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自相矛盾》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试图证明他的矛和盾都是最好的,但结果却自相矛盾的故事。这堂课的教学背景设定在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含义,同时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对于他们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将围绕故事情节、角色特点以及寓意三个方面进行。孩子们将通过角色朗读等方式深入理解故事,同时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最后,教学策略将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孩子们主动参与,通过小组讨论、角色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 “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重难点 1.认识 “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方式与策略 情景朗读,合作探究等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一、单元导语,引入课文题目 1、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自相矛盾) 指导书写(矛、盾) 2、认识一下什么是“矛”和“盾”。(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3、观察矛和盾各有什么特点。(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以单元导语入手,引出课题的目的。引导学生认识矛和盾,为理解课文的意思做好铺垫。 5分钟
二、读(走进故事) 初读课文,理解感悟 1、出示课文,指名学生读(读准字音) 2、这篇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先指名学生读,再出示节奏划分),指名学生读,再齐读。 出示句子,让学生发现(读好停顿) 宋人 / 有 / 耕者,田中 / 有株。 ——《守株待兔》 看 / 道边李树 / 多子折枝。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在人物、事物、地点、动作等后面进行停顿。 指名读(出示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鬻和誉”的意思,你们知道吗?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结合注释、插图、上下文理解,猜读等) 根据刚刚大家说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来说说“弗、立”的意思吗? (同桌之间说一说)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自相矛盾》的大概意思。(学生边读边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谁能连贯地说一说《自相矛盾》的大意 师生共读全文 初读课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 15分钟
三、思(走进人物) 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楚人说的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没有)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 出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这时一位小孩子,探出头来这样问道:“叔叔——(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这时一位年轻小伙满脸疑惑也这样问道:“兄弟——(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这时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问道:“年轻人——(学生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让我们也一起问问:(全班接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那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又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其人弗能应也。 3、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 出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分角色朗读 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意思。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5分钟
四、练测促学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课下自由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2、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同学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做事的时候不能片面看问题。这样的表达不仅准确阐述了故事寓意,而且还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思维锻炼和语言表达。 5分钟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矛 锋利 盾 坚固 读 语言 思 思维
教学特色与反思 通过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其次,我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最后,我注重了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他们的疑惑和思考,给予他们充分的反馈和指导。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寓言故事的思考深度不够,理解层次较浅。针对这一问题,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认为我应该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