨,张孝基看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浇灌园圃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能够通过浇灌园圃来得到食物,就太幸运了!”张孝基便让他去浇灌园圃。富人的儿子渐渐能够自食其力。有恻隐之心,善良,懂得教导别人不通过直接给钱,而是授人以渔。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翻译为:张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再有旧时的坏习惯,于是便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了。考查富家儿子有改过自新的意愿就归还钱财,不贪财,善良正直。故答案为:启发是人要有恻隐之心,要善良正直,懂得教导别人不通过直接给钱,而是授人以渔。
【答案】9.C
10.第4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
11.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失落。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段、人物、情节的作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内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2)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放在结尾有: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在中间结构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的作用,内容上结合上下的内容进行阐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它在文章的内容以及主题的作用上去分析。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看标题是以物件,事物为标题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线索;二看标题是以有深意的短语做题目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主题思想的。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不正确。把“桨声帆影”说成“大运河生命的象征”从原文来看“桨声帆影的消失”意味着河流功能的失去。故选C。
10.本题考查文段作用。解答此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回答。从第④段内容来看,作者对一北一南的长城与运河作了对比,既有地理位置的比较,又有历史沿革的比较,其结果是一个仍让世界迷恋,一个已退出历史舞台。本篇文章的写作主体是大运河,很显然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感情,并为下文的叙写作铺垫。示例:内容上:第4段把运河与长城的特点进行比较,强调了大运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性;又把二者今天的情形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今天大运河衰落的遗憾与惋惜之情;结构上:为后文对“运河文明”的叙写做好铺垫。
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此题,必须理解“流淌千年的乡愁”这一标题的含义。“流淌千年”是指大运河悠久的历史以及它所起的作用,“乡愁”则意味着对其衰落感到失落。把两者结合起来,根据文意答题即可。如:因为大运河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中国的经济、交通、城市、军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运河文明,而这一文明在今天衰落了,让人留恋的同时又满怀惋惜遗憾;“大运河”的衰落也代表着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恬淡闲适、与自然相融的诗意生活不再,令人惆怅失落。
【答案】12.B
13.A
14.①人物林冲此时的性格、处境和心理决定。此时的林冲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委曲求全,一心想保持住安逸的幸福生活,所以才有屡遭奸臣小人陷害,误闯白虎堂、刺配沧州、火烧草料场等一系列情节,使他的希望最终破灭。②作者如此刻画安排人物,为后面林冲逼上梁山蓄势,更能体现“官逼民反”的主题。③丰富了人物鲁智深的形象,深层次的体现“忠义”的主题。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水浒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2.ACD.正确。
B.有误,“荆妇”指对人称已妻的谦词。
故答案为:B
13.A.有误,林冲、鲁智深初次见面就结义为兄,表层原因是鲁智深认识林冲父亲,深层原因是两人志同道合,英雄相惜。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14.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林冲是 80 万禁军教头,武功高强,林冲如果像武松一样,一踏上发配之路就反抗,自然不会有野猪林的故事。被高衙内陷害发配之时的林冲,对统治阶级依然抱有希望。他过惯了安逸富足的生活,一心想保住这样的快乐日子,所以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委曲求全,直到发配的路上,还是一忍再忍,认为日后仍有机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过安定的生活,因此他一路上逆来顺受,被两个公人百般折磨不敢反抗,被绑在树上,眼看性命不保,他还替两个公人说好话,求鲁智深放过他们。因此作者安排鲁智深去野猪林搭救林冲,这一情节丰富了林冲的性格。其次,野猪林中,在性命不保的情况下,林冲依然没有放弃幻想,求鲁智深放过两个公人,仍然去往发配之地,后来又经过火烧草料场、风雪山神庙,林冲彻底认清了现实,明白了统治阶级的狠毒,于是毅然杀死陆谦等三人,连夜直奔梁山。野猪林这一情节,为林冲被逼上梁山蓄势,更深刻地体现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最后,大闹野猪林这一情节,体现了鲁智深的“义”。听说林冲被发配沧州,鲁智深一直在暗地里跟着。在野猪林,两个公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鲁智深立即跳出,救下林冲。大闹野猪林展现了鲁智深重情重义的一面,他以恰当的方式保护了兄弟,体现了小说“忠义”这一主题,丰富了人物鲁智深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形象。
故答案为:①人物林冲此时的性格、处境和心理决定。此时的林冲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委曲求全,一心想保持住安逸的幸福生活,所以才有屡遭奸臣小人陷害,误闯白虎堂、刺配沧州、火烧草料场等一系列情节,使他的希望最终破灭。②作者如此刻画安排人物,为后面林冲逼上梁山蓄势,更能体现“官逼民反”的主题。③丰富了人物鲁智深的形象,深层次的体现“忠义”的主题。
15.【答案】也是精神的;因为人们心中有着普遍的乡愁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第①处,横线前“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具象”与“抽象”相对,由“乡愁是物质的”可以推断出此处应填写“也是精神的”;第②处,根据前文“乡愁才在人们心中始终挥之不去”“抵达了人们的内心深处”,及横线后“所以《乡愁》这首诗才会打动这么多人”,可以推断出此处应填写表达“因为人们心中有着普遍的乡愁”意思的句子。
故答案为:也是精神的;因为人们心中有着普遍的乡愁。
【点评】上下文句式要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16.【答案】示例:母爱是一个温暖的摇篮|我在里头|妈妈在外头
【知识点】套用式仿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仿写句与参照句一般结构相同,修辞一样,主题一致。本题仿写时,可围绕"家国情怀"等一主题,仿照"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一比喻句式来写。
示例:父爱是一剂良药/苦在舌外头/甜在心里头。
母爱是一个温暖的摇篮/我在里头/妈妈在外头
故答案为:父爱是一剂良药/苦在舌外头/甜在心里头。
母爱是一个温暖的摇篮/我在里头/妈妈在外头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的能力。通过抓关键词、中心语、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还有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和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