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对应知能达标训练P10]
1.在龙山文化遗址的墓坑中陪葬品除陶器皿外,还有大量石制和骨制工具,男子墓内多陪葬有石斧、石铲、石刀,而女子墓内多陪葬陶制或石制的纺轮等。这说明当时( )
A.社会劳动中已出现分工
B.小农经济的雏形已经出现
C.早期国家雏形开始形成
D.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部门
解析 据材料“男子墓内多陪葬有石斧、石铲、石刀,而女子墓内多陪葬陶制或石制的纺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当时社会劳动中已出现农业、手工业的分工,故选A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阶级对立、特权阶层等信息,无法得出早期国家雏形开始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原始社会末期,我国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但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答案 A
2.图一、图二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
图一
图二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
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图二是筒车,是以水为动力的灌溉工具,二者体现了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故选B项;水排是手工业中鼓风冶铁的工具,不是农业生产技术,排除A项;水排不是灌溉工具,排除C项;生产关系包括三要素,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图一是水排,图二是筒车,二者共同体现了生产工具动力的变化,不是生产关系的发展,排除D项。
答案 B
3.元朝王祯所著《农书》中记载了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宋代均已有之,并且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生存到20世纪中叶,寿命长达千年之久。这表明在宋代( )
A.传统农具的定型化基本完成
B.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C.技术革新推动种植面积扩大
D.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解析 由材料“其中绝大多数宋代均已有之,并且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寿命长达千年之久”可知,中国传统农具的配套与定型化,基本上是在宋代完成的,故选A项;宋代农业生产动力依然是畜力,没有实现“重大突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种植面积扩大”的信息,排除C项;隋唐时期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A
4.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传统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广泛利用竹木石等材料,尽量节省金属材料;二是结构简单轻巧,合乎力学原理,能经济利用动力;三是通用性广,适用性强。材料体现了( )
A.农业生产工具缺乏铁制农具
B.中国农耕经济落后于世界
C.传统农具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D.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解析 古代中国的农具就地取材,节省金属,而且结构简单,经济适用,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D项;材料无法证明农业生产工具缺乏铁制农具,排除A项;材料无法证明中国农耕经济落后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出传统农具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排除C项。
答案 D
5.(2023·湖南长沙月考)下图是江苏铜山洪楼东汉墓葬中的壁画(局部)。其反映的活动场景属于( )
A.家庭小手工业
B.宫廷歌舞表演
C.贵族宴饮聚会
D.民营手工工场
解析 据材料可知,壁画为一副纺织图,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第一道是右边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丝”,第二道是中间女子在用纬车进行“摇纬”,第三道是用织机制成绢帛。壁画反映了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家庭纺织的情景,属于家庭小手工业,故选A项;材料壁画没有呈现歌舞表演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壁画没有出现贵族宴饮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汉代民营手工工场尚未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答案 A
6.“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文人精通纺织技术
C.纺织业生产效率高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定经齿”“筘齿”都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其引申的含义折射出手工业生产的精益求精,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文人精通纺织技术,排除B项;材料意在强调纺织技术水平高,而非生产效率高,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是否严格,排除D项。
答案 A
7.(2023·湖南长沙联考)如表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部分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
出土地点 遗址年代 出土物品
江西鹰潭角山窑 商早期至西周初期 大量印纹陶及原始瓷,多为生活用具,可能此地在当时是大型窑场
陕西西安张家坡 西周晚期 陶窑遗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残片,上有钤印或刻写的工匠姓名
河南郑州人民公园 商晚期 出土陶压锤、印模等工具;大量的陶器废品,基本为烧造变形或有气泡粘连的陶盆
A.民营制陶业有一定的规模
B.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
C.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很严重
D.官营作坊垄断了陶器制造
解析 据材料“大量印纹陶及原始瓷……是大型窑场”“陶窑遗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残片”等可知,商周时期,生活用具多由民营陶瓷厂生产,且大量的陶器废品表明当时制陶业有一定规模,故选A项;陕西、河南等地多为商周时期的统治中心,且个别的大型窑场不能证明当地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排除B项;生活用具的生产多是民营窑场,且材料未体现贵族在其中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大型窑场和陶窑遗址,但未说明其为官营作坊,因此无法体现官营作坊的垄断地位,排除D项。
答案 A
8.(2023·陕西宝鸡期中)继赌石、开盲盒之后,直播“建盏开窑”引来了众多网友围观。直播间里,一人拿着刀不停地打开匣钵(如图),另一人负责解说开出来的瓷器,引导网友购买。至今仍盛行不衰的制瓷工具“直壁平底匣钵”出现于( )
A.新石器时代
B.春秋战国
C.南朝
D.宋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直壁平底匣钵自南朝末期出现,经过历代的应用,一直保持到今天仍然盛行不衰,是中国匣钵中的主流类型,故选C项;根据目前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尚未出土瓷器,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为原始瓷器,还没有使用直壁平底匣钵,排除B项;直壁平底匣钵自南朝末期出现,排除D项。
答案 C
9.(2023·河南焦作期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柔化技术的国家,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已发明用“退火”处理办法,制造可锻铸铁(又称“韧性铸铁”)的农具和手工工具。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B.农业生产已普遍使用铁农具
C.采用灌钢法生产工艺
D.为铁器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解析 材料中“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已发明用‘退火’处理办法,制造可锻铸铁(又称‘韧性铸铁’)的农具和手工工具”说明了当时我国已经掌握了铁器的锻造技术,为铁器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故选D项;材料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柔化技术的国家”说明了我国率先掌握了生铁柔化技术,而不是冶铁技术,排除A项;材料说明了当时我国已经掌握了铁器的锻造技术,但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已普遍使用铁农具,排除B项;灌钢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冶铁技术,与材料中“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10.东汉时期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地主田庄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这些都是自耕小农所不能比拟的。这说明( )
A.地主田庄经济具有较强生存与发展能力
B.自耕小农因发展能力受限失去主导地位
C.田庄经济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基础
D.土地规模经营逐渐成为社会的发展方向
解析 据材料,东汉时期的地主田庄发展多种经营模式,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具有比自耕小农更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故选A项;东汉时期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庄园自给自足,组织武装,割据一方,无法得出“田庄经济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基础”的结论,排除C项;庄园经济是在东汉末年分裂动荡、中央集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不是封建社会的常态,也未成为发展趋势,小农经济依然是主导,排除D项。
答案 A
11.公元9世纪初,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签署了“维莱敕令”,规定了管家或村长的工作责任如下:
管家每年应汇报一次收入,包括牛耕土地面积、佃户耕种的土地面积;收了多少地租;有多少森林,狩猎次数;有多少鱼塘、磨坊、面包房和葡萄园;有多少果树;饲养了多少牲畜
管家应对下列加工制品列出详细清单:猪油、熏肉、腌肉、葡萄酒、桑椹酒、麦芽酒、啤酒、醋、奶酪、黄油、蜂蜜、面粉等
管家需在辖区内安排一些专业技术工匠:铁匠、金银匠、鞋匠、伐木工、木匠、渔民、面包师、酿造师傅等
这一敕令反映的劳作方式为( )
A.家庭式劳作方式
B.庄园式劳作方式
C.工厂制劳作方式
D.集约型劳作方式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这属于庄园式劳作方式,故选B项;家庭式劳作体现在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与管家或者村长关系不大,排除A项;工厂制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集约型劳作方式体现为在有限空间内进行精细化劳作,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12.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狭隘局限
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雷氏古琴制作技艺由于“其子孙渐志于利”而失传,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狭隘局限,故选B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答案 B
13.(2024·湖南长沙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至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春秋战国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
《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与初步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秦汉时期铁农具出土省份多达24个,比春秋时期多8个,即使用范围扩大;据材料二“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只有1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广程度不平衡;据材料二“全国出土的先秦两汉时期铁农具数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数量增多;据材料二“出土的秦汉时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初耕、播种、中耕、收获农具,即类型较为齐备;初耕农具占61%,即以初耕农具为主。
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铁农具自身具有的优势、社会经济发展等角度入手。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据材料二“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只有1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
答案 (1)特点:使用范围扩大;推广程度不平衡;数量增多;类型较为齐备;以初耕农具为主。
(2)原因: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铁农具自身具有的优势;社会经济发展。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赫梯 公元前1400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
古希腊 在荷马时代之末,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以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增长
中国 公元前6世纪已经出现铁的使用。从此,木质的耒耜逐渐为铁器所取代,出现了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方法,农作的效率空前提高。1403年,铁产量达到16万吨
——据吴臻义、吴惠芳《世界文化》整理
阅读材料,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根据材料“公元前1400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从此,木质的耒耜逐渐为铁器所取代,出现了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方法,农作的效率空前提高”可拟论题:铁器的应用助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根据所学知识,从铁制农具普遍使用、古希腊的农业迅速发展、城邦时代的民主政治的繁荣、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专制集权体制初露端倪、“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答案 示例
论题:铁器的应用助推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阐述:铁制农具普遍使用之后,古希腊的农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古希腊文明的进步。农业的发展进步,为城邦时代的民主政治的繁荣,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在中国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的剧变。经济上,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政治上,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专制集权体制初露端倪;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逐渐兴起。
综上所述,无论古代的东方还是西方,铁器特别是铁农具的应用在社会的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对应知能达标训练P10]
1.在龙山文化遗址的墓坑中陪葬品除陶器皿外,还有大量石制和骨制工具,男子墓内多陪葬有石斧、石铲、石刀,而女子墓内多陪葬陶制或石制的纺轮等。这说明当时( )
A.社会劳动中已出现分工
B.小农经济的雏形已经出现
C.早期国家雏形开始形成
D.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部门
2.图一、图二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
图一
图二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
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3.元朝王祯所著《农书》中记载了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宋代均已有之,并且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生存到20世纪中叶,寿命长达千年之久。这表明在宋代( )
A.传统农具的定型化基本完成
B.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
C.技术革新推动种植面积扩大
D.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4.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传统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广泛利用竹木石等材料,尽量节省金属材料;二是结构简单轻巧,合乎力学原理,能经济利用动力;三是通用性广,适用性强。材料体现了( )
A.农业生产工具缺乏铁制农具
B.中国农耕经济落后于世界
C.传统农具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D.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5.(2023·湖南长沙月考)下图是江苏铜山洪楼东汉墓葬中的壁画(局部)。其反映的活动场景属于( )
A.家庭小手工业
B.宫廷歌舞表演
C.贵族宴饮聚会
D.民营手工工场
6.“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
A.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B.文人精通纺织技术
C.纺织业生产效率高
D.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7.(2023·湖南长沙联考)如表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部分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
出土地点 遗址年代 出土物品
江西鹰潭角山窑 商早期至西周初期 大量印纹陶及原始瓷,多为生活用具,可能此地在当时是大型窑场
陕西西安张家坡 西周晚期 陶窑遗址出土大量陶鬲和鬲残片,上有钤印或刻写的工匠姓名
河南郑州人民公园 商晚期 出土陶压锤、印模等工具;大量的陶器废品,基本为烧造变形或有气泡粘连的陶盆
A.民营制陶业有一定的规模
B.出现了专业性的区域经济
C.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很严重
D.官营作坊垄断了陶器制造
8.(2023·陕西宝鸡期中)继赌石、开盲盒之后,直播“建盏开窑”引来了众多网友围观。直播间里,一人拿着刀不停地打开匣钵(如图),另一人负责解说开出来的瓷器,引导网友购买。至今仍盛行不衰的制瓷工具“直壁平底匣钵”出现于( )
A.新石器时代
B.春秋战国
C.南朝
D.宋代
9.(2023·河南焦作期中)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柔化技术的国家,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已发明用“退火”处理办法,制造可锻铸铁(又称“韧性铸铁”)的农具和手工工具。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B.农业生产已普遍使用铁农具
C.采用灌钢法生产工艺
D.为铁器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10.东汉时期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地主田庄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农具、实施耕作新技术等,这些都是自耕小农所不能比拟的。这说明( )
A.地主田庄经济具有较强生存与发展能力
B.自耕小农因发展能力受限失去主导地位
C.田庄经济成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基础
D.土地规模经营逐渐成为社会的发展方向
11.公元9世纪初,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签署了“维莱敕令”,规定了管家或村长的工作责任如下:
管家每年应汇报一次收入,包括牛耕土地面积、佃户耕种的土地面积;收了多少地租;有多少森林,狩猎次数;有多少鱼塘、磨坊、面包房和葡萄园;有多少果树;饲养了多少牲畜
管家应对下列加工制品列出详细清单:猪油、熏肉、腌肉、葡萄酒、桑椹酒、麦芽酒、啤酒、醋、奶酪、黄油、蜂蜜、面粉等
管家需在辖区内安排一些专业技术工匠:铁匠、金银匠、鞋匠、伐木工、木匠、渔民、面包师、酿造师傅等
这一敕令反映的劳作方式为( )
A.家庭式劳作方式
B.庄园式劳作方式
C.工厂制劳作方式
D.集约型劳作方式
12.唐代已经出现专门从事古琴制作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以制作出售古琴为业,其中著名的有雷霄、郭亮、张钺、沈镣等家。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唐雷氏琴,自开元至开成间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这反映了( )
A.古琴制作水平日渐提高
B.家庭手工业手艺传承的狭隘局限
C.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
D.重农抑商的政策传统
13.(2024·湖南长沙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至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春秋战国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
《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与初步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赫梯 公元前1400年左右,赫梯人大规模使用铁器
古希腊 在荷马时代之末,铁制工具普遍使用,农业中装有铁铧的重犁施展威力,希腊多山而贫瘠的土地因之成片地得以开垦与深耕,粮食生产也有较大程度增长
中国 公元前6世纪已经出现铁的使用。从此,木质的耒耜逐渐为铁器所取代,出现了用牛牵引铁犁的耕作方法,农作的效率空前提高。1403年,铁产量达到16万吨
——据吴臻义、吴惠芳《世界文化》整理
阅读材料,据此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