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对应知能达标训练P34]
1.交通和交通工具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古代两河流域的双轮车示意图。该图反映了交通发展得益于( )
A.政府的政策
B.技术的发展
C.需求的增加
D.道路的修建
解析 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发明的双轮车,使人类的运输方式实现了由滑动到滚动的飞跃,所以说交通发展得益于技术的改进与发展,故选B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展示的是双轮车的发明,而不是需求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道路的修建,排除D项。
答案 B
2.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被誉为“新世界的罗马”。两条大道贯穿全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主要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这说明在古印加道路具有( )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联络功能
解析 根据材料“主要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可知,印加人修建的道路主要是为了传递命令和情报,突出的是政治功能,故选B项;材料与经济、文化、联络功能无关,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3.《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据此可知,驰道的修建( )
A.加强了秦国与诸侯国的联系
B.彰显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C.体现了严格的道路建设规范
D.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解析 据材料“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可知,秦朝在修建驰道的过程中有着严格的建设规范,故选C项;秦朝统一中国后修建驰道,此时已经没有各“诸侯国”,排除A项;驰道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没有彰显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排除B项;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并非驰道,排除D项。
答案 C
4.如图邮票中图案“秦·宜阳津印”为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铜质官印。据此可知( )
A.文书用印制度的成熟
B.官吏主导了文字改革
C.政府注重交通的管理
D.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
解析 据材料“‘秦·宜阳津印’为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铜质官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印是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官印,说明政府注重对渡口航运交通的管理,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秦代文书用印制度,但不能以此说明用印制度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秦代文书用印制度,但无法得出官吏主导了文字改革的历史结论,排除B项;铜质官印体现了秦朝时期手工业金属冶铸技艺,但官印应是官营手工业制作的产品,并非民营手工业,排除D项。
答案 C
5.大运河的开通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隋朝修建大运河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C.加强南北的边防
D.满足皇帝奢侈的需要
解析 根据材料“大运河的开通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处于北方地区,长江流域处于南方地区,大运河的开通沟通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故选B项;隋朝不计后果修建大运河,激化了社会矛盾,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排除A项;“加强南北的边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满足皇帝奢侈的需要”只是统治者的个人因素,不是最深远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 B
6.(2023·山东枣庄期中)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发动所属藏汉人民,两次修筑川藏驿路,“自是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这一举措(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提升了民众的文化水平
C.推动了中国与中亚之间的交流
D.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解析 据材料“修筑川藏驿路”“自是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畅通有利于政令传达、密切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促进民族交融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A项;发展交通与提升民众文化水平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川藏驿路与推动中国与中亚之间的交流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川藏驿路与海外贸易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答案 A
7.(2023·湖北荆州测试)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开始推行收费公路委托修建制度。经过议会授权后,受委托者履行建筑、维护公路的义务以及享有在特定路段收取通行税的权利。收费公路的受托者一般都是当地的地主、贵族、富农和企业主。收费公路委托制的推行( )
A.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了英国议会主权的确立
C.有利于工业化时期的商品流通
D.为统一市场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析 18世纪初,英国即将开始工业革命,为便于商品流通,英国政府推行公路委托制度吸纳资金来改善交通条件,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收费公路委托制与议会主权确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统一市场形成,排除D项。
答案 C
8.如图为19世纪初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头戴礼帽的神父手指蒸汽火车面带嘲弄地问另外两人:“那个吐白烟的机器,所谓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靠什么行走的?”两人答道:“我们也不知道,车里头也许藏着一匹马。”漫画的寓意是( )
A.宗教神学严重阻碍工业革命进程
B.蒸汽机车已经广泛用于交通运输
C.技术革新受到社会质疑甚至否定
D.民众对创新成果的认识尚需时日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漫画反映19世纪初神父以及另外两人不了解蒸汽机车的动力运行机制,说明这一时期民众对创新成果的认识尚需时日,故选D项;A选项夸大了宗教神学对工业革命进程的阻碍作用,表述有误,排除;19世纪初蒸汽机车刚刚发明,并未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排除B项;漫画仅反映民众不了解蒸汽机车,并不是质疑与否定,排除C项。
答案 D
9.在1828年,巴尔的摩等地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真正的、最早的铁路。到1840年,大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已有铁路互相连结起来。到1850年时,美国运营铁路约等于当时世界各国铁路里程的总和。美国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 )
A.引发了美国的对外扩张
B.源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适应了机器的工业发展
D.保障了国内政局稳定
解析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工业革命在美洲大陆扩展,美国铁路建设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适应了当时机器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铁路建设是国内建设,并未引发美国的对外扩张,排除A项;世界市场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 C
10.近代中国铁路轨距曾经五花八门,法国人修筑的滇越铁路轨距使用米轨,俗称窄轨;沙俄于19世纪末于中国东北修筑的中东铁路,采用了俄制1520毫米的宽轨,与中国当时采用标准轨的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抢夺筑路权利
B.钢铁工业基础薄弱
C.南北环境差异显著
D.铁路建设轨距不同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铁路轨距曾经五花八门,这是因为列强抢夺筑路权利,各自为政,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铁路轨距问题,与钢铁工业基础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环境差异的信息,排除C项;铁路建设轨距不同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
答案 A
11.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 )
A.促进了武汉旅游业发展
B.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C.取代了海运和航运地位
D.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京汉铁路通车后,武汉闹市区的范围扩大,原来偏远荒凉的郊区也逐渐繁华起来,这反映了铁路建设对城区面貌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铁路建设与武汉旅游业发展的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近代中国海运和航运的相关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答案 B
12.下表为中国1933—1936年运输器材输入金额统计表(单位:千元)。表中数据可用于说明,当时( )
年份 汽车、巴士及车底盘 牵引车、拖车及卡车 火车头及煤水车 铁路客车货车
1933年 6878 4786 2502 1715
1934年 7561 7239 978 1881
1935年 5513 5330 3951 1966
1936年 4505 7100 14 029 11 607
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生存空间拓展
C.列强加大对中国资本输出
D.近代化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1933—1936年运输器材输入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了当时中国近代化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列强加大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答案 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17日通航。它同1830年9月15日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一样,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首先,它开创了由议会授权、私人开凿人工运河的先例。其次,该运河完全独立于江河之外,修建了水闸、蓄水池、高架桥,并直达矿井下,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奇迹”。最后,它昭示着经营运河业的巨大经济潜力。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这个时期主要立足于中北部的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18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尤其是1790—1794年,英国被所谓的“运河热”袭击,运河兴建遍及全国,包括南方农业区也深受感染。对法战争之后,受农业的高利润刺激,到19世纪20年代之前,运河业兴起过一次短暂繁荣。虽未再次形成“运河热”,但英国的内陆运河建设已经基本成形。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这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运河时代”几个主要发展时期及其阶段特征,并指出作者是从哪些视角说明布里奇沃特运河“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运河时代”的兴衰与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时期与阶段特征,根据材料“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17日通航”“主要立足于中北部的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可得,第一次发展时期为1761年布里奇沃特运河通航至18世纪70年代中期,立足于中北部的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根据材料“18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尤其是1790—1794年,英国被所谓的‘运河热’袭击,运河兴建遍及全国,包括南方农业区也深受感染”可得,第二次高潮时期为18世纪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中期,运河遍及全国,包括南方的农业区;根据材料“到19世纪20年代之前,运河业兴起过一次短暂繁荣。虽未再次形成‘运河热’,但英国的内陆运河建设已经基本成形”可得,短暂繁荣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之前,内陆运河建设已经基本成形。第二小问视角,根据材料“首先,它开创了由议会授权、私人开凿人工运河的先例。其次,该运河完全独立于江河之外,修建了水闸、蓄水池、高架桥,并直达矿井下,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奇迹’。最后,它昭示着经营运河业的巨大经济潜力”可以看出,它着眼于三个方面,即集资方式、工程技术、经济效益。
第(2)问,根据材料“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可得,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煤炭等大量物资与商品的低廉运价成为运河时代兴起的直接动因;但随着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铁路运输业兴起,运河时代也趋于终结等。
答案 (1)时期与阶段特征
①第一次发展时期:1761年布里奇沃特运河通航至18世纪70年代中期。
特征:立足于中北部的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
②第二次高潮时期:18世纪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中期。
特征:运河遍及全国,包括南方的农业区。
③短暂繁荣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20年代之前。
特征:内陆运河建设已经基本成形。
视角:集资方式、工程技术、经济效益。
(2)联系: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煤炭等大量物资与商品的低廉运价成为运河时代兴起的直接动因。但随着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铁路运输业兴起,运河时代也趋于终结。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
1814年 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16年后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开通
19世纪20年代 欧美国家相继开始铁路建设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英国在印度的铁路建设进入高峰时期,用以运输当地重要的经济资源——棉花;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向清政府提出修筑铁路的要求,李鸿章等也提出修路建议,但均被清政府拒绝
1876年 英国人擅自修筑吴淞铁路,清政府将其买下并予以拆毁
1881年 中国首条自办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为开平矿务局转运煤炭
1889年 清廷颁布上谕,宣布铁路之事“为自强要策”,可“毅然兴办”;此后,卢汉、沪宁、粤汉、正太、苏杭甬、津浦等铁路次第开办
19世纪末 欧美国家发明电力机车,建成电气化铁路
1911年 中国共有铁路干线20余条,9946.6千米,初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几大干线四面辐射的铁路运输网络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铁路改变世界》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 从表格内容“1814年”“19世纪20年代”等可以得出,英国工业革命后铁路的发展;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876年”“1881年”“1889年”等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铁路在外国的影响下发展的历程,由此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提炼主题,如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可以拟题:晚清铁路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如从世界角度来看可以提炼主题:工业革命推动铁路交通运输业的兴起与发展。如选用题目“晚清铁路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阐述:据材料“西方国家向清政府提出修筑铁路的要求,李鸿章等也提出修路建议,但均被清政府拒绝”“英国人擅自修筑吴淞铁路,清政府将其买下并予以拆毁”“清廷颁布上谕,宣布铁路之事‘为自强要策’,可‘毅然兴办’”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70年代,伴随外商在上海修筑铁路,铁路和火车机车传入中国,与此同时,洋务派官员也提出修筑铁路的主张。清政府对建设铁路的态度逐渐由拒斥转为提倡。通过以上史实阐述即可。
答案 示例
主题:晚清铁路事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阐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70年代,伴随外商在上海修筑铁路,铁路和火车机车传入中国,与此同时,洋务派官员也提出修筑铁路的主张。清政府对建设铁路的态度逐渐由拒斥转为提倡,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到20世纪初,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综上,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的发展,见证了近代化发展的艰辛历程。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对应知能达标训练P34]
1.交通和交通工具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古代两河流域的双轮车示意图。该图反映了交通发展得益于( )
A.政府的政策
B.技术的发展
C.需求的增加
D.道路的修建
2.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统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被誉为“新世界的罗马”。两条大道贯穿全国,以库斯科为中心,北达基多,南到智利中部,主要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这说明在古印加道路具有( )
A.经济功能
B.政治功能
C.文化功能
D.联络功能
3.《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据此可知,驰道的修建( )
A.加强了秦国与诸侯国的联系
B.彰显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C.体现了严格的道路建设规范
D.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4.如图邮票中图案“秦·宜阳津印”为秦代管理宜阳县渡口官员的铜质官印。据此可知( )
A.文书用印制度的成熟
B.官吏主导了文字改革
C.政府注重交通的管理
D.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
5.大运河的开通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隋朝修建大运河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C.加强南北的边防
D.满足皇帝奢侈的需要
6.(2023·山东枣庄期中)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发动所属藏汉人民,两次修筑川藏驿路,“自是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这一举措( )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提升了民众的文化水平
C.推动了中国与中亚之间的交流
D.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7.(2023·湖北荆州测试)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开始推行收费公路委托修建制度。经过议会授权后,受委托者履行建筑、维护公路的义务以及享有在特定路段收取通行税的权利。收费公路的受托者一般都是当地的地主、贵族、富农和企业主。收费公路委托制的推行( )
A.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了英国议会主权的确立
C.有利于工业化时期的商品流通
D.为统一市场形成奠定了基础
8.如图为19世纪初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头戴礼帽的神父手指蒸汽火车面带嘲弄地问另外两人:“那个吐白烟的机器,所谓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靠什么行走的?”两人答道:“我们也不知道,车里头也许藏着一匹马。”漫画的寓意是( )
A.宗教神学严重阻碍工业革命进程
B.蒸汽机车已经广泛用于交通运输
C.技术革新受到社会质疑甚至否定
D.民众对创新成果的认识尚需时日
9.在1828年,巴尔的摩等地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真正的、最早的铁路。到1840年,大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已有铁路互相连结起来。到1850年时,美国运营铁路约等于当时世界各国铁路里程的总和。美国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 )
A.引发了美国的对外扩张
B.源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C.适应了机器的工业发展
D.保障了国内政局稳定
10.近代中国铁路轨距曾经五花八门,法国人修筑的滇越铁路轨距使用米轨,俗称窄轨;沙俄于19世纪末于中国东北修筑的中东铁路,采用了俄制1520毫米的宽轨,与中国当时采用标准轨的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这种情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抢夺筑路权利
B.钢铁工业基础薄弱
C.南北环境差异显著
D.铁路建设轨距不同
11.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 )
A.促进了武汉旅游业发展
B.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C.取代了海运和航运地位
D.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12.下表为中国1933—1936年运输器材输入金额统计表(单位:千元)。表中数据可用于说明,当时( )
年份 汽车、巴士及车底盘 牵引车、拖车及卡车 火车头及煤水车 铁路客车货车
1933年 6878 4786 2502 1715
1934年 7561 7239 978 1881
1935年 5513 5330 3951 1966
1936年 4505 7100 14 029 11 607
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B.民族资本主义生存空间拓展
C.列强加大对中国资本输出
D.近代化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运河时代(1761—1835年)。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随之布里奇沃特运河于1761年7月17日通航。它同1830年9月15日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通车一样,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首先,它开创了由议会授权、私人开凿人工运河的先例。其次,该运河完全独立于江河之外,修建了水闸、蓄水池、高架桥,并直达矿井下,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奇迹”。最后,它昭示着经营运河业的巨大经济潜力。该运河通航后,运费大减,丰厚利润的“示范效应”刺激起第一次投资高潮,一大批运河法案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这个时期主要立足于中北部的工业城镇向四周扩散。18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尤其是1790—1794年,英国被所谓的“运河热”袭击,运河兴建遍及全国,包括南方农业区也深受感染。对法战争之后,受农业的高利润刺激,到19世纪20年代之前,运河业兴起过一次短暂繁荣。虽未再次形成“运河热”,但英国的内陆运河建设已经基本成形。1835年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的竣工通航,标志着英国运河系统的构建基本结束。英国近代运河体系的最后一笔由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的疏通完成。这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早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
——摘编自邵会莲《英国工业革命中运河运输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运河时代”几个主要发展时期及其阶段特征,并指出作者是从哪些视角说明布里奇沃特运河“成为英国运输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运河时代”的兴衰与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
1814年 英国人斯蒂芬森改进蒸汽机车,16年后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开通
19世纪20年代 欧美国家相继开始铁路建设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英国在印度的铁路建设进入高峰时期,用以运输当地重要的经济资源——棉花;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向清政府提出修筑铁路的要求,李鸿章等也提出修路建议,但均被清政府拒绝
1876年 英国人擅自修筑吴淞铁路,清政府将其买下并予以拆毁
1881年 中国首条自办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为开平矿务局转运煤炭
1889年 清廷颁布上谕,宣布铁路之事“为自强要策”,可“毅然兴办”;此后,卢汉、沪宁、粤汉、正太、苏杭甬、津浦等铁路次第开办
19世纪末 欧美国家发明电力机车,建成电气化铁路
1911年 中国共有铁路干线20余条,9946.6千米,初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几大干线四面辐射的铁路运输网络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铁路改变世界》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