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3 16:38:22

文档简介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对应知能达标训练P19]
1.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
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春秋后期,私营工商业发展,不少工商业主聚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说明“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A
2.下图展示的是魏晋墓群中鲜卑族步陆孤氏陆丑墓葬出土的文物。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
A.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巨大
B.中国与西欧直接往来增多
C.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活跃
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解析 据材料“君士坦丁堡”“波斯”等可知,该墓的随葬品中包含域外货币,表明当时中西方之间存在一定的商贸交流,这为研究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故选C项;材料反映了外域货币在中国出现,并非中国文化的输出,体现不出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并不位于西欧,且材料仅表明当时出现了货币,至于是直接往来还是间接往来无从得知,排除B项;材料中的货币是外国货币,并非中国货币,不能反映中国的民族政策问题,且材料不涉及政府政策,得不出“开明”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 C
3.在唐代的江淮产茶区,每年产茶季节茶商蜂拥而至,他们把采购的茶叶运往北方。北方的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可用于说明,唐代(  )
A.茶叶贸易的繁荣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水路交通的优势
D.市民生活的丰富
解析 据材料“茶商蜂拥而至”“北方的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可得出,唐代江淮地区的茶叶被大量贩卖到北方,茶叶贸易比较繁荣,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江淮地区的茶叶生产与贸易,不能说明经济重心是否南移,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茶叶贸易的繁荣,不是水路交通的优势,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南北茶叶贸易,不涉及茶叶最终用途和市民生活,故不能说明市民生活是否丰富,排除D项。
答案 A
4.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他们的这些做法(  )
A.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
C.确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D.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解析 材料所述为朝贡贸易和闭关自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政策的实施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即受边患危机的加深和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朝贡贸易是不计经济利益的,排除A项;闭关自守与世界贸易发展趋势不符,排除B项;朝贡贸易旨在宣扬国威,不能确立贸易的优势,排除C项。
答案 D
5.文献记载,官路与民路共同组成了清代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扩大了商品流通的渠道,大量商品正是沿着这一网络的经纬,从任何一地流到另外一地,农村、市镇、城市之间经济上的联系由此而密切起来。据此可知,清代(  )
A.城乡榷场互市贸易逐渐兴盛
B.全国范围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C.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
D.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就此而兴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清代,通过官路和民路所组成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商品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说明了全国范围内商业贸易网络已形成,故选B项;榷场出现于辽宋夏金时期,它是政权之间进行互市贸易的场所,排除A项;材料没有述及市镇成为贸易网络核心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述及“商帮”这一群体,排除D项。
答案 B
6.在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萨卡拉墓彩色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物物交换的场面。到了新王国时期,用铜、青铜、白银和黄金等金属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明显增多,其中用银(重量)作为价值尺度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反映了古埃及(  )
A.商业水平的提高
B.金属货币的出现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商业规模的扩大
解析 据材料可知,无论是古埃及古王国时期,还是新王国时期,商品交换都很频繁,但是新王国时期出现了许多金属货币,这体现了当时商业水平的提高,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商业水平的提高,而不是金属货币的出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市场的情况,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A
7.下图体现的是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图中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牛背上也驮着猎物。该图反映了古罗马(  )
A.商品经济较大发展
B.帝国版图不断扩大
C.小农经济面临破产
D.奴隶制庄园的情景
解析 材料“图中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牛背上也驮着猎物”是对农村集市商品交换的描述,说明当时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故选A项;材料与帝国版图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发展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是对农村集市的描述,并非庄园经济,排除D项。
答案 A
8.据拜占庭史学家普罗柯比记载,537年,法兰克人接管了普罗旺斯后又占领马赛,并使用高卢的金矿石发行了一种金币,该金币使用了法兰克国王肖像,而不像过去一样继续采用罗马皇帝的肖像。这反映出当时法兰克王国(  )
A.在欧洲率先确立金本位制
B.货币自主权有所增强
C.摆脱了东罗马帝国的控制
D.铸币权基本收归中央
解析 法兰克人的金币使用了本国国王的肖像来代替罗马皇帝的肖像,说明了法兰克王国的货币自主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故选B项;英国在欧洲率先确立了金本位制,而不是法兰克王国,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东罗马帝国与法兰克王国之间关系的具体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铸币权问题,无法得出铸币权基本收归中央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 B
9.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有实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材料可用于论证(  )
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
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D.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 唐代后期,金融业得到发展,出现了“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些金融领域的新变化意味着当时商业信用良好,因此材料可以论证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故选A项;社会分化与金融领域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坊市界限无关,排除C项;当时主要的流通货币依然是金属货币,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
答案 A
10.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有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庄票的出现说明(  )
A.借贷纠纷得以解决
B.资本性借贷有所发展
C.货币信贷发展完善
D.救济性借贷开始出现
解析 据材料“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等可知,庄票可以流通转让,较为灵活,是资本性借贷的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庄票是资本性借贷,而非救济性借贷,排除D项。
答案 B
11.有学者对古巴比伦时期的租赁契约进行梳理后发现,其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对房屋的描述(房主、面积等)、房屋租赁的双方当事人、租期、租金、证人、契约签订的时间等契约条款。这些契约(  )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盛行
B.避免了租赁双方的纠纷
C.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D.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古巴比伦时期的租赁契约对房屋租赁的权利、义务等相关条款予以明确记载,有利于减少房东与租户间的摩擦与纠纷,这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租佃关系即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题干未提及土地出租,排除A项;“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契约避免不了租赁双方的纠纷,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奴隶、奴隶主等财产信息,无法得出加速了社会阶层分化的结论,排除C项。
答案 D
12.清代的一则告示写道:“民间执业,全以契券为凭。其载银数或百十两,或数千两,皆与现银无异,是以民间议价立契约之时,必一手交银,一手交契”“盖有契,斯有业,失契即失业也”。由此可知,当时(  )
A.商业贸易的诚信精神缺乏
B.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
C.契约文书的内容严密详细
D.契约在商业中有货币属性
解析 根据材料“民间执业,全以契券为凭”可知,政府认可契约的功能,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其作用,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契约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不能说明商业贸易缺乏诚信精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契约本身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并未反映契约文书的内容,排除C项;契约是一种交易凭证,并不具备货币属性,排除D项。
答案 B
13.地契的最早原型可以追溯到汉代,现存明朝前期的土地契约中,最多的是徽州地契,那里是明代许多商人的故乡,研究者在当地收集到近千件明朝以来的土地契约文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中国学者已经发表的一份明初契约文书,日期是1400年。
十二都十保胡荫,承祖父户下有田壹号,坐落本都玖保(鱼鳞图册)玉字柒佰捌拾壹号田,取捌分四厘捌毫。其田东至路,西至李资衮等田,南胡祖寿田,北汪彦伦田。土名亭子头。
今来为无谷支用,同叔母朱氏商议,自情愿将前项壹号内田,尽行立契出卖于王猷干名下,面议时值价谷壹拾秤,其价当成契日一并交收足讫。
其田今从出卖之后,一听买人自行闻官受税,收苗管业。如有四至不明及重叠交易、内外人占拦,并是出产人自行抵挡,不及买人之事。
所有上手来脚,与别产相连,缴付未便,日后要用,本家索出参照不(无)词。今恐人心无凭,立此卖契文书为用。
建文二年九月 日 
出产人胡荫(押)契
叔母 朱氏(押)
见人 王丑干(押)
叔 胡隆舟(押)
依口代书人 吴志高(押)
今领契内价谷并收足讫。同年月日再批。(押)
——摘编自卜正民《困惑的纵乐——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契约文书的价值。
(2)围绕材料提供的信息,对明朝前期的契约文书进行合理解读。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契约文书的作用来看,契约文书是当时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的凭证,拥有契约文书,土地所有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从契约文书的史料价值来看,契约文书属于文献史料和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材料中契约文书的内容及使用来看,可以作为史料用于研究明朝初期土地的买卖情况,土地占有等情况,同时在使用中需要结合其他史料和多种史料相互佐证和补充。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解读可从契约文书的作用、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及史料价值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价值:契约文书是当时土地所有者拥有土地的凭证,拥有契约文书,土地所有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对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契约文书属于文献史料和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以作为史料用于研究明朝初期土地的买卖情况,土地占有等情况。同时在使用中需要结合其他史料和多种史料相互佐证和补充。
(2)解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明朝前期土地买卖中,确立所有权的主要方式是契约文书。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土地买卖更加频繁,因而保留下来的明朝时期的地契最多。有为他人代写契约文书的人(代书人),满足了人们录写文字的需要。土地可以继承,土地买卖要征得亲属的同意。契约文书最后的签字画押如果是叔母签字,说明明朝前期部分普通妇女也会写字。上述史料有较高价值,有利于研究明朝前期的土地制度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其中经历了三个高潮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三个高潮各有时代和阶段性特点。但几次高潮期之间,也出现因内外因素,而导致商品经济衰歇或受到重大挫折,造成商业萎缩的局面。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但始终未能占据主导。确定论题后,再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以战国秦汉、唐宋和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又渐趋衰落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却始终未能占据主导的事实。最后小结,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历经数次曲折发展,却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 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商业虽有发展,但始终未能占据主导。
阐述:战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小农经济的产生发展,社会变革和封建化转型,国家统一的实现和巩固,以及新兴地主阶级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中央集权等举措,推动了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国内市场形成,丝绸之路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土地兼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在动荡中,受到重大挫折。
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大一统国家重视农业发展,航海技术进步和农业经济的繁荣,推动第二个商业高潮出现,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等;但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和政治动荡等,元代商业发展走向萎缩。
明清时期,新航路的开辟和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种、推广,手工业生产分工和经营方式的变化,白银增多并货币化,长途贩运和商帮、会馆的发展等,说明了中国古代第三次商业发展高潮的出现,但由于封建政府虚骄自大、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闭关自守和西方殖民侵略活动的冲击等,19世纪前后,中国古代商业逐渐走向衰败。
总之,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历经数次曲折发展,却始终未能占据主导地位。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对应知能达标训练P19]
1.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其中一些人拥有庞大的资产,如陶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贡经商致富,“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史实反映了(  )
A.“工商食官”格局逐渐被冲破
B.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城市
D.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被打破
2.下图展示的是魏晋墓群中鲜卑族步陆孤氏陆丑墓葬出土的文物。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  )
A.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巨大
B.中国与西欧直接往来增多
C.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活跃
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在唐代的江淮产茶区,每年产茶季节茶商蜂拥而至,他们把采购的茶叶运往北方。北方的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这可用于说明,唐代(  )
A.茶叶贸易的繁荣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水路交通的优势
D.市民生活的丰富
4.明清统治者实行朝贡贸易,“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同时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他们的这些做法(  )
A.意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B.适应了近代国际贸易的需要
C.确保对外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D.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
5.文献记载,官路与民路共同组成了清代的水陆交通运输网络,扩大了商品流通的渠道,大量商品正是沿着这一网络的经纬,从任何一地流到另外一地,农村、市镇、城市之间经济上的联系由此而密切起来。据此可知,清代(  )
A.城乡榷场互市贸易逐渐兴盛
B.全国范围商业贸易网络形成
C.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
D.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就此而兴
6.在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萨卡拉墓彩色浮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物物交换的场面。到了新王国时期,用铜、青铜、白银和黄金等金属作为流通手段的情况明显增多,其中用银(重量)作为价值尺度的情况也比较常见。这反映了古埃及(  )
A.商业水平的提高
B.金属货币的出现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商业规模的扩大
7.下图体现的是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农村场景,图中农民赶着牛,提着葡萄,背着猎物去赶集,牛背上也驮着猎物。该图反映了古罗马(  )
A.商品经济较大发展
B.帝国版图不断扩大
C.小农经济面临破产
D.奴隶制庄园的情景
8.据拜占庭史学家普罗柯比记载,537年,法兰克人接管了普罗旺斯后又占领马赛,并使用高卢的金矿石发行了一种金币,该金币使用了法兰克国王肖像,而不像过去一样继续采用罗马皇帝的肖像。这反映出当时法兰克王国(  )
A.在欧洲率先确立金本位制
B.货币自主权有所增强
C.摆脱了东罗马帝国的控制
D.铸币权基本收归中央
9.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有实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材料可用于论证(  )
A.社会商业信用的发展状况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分化
C.坊市间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D.货币流通领域发生根本变化
10.庄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钱庄签发的一种票据,上面写有一定金额并由钱庄负责兑现。有即期和远期两种,即期庄票见票即可支付,远期庄票须到期才能支付。庄票都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不得挂失和止付。庄票的出现说明(  )
A.借贷纠纷得以解决
B.资本性借贷有所发展
C.货币信贷发展完善
D.救济性借贷开始出现
11.有学者对古巴比伦时期的租赁契约进行梳理后发现,其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对房屋的描述(房主、面积等)、房屋租赁的双方当事人、租期、租金、证人、契约签订的时间等契约条款。这些契约(  )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盛行
B.避免了租赁双方的纠纷
C.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D.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12.清代的一则告示写道:“民间执业,全以契券为凭。其载银数或百十两,或数千两,皆与现银无异,是以民间议价立契约之时,必一手交银,一手交契”“盖有契,斯有业,失契即失业也”。由此可知,当时(  )
A.商业贸易的诚信精神缺乏
B.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
C.契约文书的内容严密详细
D.契约在商业中有货币属性
13.地契的最早原型可以追溯到汉代,现存明朝前期的土地契约中,最多的是徽州地契,那里是明代许多商人的故乡,研究者在当地收集到近千件明朝以来的土地契约文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中国学者已经发表的一份明初契约文书,日期是1400年。
十二都十保胡荫,承祖父户下有田壹号,坐落本都玖保(鱼鳞图册)玉字柒佰捌拾壹号田,取捌分四厘捌毫。其田东至路,西至李资衮等田,南胡祖寿田,北汪彦伦田。土名亭子头。
今来为无谷支用,同叔母朱氏商议,自情愿将前项壹号内田,尽行立契出卖于王猷干名下,面议时值价谷壹拾秤,其价当成契日一并交收足讫。
其田今从出卖之后,一听买人自行闻官受税,收苗管业。如有四至不明及重叠交易、内外人占拦,并是出产人自行抵挡,不及买人之事。
所有上手来脚,与别产相连,缴付未便,日后要用,本家索出参照不(无)词。今恐人心无凭,立此卖契文书为用。
建文二年九月 日 
出产人胡荫(押)契
叔母 朱氏(押)
见人 王丑干(押)
叔 胡隆舟(押)
依口代书人 吴志高(押)
今领契内价谷并收足讫。同年月日再批。(押)
——摘编自卜正民《困惑的纵乐——明代的商业与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契约文书的价值。
(2)围绕材料提供的信息,对明朝前期的契约文书进行合理解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其中经历了三个高潮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三个高潮各有时代和阶段性特点。但几次高潮期之间,也出现因内外因素,而导致商品经济衰歇或受到重大挫折,造成商业萎缩的局面。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